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2015-02-07 18:02:43

    世界用望远镜看中国,中国用放大镜看自己,两种不同视野客观上形成了认知差距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俗话说,做人要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这个道理放到国际社会,有着同样的适用性。当前,“世界看中国”跟“中国看自己”之间,某种意义上就像摆放着一面“望远镜”与一面“放大镜”——世界用望远镜看中国,中国用放大镜看自己,两种不同视野客观上形成了认知差距。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中国2014年GDP超过10万亿美元,继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迈过10万亿美元门槛的国家经济体。而根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合组织(OECD)这三大世界权威经济机构的数据,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不论是世界第一,还是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总量规模都已然十分庞大,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如此惊艳的成绩单,中国其实是有理由高兴与庆祝的。但是令国际舆论颇为困惑,甚至认为反常的是,不论是中国官方,还是中国民间,对此排位并未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反而显得格外低调,低调得甚至令国际社会狐疑。
    国际社会容易将中国的这种低调,跟“韬光养晦”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中国在刻意隐藏实力,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担心过早暴露实力与意图会招致美国的遏制与打压,二则是为了逃避对应的国际责任与义务。这种分析并不高明,充其量只是“中国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与“中国威胁论”的衍生观点。
    说来,中国头上“世界第一”的头衔已经不少:比如,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最大的消费国、第一大专利申请国,以及世界第一的发电大国,等等。如此多“第一”拼合起来,在“望远镜”的视野中,构成的画面更多的是风景——高峰林立、气势磅礴。
    而对于身处风景的中国而言,高峰林立可能更意味着前途坎坷,气势磅礴可能更意味着挑战重重。任何世界第一的大数字,只要除以13亿,立马变成位居世界后列的小数字。任何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困难,只要乘以13亿,立马会变成大挑战。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规模并不意味着世界第二的生活水准。对于中国政府而言,管理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国家,世界第一或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量,或许意味着面临世界最多的挑战与障碍,承受世界最大的压力与考验。中国政府与国民身上的这种切肤之痛感,是国际社会其他国家所难以切身体会得到的。
    事实上,两种视野中不同的中国风景,都属于客观现实,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或许更接近于中国真实。正如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柯伟林教授近日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所言:“伟大的国家都有着伟大的挑战!”言外之意,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其取得的成绩,还是因为它所能克服的困难与挑战。
    需要看到,这种望远镜与放大镜的反差效应,正在对现实中的两者关系形成干扰。客观的认知差距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主观的认知鸿沟,由此演变成误解甚至误判。前美国助理国务卿科特·坎贝尔的分析,就属于误解范畴。如果这种误解得不到及时沟通与释解,如果美国战略界做出同样研判,那就很可能导致美国对中国国家战略走向的误判。
    无需掩饰,中国之所以对西方的“捧杀”不感冒,一定程度上也是源自对西方的不信任。听惯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后,突然遇到对方送上溢美之词,中国抱有戒心是人之常情,将之视为“糖衣炮弹”亦是居安思危的体现;何况还有如影随形的“唱衰中国论”。
    诚然,中国的自我认识与角色意识,跟自身实力的增长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历史并不长,“放手闯世界”则刚刚起步,要“潇洒走世界”更需时日。
    在人类历史上,尚没有一个人口超过10亿、国土如此庞大的国家,以如此规模如此速度崛起过。中国战略界对于未来道路的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亦保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而对于疑虑重重的西方世界,中国是近代以来第一个非白人、非基督教文明、非欧美,甚至所谓的“非民主”国家的崛起。显然,“世界看中国”与“中国看自己”之间的认知差距,未来还会长期存在,由此导致的隔阂与鸿沟同样不可避免。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梁辉
 

天儿晴了2015-02-08 12:13:41
谢谢转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