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禾苗2022-04-25 18:20:10

散讲跨国婚姻:数据与故事

(只想看故事的,可以直接往下跳)

读了很多婚姻故事,读了很多外嫁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会给读者带来各种感受,感受到当事人的幸与不幸、爱与不爱、或是不是真爱。这些感受往往都是一种基于读者自身经历或观察的主观判断。好在至少作者们本人都会有一种满满的“爱情”满足感,这很好。

只是,在我读的时候,读完以后,总会觉得缺少什么,缺少一些什么。有些文章的标题用了“老外娶”或“中国女人嫁”这些大群体单词,但文章内容却只是几个故事或一些经历,对,缺的就是数据,统计学的数据。

刚到日本,彻底获得思想自由与身体自由的土豆喜欢滚去一个地方,不是东京新宿的歌舞伎町,是图书馆,去看各种没看到过的东西。

据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许子东所说,他一到东京就去了东大图书馆找了另一版本的“金瓶梅”狂读,曾学生物但对人的“行为特征”感兴趣的土豆则对社会统计学数据以及分析感兴趣。没了统计学数据,一切观点即便可能是对的,也可能会被无条件质疑;有了统计学依据,推导出来的观点不一定对,但毕竟可以让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讨论。

很惊讶日本的各类统计数据,民事/民政类的从男女婚姻年龄推移,夫妻收入对比,涉外婚姻(他们称为国际婚姻)中日本男性娶外国女性的数据,日本女性嫁外国男性的数据,甚至还有男女第一次性经验的平均年龄推移,以及男女婚前性经历人数的统计……对有些数据土豆能够即刻明白它的统计学意义,而对有些统计,则会皱皱眉头,心想:有必要统计吗?

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土豆慢慢觉得一切统计都有必要,但前提必须是严肃、认真、科学的统计法,有些数据必须是国家行政机构主动综合整理并主动公布于众,让各类“吃瓜群众”脑洞大开地去分析判断推理,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一个民政国家必须有的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啰嗦了。

今天还是想先针对涉外婚姻的数据聊几句,推荐两个关于“国际婚姻”的维基链接,一个日语,一个中文,比较一下这两个链接:日语的除了基本定义以外,首先是介绍她本国的法律环境,以及她本国的历史数据,数据以男女国籍分类,其次是一些周围国家的简单介绍;而中文维基,没有中国的相关数据,倒列出了“新娘外流最严重的国家”的数据,瞬间想起了最近习政府的非洲援助金额,还想起以前美国日本给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以及“日元借款援建”,是否也与我们的新娘外流严重有关呢?

另外,日语维基的数据来源是日本的政府部门“厚生劳动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换言之,就是我上面所说“有些数据必须是国家行政机构主动综合整理并公布于众,让各类吃瓜群众脑洞大开地去分析判断推理”。我也试着在中国民政局等官方网站上寻找数据表格,不知是搜索方法错误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没找到。好吧,那就抽取几个日本的官方数据来填个表格吧,就以日本男性/女性对中国美国的婚姻数据为例。

日语“国際結婚”维基链接:国際結婚

中文“涉外婚姻”维基链接:涉外婚姻

日本官方厚生労働省网站:厚生労働省

也推荐一下台湾的这个“外籍配偶”维基链接:外籍配偶

几个网站都是汉字加国旗,应该可以看得懂,或许还可以看出一点国家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

看完表格,问题来了:我愿意相信所有的恋爱/婚姻都源于“爱情”或落脚于“爱情”,那为什么婚姻数据中会出现90%对10%这样严重倾斜的规律性呢?

90%对10%,这是为什么?“社会政体状况的不同”会是一种原因?“经济的悬殊差异”会是另一种原因?“不同族群动物性身体差异”带来的自然选择与淘汰?想起90年代在日本看了邓文迪、默多克的简单报道(那时还根本不知道邓以前的精彩经历),旁边一位日本朋友(记者)说:我敢打赌,邓文迪的前任以及后任男友都是白人,先是一些社会高层的白人,以后会找年轻无名的白人。

不敢多瞎扯什么观点结论了,还是让我顺着文学城“故事与八卦”的惯例散讲一些故事吧,一些不属于90%内的故事,一些咱家的故事。至于大家读后是否能够推导出“爱情”或其他,无所谓啦,畅谈畅想是必须的!

