.川晔2021-11-10 19:20:54

注:这是一篇我在11年前写的读后感。那时匈牙利作家桑多。马芮在中文的国度里还是比较鲜为人知的。我记得那时我偶然在市中心的中文书店看见了这本旧书---由台湾作家汪芸翻译的繁体版《余烬》---顿时被其极富于哲理又诗情洋溢的风格迷住。我花了好像是5块钱将它买了回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余烬》成了我喜爱的床头书之一,一直伴随我至今。那时,因为对《余烬》爱不释手,我还曾如饥似渴地去搜寻桑多。马芮的其他作品,即使只能从网上有关评论里读到他的作品的部分章节,也会欣喜若狂。

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已经能从京东读书或者九九藏书中读到他的最著名的小说和散文的新版译文。桑多。马芮(作者的新版译名为马洛伊。山多尔)的作品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经典,而他本人也被冠上“二十世纪不可错过的文坛大师”的桂冠。虽然他的作品已经唾手可得,在电子书上更加能随便找到他的绝大多数作品的最新的译文,但是我的心中已难再现初遇《余烬》时的激情。而且,虽然大家都说新版的《烛烬》译文比旧版的《余烬》更加简洁和准确,我却仍然迷恋于《余烬》的优雅和韵味深长。故此,我不会与时俱进地更新作者的名字和篇名,也未对当年写下的文字做修改,就让它维持原貌吧!

谨将此旧文滥竽充数参与文化走廊的《知识冲浪》活动,并祝贺平等性和雪晶成为走廊新版主。

====

从来没有任何别的一部书像匈牙利作家桑多。马芮的“余烬”那样,在阅读的时候给我一种无穷远的体验。我想起一本很好的名叫“教授的爱情算式”的小说,里面那个失忆的数学天才总是给每一个人的特征赋予一个数字或者符号。我想如果我真有机会跟这个数学天才会面,他一定会把我的这种感想叫做无穷大∞ 的。现在我凝视着这个∞,我又联想到它跟音乐波在Media Player里闪现的图像十分相像。如果用手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得到的音波应该就是这样的吧。数学和音乐的美原来还可以这样联结起来的呢!

动人心弦。一点也不错,就是这个字眼。想起这本书我立即联想到的就是本书的张力如美妙的音乐一样动人心弦。但是它又远远不止是动人心弦。除了其诗一般的描述手法动人心弦余音绕梁之外,桑多思考的深度到达高潮的时候,又带来振聋发聩的效应,让人惊叹。这么小的一本书,这么短的时间框架和这么少的人物,却浓缩了主角“将军”75年的人生和思考。所以,书中的每一个场景和对话都是浓缩。而浓缩才是精华。 

也许是因为我永远也无法做到这样的,所以才这么惊奇吧: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哲学家的特质如此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呈现在作品中,因此,作品的描述和场景是如诗般的美丽,而人物思想的深度又像哲学家般的睿智深沉。我想我本人是容易流于浮夸和情绪化,过于沉重的思考总会让我感觉心脏立即紧缩起来,并开始疼痛,然后只好很快逃脱开去。所以我只能对这种风格无限仰慕了。 

桑多。马芮的“余烬” 写的是一个背叛和复仇的故事。故事的人物和结结构都非常简单。一个贵族青年被他最亲密的朋友和最深爱的妻子背叛了,朋友企图在狩猎时谋杀他,但最终却下不了手,事后不告而别。青年在他走了之后,慢慢地回想各种细节而悟出了真相,他默默地离开了妻子,在离家不远的狩猎小屋中独居,等待妻子来告白。妻子却保持沉默,后来选择生病死去。他在行尸走入肉般的生活中等了 41 年,直等到那个背叛他的朋友回来,在这个寒冷的黑夜中,伴随着壁炉的熊熊烈火逐渐烧成余烬,他对友情,爱情,勇气乃至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质疑和威严的控诉。

