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xiang2017-06-21 10:43:29

     禅宗是中国佛教极为特殊的一个宗派,是由达摩祖师自古印度东来中土所传,内涵就是参禅,要明心见性。因为禅宗以“禅”为名,于是就有不少人误以为禅宗就是修四禅八定,错把禅定定境—离念灵知—的证得,说为明心见性。然而在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一集节目中,我们说禅宗的禅就是“静虑”,是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专精地去思惟如何是实相?也就是去寻觅自身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万法的实相,而不是四禅八定的世间禅定。

    这一集我们要进一步加以说明,首先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及智慧,是经教中 佛陀开示菩萨们,应修习的菩萨六度、六波罗蜜多。而这六度本来就有著先后的次第关系存在。
  就是说菩萨如果能践行内财、外财等种种布施,对于自己的色身及财物,就能无所眷顾、无所吝惜,然后就能受持清净禁戒。受戒之后许多不如法、不如理的身口意行都应调整改善,那就必须修忍辱行,来调伏自己的贪欲、瞋恚、憍慢等烦恼性障。能修忍辱行以后,就能发起勇猛精进的道心。有了精进向道之心,就能不攀缘外境,成办在静心境界中,专精思虑的静虑功夫。具备了一切时、一切处寂静思虑的功夫以后,待因缘成熟便能一念相应,触证中道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生起了根本无分别智,就是获得了一分般若的出世间智慧。

释迦世尊明白说:第六度的般若是出世间智慧,当然就不是指不出三界世间中,色界、无色界境界的四禅八定的世间禅定;而是依于亲证本来就不属于三界五阴六尘之法,却为三界五阴六尘万法所依的根本因的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生起的法界实相智慧,那才能够说是般若。也就是说,由于亲证如来藏,而能够体验祂的真实如如的万法实相体性,就使得般若智慧发起,也使得三缚结断除,得以成就一分出世间的解脱功德,就是一分般若波罗蜜多的实证。而在这段《解深密经》的经文中,世尊已经强调菩萨六度的六波罗蜜多,就必定得依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的次第来修习。也就是说,修习第五度禅那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第六度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这当然不是以修证四禅八定、次第禅观为修证内涵的外道凡夫们所能获致。因为就如前面说明,他们所证的四禅八定境界,是不离色界、无色界的世间境界,本来就与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无涉。想要以四禅八定,来获得出世间般若智慧,根本是缘木求鱼。由此也可证明:将菩萨六度的第五度禅那波罗蜜多的修习内涵,限缩为四禅八定是有过失的。而禅宗既然是要参禅、要参究,当然就存在一个要究明的对象,就是有一个开悟的目标,这个开悟的目标,也正是般若智慧所依的中道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那么禅宗的禅,也就必定不是生灭的世间境界——四禅八定。

    我们不妨举《五灯会元》中的一则禅宗公案来加以证实。石霜楚圆禅师的弟子九峯道虔禅师,曾经是石霜禅师的侍者。后来石霜禅师舍寿,寺院中的僧众都请首座继任住持;九峯禅师却向僧众们提出,必须首座有真正得到石霜先师佛法的意旨,才可以继任住持。首座听了就问他,石霜先师有什么法意?九峯回答:“石霜先师曾开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的就不问了,你且说说一条白练去,所要显示的法意是什么呢?”首座就回答说:“这一条白练去,只不过要说明‘色边色’,也就是出离色身而去的境界。”九峯听了就说:“原来你还没会得石霜先师佛法的意旨所在。”那首座一听九峯道虔禅师这么说,就回他:“你是认为我不会石霜先师佛法意旨,所以不肯我继任住持?那只要拿香来点著,在香烧尽烟断之时,如果我不能出离色身,那我就真的不会石霜先师的法意。”于是就将香点著,结果香未烧尽、烟未断,首座就已在坐定之中,舍报脱离色身而去了。然而此时九峯禅师还是上前拊著首座的背说:“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意思是说,首座确实是有坐脱立亡的深厚禅定功夫,但是石霜楚圆禅师的佛法意旨,这首座却连作梦都没梦见过。坐脱立亡至少必须具有四禅息脉俱断,也就是能让呼吸心跳都停止的功夫,可见这首座禅定修证极高。可是九峯道虔禅师,为什么却说他还是不会石霜楚圆禅师的佛法意旨呢?正是因为石霜禅师的佛法意旨,在于实证中道实相的真如心如来藏生起的般若出世间智慧,而不是四禅八定的世间禅定。