舅舅们的故事

三个舅舅,ABC,舅舅A结婚最早,舅舅C结婚最晚,其中一个是我亲舅舅,另外两位是他的同班同学兼终身好友。他们也是我们家的常客,管我外婆叫姆妈,管我父母叫哥哥姐姐,所以我管他们都叫舅舅。

舅舅A

三个舅舅都属于文科生,且都喜好文史社会学。舅舅A读书最好极其聪明也善于把握时机,说话也稳妥不冲。A文革前大学英语系毕业,改革后,不知咋的他立即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成为第一批经济学研究生,后进社科院工作。撒切尔夫人访中,中英双方拟定一个学者互访名单,其中就有他。后来的经历嘛,不多说了,平步青云呗,教授,大学校长,给汪道涵、朱镕基、基辛格等当翻译,人大代表等等。

舅舅B

同A比,舅舅B和C都属于富裕人家子弟,三人都喜欢待在家里看藏书,但他俩不善于考试,外出说话还特“放肆”,结果文革期间B进过监狱C自杀未遂。

文革后,舅舅B一边在公平路码头工作,一边接受当时的电大教育,通过几年的孜孜不倦居然混成个律师。早就当爸爸的舅舅A也从来没忘记自己的小兄弟,于是把自己在上海社科院的英语导师的女儿介绍给了舅舅B,而且居然还成了。

这里补充介绍一下那位社科院的英语导师吧。他是早期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文革期间当然下放劳动,文革后当然立即被送回社科院教英语,耍你没商量。所谓教英语就是和社科院的年轻英语人才用英语聊天,文学地理政治等等,反正他都行,舅舅A从他那里的最大收获是学听丘吉尔式的英语,抽着雪茄、喉头有痰的老男人的英语,这也为他后来给七十出头的老式政客基辛格做翻译打下了基础。

一般人是吃人家的嘴软,可这个舅舅B说话放肆的缺点始终没改。舅舅A第一次“当选”人民代表时,舅舅B表示祝贺,希望他把握机会真正当个人民代表;但当舅舅A后来继续“当选”“人民代表”时,舅舅B毫不客气地说:我对你失望,你的继续“当选”说明政府已了解你的性格对他们只有帮助没有危害。舅舅A也只能不尴不尬地回道:你也改不了你的脾气,我也不会吵架啊。

舅舅C

舅舅C,三人中最多情善感,豪迈奔放的自由派,也擅长英语,读书、唱歌、跳舞、朗诵,全套“灵格风”模式,但文革期间总被严肃的革命姑娘们抛弃。文革后加入新华书店工作,下班后虽有约会,但最终总被女方父母定性为“不作为的小资”,最后都因不欢而散而去找两位已婚大哥诉苦。这时的舅舅A和B早就判断出中国的走向,A说政策马上会有巨变、人们的观念也会变;B说三年之内你会娶外国妹妹的。C说他们读了大学全疯了。

1978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舅舅C结识了在上海教德语的德国姑娘,短短几个月的熊熊火焰后,两人于1979年春节完婚。当时和外国人结婚比较麻烦,除了民政局还有一个外事处的存在,幸好婚姻双方都是普通人,有民间友谊之象征意义,外事处的人语重心长地告诉舅舅C: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于北京召开)后,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你们是三中全会后上海的第三对涉外婚姻。舅舅C问前两对的情况,外事处说都是美国女孩嫁上海小伙子,不过他们一结婚就去美国了。

结婚后,小夫妻住在(老)锦江宾馆,都是各部门政府的补贴。

可是,没过几个月,舅舅C说想离婚了,还是文化差异太厉害,而且这德国姑娘太强势。问C究竟发生什么啦,舅舅C说他平时住在宾馆,每个周末会回去看看早已丧夫的姆妈,但洋媳妇总抱怨他回去次数太多。后来一次姆妈在周二生病,舅舅C下班后直接回去并住在了姆妈家。洋媳妇为这意外的“不归”很是恼火,说舅舅C不以他们小两口的生活为重,还有恋母情结。舅舅受不了,决定离婚。

当时围绕舅舅C的涉外婚姻,结婚有很多程序,离婚也有很多插曲。为了维护好不容易的一对华男洋女的故事,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也来约见舅舅C,当知道情况后,领馆人员说完全理解舅舅C的做法,同时还说即便离婚也要给舅舅签发去德国的签证,希望他去德国了解,德国也有善解人意的女孩。舅舅笑着谢谢他们的善意,并说自己实在找不出离了婚还要签证的理由,如果以后去留学,那到时再来办留学签证好了。

从79年春节结婚到离婚,前前后后没超过8个月,除了家人及舅舅A和B以外,还有一位外人一直关注着事态发展:一位加拿大白人女孩琼。

琼是位英语外教,其实是和那位德国姑娘在上海同一所大学任教的,有时他们几个会一起结伴出游。舅舅C和德国姑娘离婚的事情她也一直看在眼里。当她得知舅舅不去德国后,她约了舅舅,并问道:你愿意去加拿大吗?愿意和我结婚然后一起回加拿大吗?