漫漫的寒冷黑夜中,壁炉里的余烬仅存的一点光和热,也许只会让人觉得更寒冷,却又可能是让人撑过漫长寒夜的一点安慰。

被自己最亲密的人背叛过的人,他的怒火在熊熊燃烧过之后,复仇的欲望会化成余烬,变成其风烛残年中仅存的一点热力,使他能够继续活下去,一直等到复仇对象的出现。

这样一本写着简单和老套得不能再简单和老套的故事的书,却让我爱不释卷,并且只要一捧起来读便很快会陶醉进去。因为太喜欢这本书,我曾狂热地去搜寻作者的其他著作,就像明星的粉丝去追捧偶像的珍藏一样,这样的热情于我的确是十分罕有的。可惜我没有能够找到马芮的其他作品,他的另一部有名的“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我也只能读到很粗略的简介。于是“余烬” 便成为其“绝唱” ,每次读它的时候,那浓浓的诗意,沉郁的气息和越来越澎湃不可遏的激情都会迅速地袭上心头,冲去心中残存的浮躁,只余下浓郁的诗情和深沉的思考如挽歌般久久地在心中回响。

在深入地书写我的感想之前,让我先附上译者的感慨吧:

曾经有人说,匈牙利人是最高等的外星种族。太古之初,他们静悄悄而且神秘地参透进地球,成功地将自己掩饰在一个古怪的地方。唯有匈牙利最卓越的作家,才可能会在字里行间泄露他们真实的身份。从马芮的作品中,这项推论似乎得到了印证。

高等外星种族的思想,我也许无法完全参透,这里只记下被激发的一星半点的思想花花,与各位共享。

现在,首先浮现在我眼前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八岁的“将军” 第一次跟着母亲去看他的法国贵族外婆。他的父亲是匈牙利的侍卫长,虽然是有巨大的城堡的世袭贵族,他的国家相当于“优雅文明”的法国来说却是野蛮和落后的。读者读到这里,请不要先谴责什么“贵族情结”。作品所要传达的要深远得多。原文是这样写的: 

他感觉到,有某种任务加在他身上。每个人都看着他,来自遥远异国的小蛮人,从有熊的森林里来。他深思熟虑,审慎清晰的说出每一个法国字。他觉察到,此刻他在为父亲、城堡、猎犬、森林,以及他抛在身后的整个祖国说话。一扇巨大的门开来,马车驶进开阔的庭院,法国仆役在一道宽广的阶梯前鞠躬行礼。一切都让人感到有点敌意。” 

从这一小段,将军从小受到的教养和对父亲、对祖国所抱的极其沉重的责任心和忠诚,还有他自母亲那里所承袭的易感的秉性已经表达无遗。 

然后是跟外婆见面: 

她的眼睛是灰色的,上唇有一块黑影。她的头发高高盘在头顶,必定有一度是红色的,如今肮脏且没有颜色,仿佛时间的本身忘了清洗它。她亲吻这孩子,用瘦骨嶙峋的苍白的手,把他的头微微向后推,好看清他的脸。‘完全一样。’她用法语对他母亲说,他母亲焦虑的站在他后面,仿佛他在接受检查,即将披露某种东西的检查。” 

这一段,把一对代表“文明”和“野蛮”的异国婚姻的鸿沟呈现出来。他的受过良好文明教养的母亲,因为爱情的冲动嫁给了一个遥远落后国家的“野蛮”人。她走之前,法国国王说:小心,你要去的森林里有熊,而他也是一只熊!而她说:“陛下,我将用音乐驯服他,就像希腊神话的乐神奥扉斯弹竖琴驯服野兽。” 而她的母亲,一定也很不满意她的下嫁吧,所以在上面的婆孙见面中,我们看不到爱的温情,只有冷冷的检视。“完全一样”,是说小将军跟他的野蛮父亲完全一样,语气中有轻蔑的意味。 

将军母亲用音乐驯服野兽的野心很快就落空了。父母之间的战争无声地打开。武器是父亲的森林、打猎、武器和母亲的音乐、舞会、法国作风。她不爱这个地方,不属于这里,所以她居高临下甚至藐视自己的爱情。而她所极力维持的巴黎风格,法国作风却逐渐散发出腐朽的气息。 

