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金头脑2022-05-10 23:02:52

四月底,我们前往洛杉矶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 (加州科学中心),参观吴哥窟文物展

 

吴哥窟,是柬埔寨的国宝,该国国旗上的建筑物就是吴哥窟。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Henri Mouhot (亨利.穆奥)在柬埔寨西北部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片被热带植物所覆盖的古代建筑遗址。两年后他的遗作游记出版。在书中,亨利断言他的发现比“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更雄伟。

他的游记一经出版,即震惊西方世界。来自遥远东方的这批失落文明的遗迹开始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经过几十年的对覆盖在古建筑上的热带植物的清理、以及更深入地发掘研究,考古人员认定这片遗迹就是失落了四个世纪的吴哥古城。其中以吴哥窟(Angkor Wat)保存得最为完整。

近年来,通过最新的空中LIDAR(光学雷达)扫描技术,终于将整个吴哥大城(Angkor Thom)、寺庙(Temple)、水库(Reservoir)、居民区(Neighborhood)、运河(Canal)、桥梁(Bridge)等地基展现了出来,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并辉煌了几百年的古代大都会的大致轮廓。


图为吴哥窟(近处)、巴肯寺(中间)、吴哥大城(远处)的扫描图。

展览看到这里,我有两大感概:

其一是沧海桑田。一个曾经拥有几十万名居民城市,被人彻底抛弃、遗忘,几百年后就被大自然的热带雨林所占据。

其二是考古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不是几十年前一把“洛阳铲”(一种考古工具)走遍天下的年代了。

以上两点无论是对我们所不熟悉的吴哥文明、还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华文明,都同样适用。这也是我这次参观吴哥文物展览中的最大感悟。

关于吴哥城的历史,主办方介绍得较为简略(为了照顾美国观众,主办方把吴哥历史与欧洲、玛雅历史作了横向比较);为了方便网友们的理解,我决定结合网上的中文资料来写写吴哥的历史。

吴哥大城始建于公元九世纪末,由高棉帝国国王耶输跋摩一世所建。他还建起了很多寺庙、水利工程。

经过几次重建,到了十二世纪的时候,吴哥城扩建成为一座长三公里、宽三公里,并拥有城墙、护城河的大城。

当时的高棉帝国以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来建造吴哥城。每一位高棉帝国的新王登基后,都会为自己(可能也包括先王)建造一座神庙。他们认为先王是化身为肉体的神灵,现在是“升天”归位了。神庙是地上的王与天上的神灵沟通的地方;神庙建得越宏伟壮观,则越会得到神灵保佑,国泰民安。

十二世纪时,高棉帝国进入全盛时期,统治了包括现在柬埔寨、越南南部、泰国东部的广大疆域。时任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花费30多年的时间建造了吴哥窟。打破传统设计,吴哥窟是一座献给“毗湿奴神”(印度教神灵,被吴哥人认为化身为国王)的须弥山寺,也是当时的国寺。

吴哥窟以五塔和三层回廊构成,外有灌水的壕沟作为咸海,墙面浮雕神话故事与时任国王的皇室生活。建筑占地广阔,宏伟壮丽,墙面雕刻生动自然,为高棉古典艺术代表作。

图为吴哥窟模型

吴哥窟占地面积达1.6平方公里,是吴哥大城的六分之一,被称为“小吴哥”(寺城)。

历史学者认为,苏利耶跋摩二世在世时,吴哥窟是一座圣殿;在他死后,则成为了其陵墓。

吴哥城的辉煌是建立在一个复杂且有效的水利系统之上。

吴哥城所在地有半年是雨季,半年是旱季。为供应足够粮食以及调节旱季与雨季,吴哥地区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统,以完善的水渠与众多的储水用人工湖来发展农业。

据说在吴哥城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有50-100万名居民,是古代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城,甚至可以与同时代的宋都开封、或者元大都相媲美。

公元1296年,中国元朝政府派出周达观等人出使高棉帝国(中国史书称之为“真腊”)。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他撰写了关于当地风土民情的《真腊风土记》。此文在十九世纪被法国人翻译成法文,受到外界关注。

由于高棉帝国国史在战乱中遗失,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成为现存与吴哥鼎盛时期同时代者对该国的唯一记录,对近现代研究吴哥文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说说本次吴哥展览的主角 - 上百件珍贵文物(很多都是首次在柬埔寨以外的地方展览)。

高棉帝国的国王最早是崇拜印度教的湿婆神(Shiva)。湿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为宇宙与毀灭之神,在印度哲学中“毀灭”有“再生”的含义,故也担当创造(转化)的职能。

