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Old Mine Cushion Cut和Old European Cut:
旧式矿工切工(更多指方形)和旧式欧洲切工
几乎每一枚库里南(非洲之星)钻石,都存在中心漏底(透光),以及切割不对称的问题。
连掩盖最好的库里南II也是如此。
当代钻石切工的要诀在于制造全反射,必须利用好每一个平面而绝不浪费,以圆钻为例,下腰面、亭面必须全都为斜面。
分析库里南I、II、III、IV……几乎无一例外,中心都有一个巨大的“漏洞”(根据对底部、台面、冠部等的参考,是典型的旧矿切工和旧欧切工)。这是制造“闪”的效果的大忌,如果不了解时代技术背景,今天的人们会问为何库里南几大钻要如此画蛇添足?
这看起来不像是为了保护脆弱底尖的措施,因为要保护只须做一个极小的肉眼不易察觉的平面即可;更不像是为了避开瑕疵或者保重的妥协,一来毛坯够大,当代切割钻石即使为了保重也从未妥协到选择糟糕切工的地步,二来所有主要钻石都被如此切割,反推是有意为之;如此一来,推估更像是无奈之举。
腰下刻面切割成斜面后,最终要聚拢到一个尖端位置,也就是底尖。
一百年前的工匠们的确可以将下腰面、亭面全部打磨成斜面,但在聚拢到底尖时,也许遇到了麻烦,无法准确对中,底部越是尖锐,偏离中心越是明显。今天通过将现有的所有腰棱向底部投射,的确发现无法全部聚焦在同一个点,而且哪怕一个大概的焦点也无法处于正中位置,甚至整枚钻石的对称性都出现问题。
或许这才是干脆切割出一个较大平底的真实原因。然而这样切一个底面不会损失惨重?试想,如果为了一个高难度的底尖反复打磨,恐怕才会得不偿失。
虽然精确准心技术对于今天的每一颗对称、反射型钻石而言(无论圆、椭圆、梨形、榄尖、方形、心形、祖母绿型、雷迪恩形等),都是一种必须;梨形、榄形、祖母绿型的发明也颇有一些历史,但明亮切工在百年前却是一大难题。
其中库里南I那样的切割更被称为“pedloque”,一种在梨形基础上切掉尖端的切割方法,这是语言上的进一步妥协。
这是整个时代的技术背景,旧式矿工切工、旧式欧洲切工等等,以致于那个时代切割的钻石概莫能外。
旧式矿工切工的案例,中间巨大的漏洞,和偏移扭曲的中心。
约30年前,加比·托科夫斯基打磨“世纪之钻”。即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腰下棱线已经呈现弧形),都尽量切割出完整的腰下刻面,直达底尖,而绝不会做一个平面了之。
再比较一个多月前拍卖会出现的The Rock,这100年切割技术的进步堪称远超过以前历史的累积。
这时候已可推估伦敦塔内灯光昏暗的原因了,不止是因为库里南等钻石有不少内部瑕疵,更在于切工问题,美好需要脑补。
维基说库里南几枚钻石有这些瑕疵:
库里南I:it has a few tiny cleavages and a small patch of graining(它有少量裂痕和一小块颗粒状瑕疵,疑似内含晶粒)
库里南II:The diamond has a number of tiny flaws, scratches on the table facet, and a small chip at the girdle. (在台面上有一些微小瑕疵、划痕,在腰上缺了一小块)
放在今天,是没有避开主要瑕疵的切割,也不能算成功。
尽管各种权威描述里,概要处写它的颜色是近乎无色,但更详尽的说明里,却指出有淡蓝色的色调( It had a blue-white hue)。如果这是强蓝荧光,那就属于另一种缺陷了。
网上流传很多的库里南I图是这张,但实际上右图是戴比尔斯203ct的千禧之星。以前以为以讹传讹,后来发现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南非博物馆网站也用的是近似这图。
这难道是因为确实切割不好,才需要借用别图加以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