没有爱,只有这种腐朽的气味,从四面八方包围他,所以将军开始哭泣和呕吐。“严肃的医生们来了,穿着双排扣黑礼服,表链系在白背心中央的扣洞上。他们弯下腰审视孩子,胡子与衣服散发出的气息,就是这座宫殿各种陈设的味道,他外婆的头发与吐出的气息也是。他想,要是这味道不消失,他会死的。” 

他的母亲救不了他,因为她的身上没有他所寻求的人性的爱。他哭喊着要的人是他的奶妈、他的保姆妮妮。妮妮十六岁时生了孩子,孩子生下来就死了,也可能是被她家人弄死的。没人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谁。她被父亲赶出门,奶水充足,便来到将军家做奶妈。将军与她的关系超过母子,超过夫妻,彼此之间的相知超过对自己的认识。妮妮是自然的存在,妮妮是欢乐的歌,是生命的气息。 

关于将军母亲和妮妮的描写,与“百年孤独”中的菲兰达和乌苏娜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妮妮的描写有不着痕迹的魔幻,也是让我着迷。也许世界上某些人物和事件确是如此神奇吧,其实我自己小时候也有过某些近乎魔幻的经历,这里暂无瑕覆述。 

妮妮花了四天的时间才来到。去接她的管家认不出她,而她不懂法语,只凭本能找到将军外婆的家,然后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紧紧抱住已经开始僵硬的将军的小身体,用她的气息使他活转过来。 

妮妮的气息,是爱的气息。书中说: 

关于孩子生病的原因,大家只字不提,但是都知道,身体需要爱,当所有的陌生人弯腰来看他,无法忍受的气味四面八方包围他,他选择了死亡。” 

将军回到自己的国家时,身体还是很虚弱,医生的诊断是“危险”。他父亲让他进入奥地利的军校---所有的贵族子弟都进军校。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刨腹相交的朋友,籍着友情带来的信任和爱,他终于强壮起来。而这个朋友在他的心中,是比兄弟还要亲密无间,与情侣一般情深的,最终却还是背叛了他。而背叛的根由并不只是因为爱情,而是比之深刻的多的阶级和特性的差异。 

我母亲、你和克俐斯汀娜站在遥远的彼岸,为我们所无法触及。。。。。。一个人可以在生命中做到一切事情,把身边的一切击倒在地,生命可以献上每一种礼物,或者这个人可以把所有的礼物全部攫取过来,但是这人无法改变另一个人的品味、倾向和韵律。

读‘余烬’时我常常想:隔在爱和友谊之间的鸿沟到底来自哪里?人与人之间最深的隔阂是什么?是性格冲突还是由阶级不同所形成的价值观的差异?等等.掩卷之时,这些问题都是会逼着人去思考的。

将军对造成鸿沟和背叛悲剧的原因的思考让我想起毛主席的名言:“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他认为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根本是不同的“两种人”,而身份等级的差别则是催化悲剧的外在条件。

先看内因。

将军渡过了脆弱纯洁的少年,进入自信满满的青年期时,终于意识到他和父亲是一样的人,而母亲、最亲密的朋友康拉得和挚爱的妻子却是另一种人。因此,将军把他父母婚姻的不和谐,还有他最终被最亲密的朋友和妻子所背叛的根本原因归结于这两种人之间本质的差异。他说:

人类分成了两个阵营。有时我想,这两个阵营界定了整个世界。所有的阶级区分,所有的意见的差异和权力关系中的变化,不过是这种差异性的另一种形式。。。在精神的层面,一个人会拼命帮助另一人,只要他不是 ‘ 另一种人 ’ 。这无关意见和信念,而是在于他们共享最深切的本质。

那么,这两种人是怎么样的呢?