这一次,舅舅C没有像上一次那样马上结婚,而是一直拖到80年国庆才正式办理了手续。婚后的他们也没有马上去加拿大,舅舅C继续在新华书店上班,琼继续在上海教英语;有时她一人回加探亲几周,有时会和舅舅C一起住到上海姆妈家。

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有些警觉的两口子终于决定离开上海,一起离开上海,飞往太平洋对岸的温哥华,琼的老家。

两个月后,舅舅C给姆妈寄来了第一封信,还附上了一张照片,是他和琼在海边散步的照片,照片背面写着:这片100来米宽的海滩是琼家的后院,是他们的私家海滩。

那时的土豆也因能够入住毛胚房的公房、独享一个马桶,而正全身满满的幸福感呢。册那!(对不起)

**********************************************************************************************

有朋友说,博客一篇文章不宜太长,手机上阅读不方便,好吧,那就分几次写,分几次贴吧。以后再补几个跨国婚姻的故事,单亲爸爸的故事,有我表姐的,有我表弟的,有我表妹的,也有我自己的,都绝对不属于90%群体内的故事。

Ps,看到日籍选手Osaka拿下美网,那就再拷贝一组数据吧,也是在日本官方厚生労働省网站上看到的,(天哪,他们怎么这么会制作表格呢),表内人物是以日本国籍出战的现役运动员,他们都是混血,要么父亲是日本人,要么母亲是日本人。表格随便看看吧,名字我就不翻译了,隐隐约约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厉害,未来中国也会出现一批优秀的混血运动员,毕竟现在中国人已经娶到乌克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能够让混血一代愿意留在某国生活呢?经济诱惑力?文化诱惑力?“政协/代表”诱惑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土豆-禾苗2022-04-25 18:22:32
被雪晶催的,2018年9月的博客,别送城头哦,以前已经挂过,再挂难为情的
未完的歌2022-04-25 18:39:26
关于90%与10%的区别。以前讨论过这个话题,数据来自于著名的在线约会网站OkCupid。
核桃小丸子2022-04-25 18:59:47
嗯,土豆的C舅舅是亚男的标杆:)
未完的歌2022-04-25 19:09:25
的确不容易啊,在外裔女人眼里,亚男的魅力值是 负13%。马斯克终于买下推特了,也不容易。。。
核桃小丸子2022-04-25 19:19:34
买断了?不容易,亚裔男要努力了:)
Lancet2022-04-25 19:41:40
即是青梅和竹马,也有意见不同的时候,更何况跨国婚姻。幸福的婚姻需要装糊涂,但
雪晶2022-04-25 19:46:09
想继续看绝对不属于90%群体内的故事,尤其是土豆的~~~
雪晶2022-04-25 19:47:41
嘻嘻,那我继续催啊,看到了里面有继续,很有趣呢~~~ :)
donau2022-04-25 19:53:16
这俩也没逻辑吧。不买断亚裔男就不用努力了?不过我也不怎么看得上亚裔男的啊,当然咱走廊的例外(包括走廊家属)
核桃小丸子2022-04-25 19:57:01
没逻辑关系,我偷懒搁在一起说了,走廊男和家属是那10%的。
雪晶2022-04-25 19:57:37
花了点时间总算看明白了图表,女人给男人打的分,不同种族的分数上下起伏很大~~~
未完的歌2022-04-25 20:02:28
比如亚洲女人觉得亚洲男人魅力值+24%,白人+18%,拉丁-15%,黑人-27%。所以日本女人主要嫁给中国韩国和白人
土豆-禾苗2022-04-25 20:28:43
就是啊,我一开始也没看明白
核桃小丸子2022-04-25 20:31:30
亚女离开本国对亚男的看法会改变,有参数比较了。亚裔男,即使经济实力强,本身条件优,也不太会找外籍女,不习惯文化差异。
papyrus2022-04-25 20:32:19
西方男性人民梦寐以求的“跨国”是日本太太
土豆-禾苗2022-04-25 20:42:22
当事人都还健在,所以呢……慢慢来……
土豆-禾苗2022-04-25 20:58:11
最近20年,日本/中国男娶欧美女的比例都在上升,油管上也出现了不少双簧节目,虽然有些有些怪怪的……
未完的歌2022-04-25 21:17:52
有逻辑关系,都是不容易,所以我放在一起说了。最主要的是前些日子我和小丸子都在想买推特的股票。。。
FollowNature2022-04-25 23:12:00
给个赞。这是科学家讲故事,有数据有情节,读起来很有趣。
糯米粥2022-04-26 01:16:21
我觉得你跟舅舅们是不是有几分一脉相承的意思?
donau2022-04-26 07:57:57
土豆这么艮儿一般咱国内的女的不合适白耽误人家,还是让外人捡了这便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