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2014-05-05 20:58:58

金刚人生随笔

林宏容

8/27/99

契子

??金刚经是一部非常迷人的佛教经典,它被赞喻为整部大藏经的浓缩,甚为佛教修行者所喜欢。在一偶然机会与一友人谈话中,我想通了金刚经中的一个问题,没想到对此一问题的见解竟导致我无服药也无动手术却安然渡过生平中一次最重大疾病的冲击。1998年7月18日我被送进加州柑县的芳泉谷医院急诊,经过一系列的检验,医师说我脑中有块两公分直径的血块,它压到视神经以致我丧失掉观觉到整个左半边视线范围的能力,这是典型的中风现象,应尽快进行脑部手术,否则有非常严重的後果。听完後,我一阵怅然,心直往下沈,我才42岁,家有幼儿,而视力对我的工作而言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它,我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将无以为继,一切努力将成泡影。老天这次对我的考验可大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很喜爱金刚经,也常常研读之。金刚经出现於娑婆世界之因缘起於释迦牟尼佛应其大弟子希菩提的问题∶“菩萨发大心愿,应该将之安住在那里(应云何住)?应如何降伏其纷乱的心(云何降伏其心)?”,而演说出整部金刚经来。释迦牟尼佛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总归为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菩萨发心应该不要执著任何事物(相),而且更应发展出普渡众生的心。如此就能降伏其纷乱执著的心,成就无量的功德。离相生心是整部金刚经的精神所在。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对每一件事物要做到扫三心、破四相。扫三心是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破四相则指不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麽这样说呢?在经文中,释迦牟尼佛重复地使用“如来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之语法共计十九次,冠以不同的名相於上述语法中的“某某”来解说离相生心的道理,故此语? 壮t意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如来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这种语法是什麽意思呢?举例来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句话传统解说为∶当如来说到“世界”时,因世界是因缘假合而成的,故它是没有自性的,是空性的,也是一直变化不定的,此时的世界一定不同於下一刻的世界,所以说“即非世界”,虽然世界之本质是空性的,我们暂且以世界这个假名来称呼它,或则将它安住於世界这个假名上,此即“是名世界”。

??为什麽如此麻烦呢?对於一件事物之了解与运用,须要经过肯定、否定、再肯定这样迂回的程序吗?表面看来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物,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他一定会对该事物有全盘及深刻的认识,但释迦牟尼佛为何要重复地使用这种语法高达十九次呢?其中是否有深一层的含意吗?

??仔细探讨,我们不难发现金刚经中这种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语法直接呼应著一个人修行境界的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事物,例如小孩子是不知道世界为何物,他必须透过学习,才会了解什麽叫做世界,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属此范畴,这个阶段的成就是靠文字智慧(般若)达成的,它的特点在学习事物之色与相,对事物的态度是持“有”及肯定的。第二阶段则是观察事物的本质,以缘起法来观照事物,进而了知事物之自性本空,於人有生老病死、於物有成住坏空、於事则有生住异灭之现像,这些皆依因缘法则运转,缘生则聚,缘灭则散,一切开悟前之修行皆属此范围,此阶段的成就是靠观照般若达成的,它的特点在了知事物之空性,对事物的态度是持“空”及否定的。第三阶段则是本著事物之空性而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心来待人处事,此时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一切开悟後之行止皆属此范围,这个阶段的成就是靠实相般若达成的,它的特点在於了知事物之妙有,对事物的态度是持“有”及肯定的。古时唯信和尚之名言“修行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修行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修行後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正是这三阶段之最佳写照。

金刚人生

??上述这种见解是蛮“唯心”的,我一直有如下的疑问∶修行为何会有这样的顺序呢?它一定如此吗?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用的语法还有其他含意吗?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中盘旋很久,直到去年初,在一个偶然机会与一友人一席话後,才突然想通,而後对金刚经这种语法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吾友高亮星博士,现任加州柑县台湾同乡会会长,专长药理并任职於药厂。有次他对我提到∶近代科学家对很多所谓奇迹式的治愈绝症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其实是由病人自己脑下腺分泌一种名叫β–Endorphin的荷尔蒙或分泌酵素所治愈的。科学家已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该物质的结构及合成配方而不得,盖因该物质之复杂实远非现今科学所能理解,更惶论人工合成,科学家至今只知该物质与治愈绝症有极大关连,而且知道只有在心理感到非常平静、非常快乐且非常满足时脑下腺自然会分泌该物质。

??这一席话启发我灵感,上述的修行三阶段是有顺序的,如用现代的观点视之,它们与我们身体之成长有莫大的契合。我们不但可以用释迦牟尼佛教导的三种般若智慧来达到了脱生死,悟道成佛之目的,而且更可由这种? y法导出我们人类成长之最佳法门。

??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依靠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学习事物,身体也因六根受到事物之相的刺激而成长。仔细观察,甚至连六根与八识亦有其顺序的。想想看,一个婴儿的成长,首先是靠著眼、耳、鼻、舌、身的刺激感应而成长,此阶段著重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前五识),然後(约七岁後)才开始学习数字计算(第六意识),到了十三岁以後开始有叛逆及在意异性之倾向,也才开始有烦恼,这是因第七末那耶识(潜意识)抬头的原因,二十一岁长大成人之後则依因缘业力(第八阿赖耶识或种子意识)而造业轮回。我们可以发现违反这个顺序将有害於身体的成长,例如有很多天才儿童皆为英年早逝,亦即身体提早老化,因此对於幼儿实不宜太早教导数字之类的计算,而应尽量采用动态诸如接近大自然之类的活动来帮助他成长。此亦可以解释为什麽儿童不知烦恼而修行大都在成年之後,盖因这些都是身体成长所必经之过程。第一阶段很重要,因它不但关系到学习,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身体的成长。