将军和他的父亲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道德精神。他们以军人的职责为天职,对祖国怀极其忠诚的爱和沉重的责任感融在他们的血液中,使之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视尊严和荣誉高于一切。对朋友和爱人都是毫无保留地付出和信赖,视友谊和爱情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终身盟约。在天性上保留了更接近人的本能的东西:能尽情享受由感官带来的欢乐,喜欢人类和大自然,也容易被别人接受和喜欢。他们不懂得飘渺不可捉摸的音乐, “ 吉普赛歌曲和维也纳的华尔滋就让他心满意足 ” 。

将军看着自己的城堡中祖祖辈辈的画像时那么想:他父亲的一代是“杰出的一代,些微有些反常,在社交场合坐立不安,傲慢无礼,然而彻底献身于荣誉,献身于男性的美德:沉默、孤独,绝不亵渎自己说出的话和女人。挫折丧志的时候,他们依旧不说话。许多人沉默了一辈子,受到指责与审慎的约束,仿佛被自己的誓言绑住了。”他则继承了父亲的品质,当他得知自己被最亲密的朋友和爱人共同背叛时,他选择了沉默和等待了一辈子,让所有的愤怒和复仇的欲望都沉淀在思想的泥潭中。

而他的母亲、朋友和妻子在天性上却有更多的追求自由的狂野,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精神和理性的世界,热爱富于激情的艺术,尤其是音乐:

音乐对他传达了某种东西,其他人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仿佛旋律不是朝着他的脑部理性的部分说话。。。当他倾听音乐,他用整个身体去听,如同牢房里渴望的囚犯,盼望远处传来的脚步声,或许能带来获释的消息。。。他们在弹萧邦的 ‘ 幻想波兰舞曲 ’ ,他的母亲用如此强烈的激情弹奏,整个房间似乎随着震动发光。。。 ‘ 幻想波兰舞曲 ’ 只是藉口,让他们向世界释放出力量,这些力量震动与炸毁秩序的结构,而人民设计出这些结构,是为了把底下的东西统统盖住。

所谓 “ 底下的东西 ” 包括法定的婚姻,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的应对和表面的尊敬,传统的道德等等,这些东西被笼罩在秩序的结构中,但是在充满激情的艺术灵魂面前就会土崩瓦解。

于是将军把摧毁了他的友情和爱情的罪魁祸首归于他所厌恶的音乐。他的妻子是一个贫困乐师的女儿,深喑音乐的魔力,所以朋友康拉德和将军的妻子从来没有在将军面前谈论音乐或者弹钢琴,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那样做,他们的私情将会在音乐的影响下无所循形。但是康拉德却偷偷地用父母留给他的唯一遗产来布置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公寓,用来迎接他的情人---将军的妻子。而在公寓里则有一架精美的大钢琴。

康拉德的秘密公寓是他的精神避难所,是他摘下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恢复自尊,放纵他的情欲的地方,更是他对贵族阶层的绝望地控诉的方式。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家具、艺术品、房间、花园---摆设的方式,只有艺术家才能做得到。所以当将军看到公寓的时候,在无比震惊之余充分地了解到:他的朋友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军人只是他的伪装,他为了名誉和地位如同机器般努力去模仿和履行的任务,所以他永远不可能是个真正的军人: 

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在心中清点每一样东西。我领悟到,你活在我们中间,但你根本不该归入我们。我领悟到,你创作了这项杰作,这个隐秘罕见的隐居地,秘密地、挑衅地、轰轰烈烈地实行你的心愿。” 

康拉德用这个小巧而精美的公寓跟将军那巨大的城堡、无数的仆俑、用不完的金钱相对抗。虽然将军希望跟他分享一切:金钱、城堡,他愿意与朋友完全共享。但是康拉德拒绝接受施予,将军原本以为那是出于自尊,现在才知道,那也是因为穷人对富人的仇恨和不能宽恕的情感,因为在他朋友的眼里,轻而易举便拥有大量金钱本身就是罪恶。 

这就回到背叛的外因:人与人之间因为阶级的差异产生的永不能跨越的鸿沟。

康拉德出生于一个四处发出霉臭气味的小镇里。他的父亲是个年迈的官员,他的母亲是个一辈子被失望的野心折磨的破落波兰贵族。他们完全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因为儿子必须被塑造成杰作,以实现他们因为自身的软弱,在自己的生命里未能实现的成就。所以他们的儿子必须成为军人,成为将军一类的人物,以便给家族带来荣誉。 