   这也说明了禅宗参禅是要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悟明真心、眼见佛性,因此也称为佛心宗,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禅宗所要参究彻见的,正是众生各个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实相心如来藏。证得如来藏时,就是佛菩提的真见道,就是经中说的觉,就是证菩提、证真如;这时是真见道,算是真的进入内门修学佛法。以后就是相见道位的修学,直到通达了以后才能入地。可是证得真如以后,还要眼见佛性,那可是个特大号的瓶颈,这个瓶颈比明心的瓶颈更难通过,因为它很坚固,也很细小,想要通过这个瓶颈条件要很多,而且这个佛性是要凭眼见;所以大慧宗杲禅师讲眼见佛性时说:菩萨眼见佛性,须是眼见始得;也就是说,所谓眼见佛性,须是菩萨种性的人才能看得见,而且得要以父母所生眼,亲眼看见才算数,并不是找到了如来藏,看到了如来藏有使人成佛的自性,就算是见性了。因为眼见佛性以后,是要在山河大地上,可以看见自己的佛性;而明心以后,却无法在山河大地上,看见自己的如来藏。因此,禅宗实证有三关之别:第一个破初参证真如,亲证如来藏;第二个破重关眼见佛性;另外还有第三个破牢关。这样全部都成就了,一般而言,是可以使人成为慧解脱阿罗汉,一定会具足发起初禅,但是智慧却绝对不是阿罗汉所能想象。所以真正懂得禅宗的人,都不会小看禅宗的开悟明心,因为这是入道的基础。不管哪一个宗派,只要真的在大乘佛法中入道了,都是跟禅宗的破初参相应;因为大乘法的入道,就是发起般若的中道实相智慧,最主要的是要实证,要证真如。而真如是以如来藏为体来说,偏偏如来藏的实证不能靠思惟,禅宗祖师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这个意思。而如来藏的所在,佛陀又在经中告诫弟子们“不可明说”,因为知道众生不会在听闻时就信受,那就要让众生自己去参禅、去体究;众生若是自己参究出来就会信受,因为凡是自己参究出来的,一定会有智慧伴随著产生出来,就会信受而不退转。

  因此达摩祖师所传的,就是这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而这个般若的开悟,是参禅时一念相应突然找到的,不是靠思惟来整理才渐渐显露出来。譬如一颗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没有亲手拿在手上,送进口里来吃,任凭别人怎么样解说,自己怎么样揣摩想象,终究无法真正了解;众生听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味道是如何?他听了很多,可是他从来不知道哪个是芒果的味道?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种去拿来尝尝看,终于找到并且亲自品尝了,那就不必再假借种种言说,因为他已经了然于心了。

  禅宗的参禅也是一样,一定要自己真参实究,加上有正确的禅法知见,就这样子突然间找到了,而且有智慧确认是正确的,是没有错误的,这时就称为开悟明心实证般若。所以般若的难悟难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般若的见道,是一念相应而悟入的,不是经由思惟而渐渐增加出来的。有人依凭学术观点来理解佛法,就批评禅宗那个法都没有一个次第,一悟就说那就是了,然后禅宗的禅师就这样印证,不像南传佛法次第禅观,可以循序而进。禅宗没有方法、没有次第,那要怎么学?都是由著禅师们自己说的,这有什么标准呢?然后他就断定,禅宗这都叫作自由心证。这些话从表面上听起来是很有道理,可是从般若的实证来说,可就没道理了。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的见道,其实也是有次第的,你得要依照禅师教导的方法去作功夫,并且依禅师的教导,把参禅的知见建立起来;这些都完成了,你才有可能一念相应,而突然找到如来藏,这不是方法与次第吗?

  只是那些公案里面,都只叙述开悟时一念相应的那一小段,前面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苦修学,与作功夫的内容都不谈。那不懂禅法、不懂公案所要显示实证的真实意涵的那些学术研究者,就会像这样妄加批评。开悟法门也是有次第,只是在寻找如来藏心,而突然找到时,那是没有次第的,就这么刹那间找到了,当时也就通了般若了,《心经》就看得懂了。

  然而很多人在佛法上面修得不好,学禅、参禅都悟错了,原因就在于未能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经文中 世尊开示:“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因为善知识没有告诉他,明心时应该要明什么心?善知识都没有说过你明白真心时,真心究竟是哪个心呢?就是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善知识从来没有这么说过,所以大家一天到晚参禅,说要明心、要明心,可是都找不到一个方向。有人错把色阴当作如来藏、有人错把识阴当作如来藏、有人错把受想行阴当作如来藏,然后就自以为开悟了。总之,什么样的错悟都有,说之不尽。但始终离不开五阴,都往妄心的方向一直钻进去,从妄心的方向直钻的时候,钻到最后无可转身,那就像老鼠入了牛角,再也回转不过来,法身慧命就活不过来了。

  如来藏就是真如,具有真实如如的体性;而五阴却是生灭法,生灭的五阴怎么会是实相心如来藏?另外五阴的存在,尤其是识阴意识,必定是在世间六尘境界中了了分别著六尘诸法;而自心如来不在六尘中分别,于六尘诸法恒是如如不动,不起任何分别执著。二者可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这禅宗祖师常常这样讲。如果有人说:“开悟就是把自己的意识觉知心弄成离念,没有执著、无分别,那就变成真如,就是开悟了。”这样说就变成能证与所证是同一个,那就不对了。因为说证真如,是由意识心去证的,是由觉知心去证的;如来藏自己不会证真如,如来藏的真如性是让意识来证的,不是要自己来证自己的真如;如来藏也不会反观自己的真如性,无分别的是另一个心,是如来藏;而我们觉知心、离念灵知心永远是分别心。参禅就是要以有分别的觉知心、离念灵知心去找到无分别的实相心如来藏,这是参禅首要具备的知见,否则方向一定错误,想要实证犹如缘木求鱼。

  最后我们总结来说:禅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透过参禅去亲证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是实证法界本源的智慧,想要亲证般若最直接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参禅,在静虑中参究。而参禅证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无二亦无三。所以所证非如来藏妙心,那就不是亲证般若,就不是禅宗的明心,就不是开悟般若禅的人。

陈正源 禅宗是什么?要如何修?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