??那麽如果一直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会如何呢?一般人大多如此,进入学校、成家、立业而走完一生。因第一阶段著重以六根及八识去学习事物,因此很容易著相,对事物之处理也习惯地以自己的贪嗔痴为原则,一切烦恼与苦厄也就因此而生,脑下腺不但不会分泌前述的β–Endprphin,反而会分泌与此相对的有害物质,进而产生疾病,甚而导致死亡。所以为了去除这些问题,一定要进入第二阶段,也唯有经过第二阶段才可了悟空性而永脱生死轮回。试想前述产生β–Endorphin的境界岂不与第二阶段之目标相吻合吗?金刚经不是提到不著四相则不会生嗔恨心吗?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则有无量的功德吗?前面科学家描述的境界对一个了知空相的修行者是很容易做到的。是故第二阶段从修行及身体之健康来看皆有其必要性。

??既然第二阶段能度一切苦厄,那麽为何还需要第三阶段呢?这主要是第二阶段没有菩萨的力量,不会产生般若智慧,所得之功德还是有限的,其成就顶多使人安住在个人快乐中,命终结束後,识神因平静安祥不致进入中阴身阶段而免除轮回。因此,要有菩萨般若智慧、成就无上功德,则必须进入第三阶段,也只有在此阶段我们才可了悟宇宙万物之妙有,并因此能渡化众生,这是非常积极的人生观,更是大乘佛教最殊胜之所在。

??以上这种以我们肉身的成长来解说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屡用的语法是蛮“唯物”的,不过也正因“唯物”所以才能较易以科学方法来检验之。我不禁要赞叹释迦牟尼佛慈悲,金刚经中这种屡用的语法,用之於日常修行生活中,不但可以衍生出高深的修行法门外,亦可推出能使吾人身体健全成长之观念,深入了解这种语法的内涵,将有助於金刚经之修持及人生之成长。

渡过苦厄

??当医师宣布我的症状时,著实令我震惊不已。虽然我家族中有多人因中风而过世,但我茹素多年,血压一向正常,中风似乎不应出现在我身上。此一疾病使我反省到修行有盲点,佛法的教义中,因要去除前述第一阶段对“有”的执著,及以自己的贪嗔痴来处理事物的习性,而采取观人生是苦、观身不净、观心无常等法门,这些法门有效但不究竟,如果再加上一些外在不如意的事物,很容易使自己的心情低落,长期下来可能造成Depression而不自知,身体免疫能力就大为减弱,只要机缘成熟,疾病就暴发出来了。君不见有多少的修行人愁眉不展,身有宿疾啊!

??我意识到可用前述的金刚人生观来渡过这一疾病,因此住院期间一直保持非常“快乐与平静”,对一些怨天尤人的念头,皆以默念心经来克服之。我要求医师不可轻易动脑部手术,三天後医师对我进行MRIAngiography检验,发现血块有明显的缩小,医师对此大感意外,还向实习的学生直说是奇迹。出院後,我还是一直保持著“愉快与平静”的生活,一个月後我回医院作MRI与全身健康检查,结果视力不但几已全部恢复,连两年来患的远视(老花眼)竟然也消失了,更奇怪的是我本来是BC型肝炎带原者,但检验结果下来却皆呈阴性反应(Negative),且有抗体产生,也就是说长久的肝炎病好了,医师直呼这是不可能的事。

??後来我看到一本名叫“脑内革命”的书,书内主题就是β–endorphin,该书作者将之译成β–内啡汰,并称之为「脑内吗啡」,因其麻醉力比吗啡强四、五倍,但无负作用。可能因为我脑内分泌了β–endorphin,所以当我在医院作Angiography时,并不觉得预期中的痛,我还一直将之归功於医师的医术高明,护士们为此还到处称赞我是他们见过的最快乐的病人。

??我曾将此种金刚人生观告诉一些生病的亲友,结果并没有奇迹发生在他们身上。我知道对於一般人来说,在了解这三阶段之功能及特质後,还是需要重复应用这三个阶段於各种事物上,从多方面去观察、去体认一切法无自性无自相。并不是说从此就开悟,执著色相的习惯就能一下子去除掉。虽然此金刚人生观有待更严谨的科学检验,但可以确信的是要保持“快乐与平静”并不容易,尤其是处在逆境时,唯有平常的努力,才会有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8/17/1999於加州尔湾 )

作者简介∶

林宏容,台大土木学士,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工程博士,曾任职於波音公司太空部门,为前台美航太协会会长(19981999),UNIPASS科技公司的创办人之一及Chief?Technology?Officer,台美基金会理事。作者喜欢研究宗教性的经典,并以其科学专业知识背景来探讨经典之含意,曾获得1996年佛光山西来寺佛学会考甲组第一名。

劲松在山岗2014-05-06 20:22:11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教徒最重要殊胜日----佛诞日
Hotchocolate2014-05-06 22:37:03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