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Donau 的“姚顺,你也来写….”
初二语文课上,读到了鲁迅《一件小事》后,就去找鲁迅其它文章读。高中时,鲁迅是自己的课外主要读物之一。这时,我应该读过了《灯下漫笔》等。总之,心情见灰。鲁迅昭示出的中国社会并非人间,虽然不得领会,但却被这意境笼罩。
读鲁迅的好处于少年的自己,使自己觉得有切实的别有所怀,怀中确有了个与周围人不一样的思想来源,说不一样话的文章来源。
鲁迅,八成是时代的,二成留给了自己。就是那八成,也是经由自己的筛选而成的。它和充斥周围的种种抵触着,硬杠着。少年人,心底里喜欢着这种叛逆。
与少年人不相符的鲁迅文章中比比皆是的人世之暗。这暗却又是用周围根本没有的措辞,思维造成的,它实在美,自己愿意堕入其中,不致一味地去读写盛行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报纸话。
一九七六年,朱周毛的去世时,自己对于身边的发生,竟有了重不相干的冷漠。它惊吓了自己。但确实去也去不掉。我会不断地念叨“革命前做了专制的奴隶,革命后又做了革命的奴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做奴隶不得的时代”。这“冷”,使少年过了,青年来时的自己,总也高兴不起来。
掖着这“冷”,去当知青,去高考,去读大学…..
读过的回忆七七年左右的文章,都挺兴奋的。“终于赶上了最后一班车”“差点就错过了…”“社会到处一派重新开始的气象”….. 读着,有觉隔膜。鲁迅说的“摸摸怀中,硬绑绑的还在,竟至兴奋。转而一想,…”刻在自己的记忆里。
我不能确信自己是生活在“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还是“做奴隶不得的时代,但心里就是没有从此走向光明的感受的。
鲁迅留给自己的二成,对青年以后的自己影响日深。这二成,便是自己从鲁迅文章中读出的诸如“to be or not to be的伤感。
救亡图存,是近百十年间中国人没得选的命运。几代代人一个调子地叫。在《野草》和《鲁迅日记》中,自己读到了鲁迅对此的厌烦。弄明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涵义后,自己的情绪日益偏向“隅在小屋中抄古碑,以了却了剩下的时光”。
自己之于周遭一波接一波的诸如“思想解放”“网管”“崛起扒下”,不大有兴趣。很烦什么时代气息,与时俱进。读到张爱玲,觉得很投机。自己活自己的,起码得到了安静。
所以,当年高考,激动一定有过,但就是记得也不觉得有什么好说,鲁迅“硬绑绑的还在”已经说过了,倒是它留给自己的“冷”,至今不散。
许多年间所见的也是极不想见的,正是没完没了的兴亡哄,孰优孰劣吵。
当年初二喜欢上了读鲁迅的同时,还喜欢上了写毛笔字。于今,它成了自己嫌吵了可以躲清静的所在。在偏僻一隅,全身精力到毫端,很惬意的。
以此为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