这跟我国的穷困农村父母卖血送孩子上大学的情形是何其相似啊。 

所有贵族阶层的虚荣应对:出门要戴的手套、戏院戏票、制服、学费、送将军母亲的花、考试的费用,全部都是他父母的血汗钱。“要是我需要一条新的缰绳,他们就三天不吃肉。我若在晚上的派对给一次小费,我父亲就一个礼拜没雪茄抽。二十二年就是这么过的。”还有贵族子弟为了找乐子要跟他玩的决斗,跟将军在一起时给仆人的小费,都让康拉德感觉是花掉了他父母生命的一部分。 

所以在青年时期,他让自己变成老学究,以避免不必要的应酬。当将军在布满美酒鲜花美人的一晚会上挥洒青春时,他却躲在阴暗的公寓里,迅速衰老。因为贫穷,他无法去追求自己心爱的人---后来成为将军的妻子的女人。 

将军的妻子的出身跟康拉德是同一个阶层,所以当将军一眼就爱上她时,她就像传说中的灰姑娘被王子看上一样。为了表示对被巨大幸运眷顾的感激,她甚至要求将军送她一本日记本,发誓在上面写上自己最忠实的心声给他看。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她跟康拉德才是同类,他们都有诗人那样的清高、嫉世愤俗的心性,还有容易被音乐肆意激荡自己情绪的狂野。他们在贵族世界里无比孤独,她无法进入将军的社交世界,因为那个世界里尽是夸耀:人们夸耀自己的阶级,家庭关系,财富,社会地位等等。她没有什么好夸耀的。所以她跟康拉德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他们永远无法触及的世界。 

将军对自己妻子的回忆是又怒又爱,既鄙视又维护,并加上很多美好的色彩,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他说她从不撒谎,又说她有真正高贵的灵魂。但是她的背叛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谎言,还有偷情的低贱,连他也无法自圆其说。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可以理解的是,那是因为人不愿意亵渎自己爱过的人的表现。因为爱的对象如果太不堪,是对自己尊严的严重伤害。所以这种矛盾的记忆其实只是人脑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私通、欺骗、背叛等等让人耻辱的字眼,先是在将军心中激起熊熊怒火和复仇的强烈欲望,经过时间长河的沉淀,最后却变成深深的怜悯。两个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挣扎的孤独灵魂,却没有拥抱着相互离开这个世界的勇气。一切在这巨大的悲哀面前其实都无足轻重了。

这又让我想起无望的虚空---电影“革命路”中的主题。生命中的孤独和永难满足的欲望带来的虚空感都是一样的,在无望的虚空面前,一切的离经叛道都不过是不同的控诉方式。

 

--- 川晔写于2010年10月8日

 

 

雪晶2021-11-10 19:47:32
哇,知识气息扑面而来啊,我要静下心来好好体会~~~
鲁冰花2021-11-10 19:57:00
一定下载来读读才不负你这么详尽的介绍。
水宁2021-11-10 20:43:03
川晔喜欢的书我觉得我也会喜欢。先去找来读,没往下看剧透
陶陶三2021-11-10 22:05:42
“余烬 ”好,听着更诗意,更哲学,更有文化气息。
nearby2021-11-10 22:28:26
呼叫林木,这有名著介绍
平等性2021-11-10 22:55:51
川晔也太能写了,赞!俺得坦白,凭俺一目十行的功力,也读了半个小时 :)
Anthropologi2021-11-10 23:55:56
很震撼!被你种草了,又怕读起来透不过气来:)
.川晔2021-11-11 06:51:13
谢谢雪晶,看来10年前的我比较有文化,哈哈
.川晔2021-11-11 06:51:41
值得一读,真的
.川晔2021-11-11 06:52:27
好,请水宁读后也写写读后感吧
.川晔2021-11-11 06:52:52
没错,同感同感
.川晔2021-11-11 06:53:46
林~~木~~你在哪里?快来看看吧!
.川晔2021-11-11 06:55:23
哎呀一不小心剧透了!:)
.川晔2021-11-11 06:58:13
谢谢安妹,这裹脚布可能有点太长啦:D
雪晶2021-11-11 07:11:05
天哪,我现在害怕看这种让人内心挣扎的文字,我适合看轻松的文字~~~佩服川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