这些雕像应该是殿外的护卫

这些雕像应该是殿内的侍从,面目慈祥

这些是殿内供奉的神灵

 

这些是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雕像

十二世纪末,高棉帝国的国王改信佛教(上部座)。吴哥城内的寺庙呈现印度教和上部座佛教并存的状况。

看完了文物展览,我感觉,除非对印度教、佛教的文化、建筑史有研究,否则普通观众很难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意义。

十五世纪后,吴哥城开始衰败,并最终被人彻底抛弃。此后的四百多年里,它几乎被人遗忘。

对于吴哥城衰败的原因,传统的观点多着墨于内乱和外敌(泰国)入侵;最新的研究则认为气候变化在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气候变化史的专家认为,十五世纪时吴哥地区爆发了长达十几年的超级干旱,导致粮食严重失收;由此引发了吴哥内乱和外战失利。再加上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土地被过度开发等因素,吴哥因粮食不足而引发人口大量流失。最后,国王被迫迁都到南方,吴哥城被抛弃,并在数百年间被热带植物所覆盖。

该展览还试图还原当时吴哥人的生活状况。

高棉帝国虽然信奉印度教,但并没有照搬印度的种姓制度。

最上层的吴哥人是国王、王公贵族;其次是大地主、大祭司。

这里是根据吴哥神庙中的壁画,而还原出来的贵族家中的乐器。

吴哥的中层阶级包括中小地主、商人、僧侣、学者、武士等。

工匠是吴哥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备受尊敬。十九世纪时来到吴哥古迹参观的西方学者认为,吴哥建筑比“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更为宏伟。

底层的吴哥人包括农民、渔民、手工业者、劳工、奴仆。他们要向所有吴哥人供应粮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必要的服务。

在吴哥的偏远地区,人们发现有些石碑、雕像被摆放在河床上,任由河流冲刷。专家估计是古代吴哥人摆放在那里献给“河神”,祈求风调雨顺。

本次展览还介绍了现代的吴哥文物保护工作。

由于史料的缺失,历史学家只能通过碑文来去确认吴哥文物的历史。

这里的碑文有的是梵文、有的是古高棉文、有的是已经灭绝的巴利语(Pali)。

这些石碑以在吴哥窟、吴哥大城中发现得较多,状况也较为完好。在吴哥文明鼎盛时期,这一地区共有几百座寺庙,所以有些石碑座落在偏远角落,有些石碑被热带植物所覆盖。

乡民们会把发现到的这些石碑报告给当局,文物部门会派人来清理覆盖物,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把碑文复制粘贴到纸上。

专家们已经认出了起码1500个石碑上的文字,这对了解吴哥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柬埔寨内战期间,摆放在博物馆中的一部分吴哥文物被盗贼劫掠,甚至被盗卖到国外。柬埔寨当局已经追回了不少被盗文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吴哥古迹开始对外开放。游客从一开始的每年几千人发展到疫情前的每年上百万人次。旅游业给当地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对文物带来了一些破坏,包括涂鸦、磨损等。

这张图片很耐人寻味。可能是要展示现代游客以汽水、矿泉水、现代钱币等来拜祭神灵,有违传统。

后记:

本次吴哥文物展,主办方可能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两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几乎没有外国游客到柬埔寨旅游,当地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所以柬埔寨方面这次才会“不惜重本”把多件珍贵文物(很多都是首次在柬埔寨以外的地方展出)运到洛杉矶进行为期大半年的展出,一来在这段特殊时期,让观众能够在美国看到吴哥文物;二来希望能让观众对吴哥文明产生兴趣,并在疫情缓和后前往柬埔寨旅行,参观吴哥古迹。

确实,如果能在现场看吴哥古迹,肯定会比在展览中看到的文物要震撼得多。但由于气候、发展水平等问题,柬埔寨暂时还没有列入我的旅行计划当中。

我们去的时候是周五中午,现场的观众很少。据我观察,来看吴哥文物展的人以亚裔面孔居多(可能当中柬埔寨移民占了不少比例),白人也有一些,看来这次文物展还真有些曲高和寡的味道。

资料来源:https://californiasciencecenter.org/exhibits/angkor-the-lost-empire-of-cambodia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江上一郎2022-05-10 23:08:19
绝对推荐---值得一游。。。
核桃小丸子2022-05-10 23:38:45
好介绍,确实,洛阳铲不再到处乱挖,运用高科技,能使考古文物更好的保存,很喜欢那个乐器,造型很漂亮,可能不会去那里了
kirn2022-05-10 23:48:05
认出了1500个字,如果是汉字的话,基本就读懂了。可是这个吴文,看起来像藏语,他们语系要认多少个字才能读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