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7-07-19 21:20:47

 

一篇点评现当代人物最有深度的文章

2016-12-06 重说近代史

 

 

这位神秘长者,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新中国的第一批研究生。

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此后便在一家农场度过了他一生最宝贵的二十年 ……

 

谈胡适

如果胡适留在了大陆,五七年的整知识分子,当会拿胡适开刀的。章伯钧、罗隆基等不够格。

  

1954年批俞平伯,批胡适,其实许多人都是受了蒙蔽的。

人们把握不住胡适,也不清楚为什么批胡适。

到1957年反"右派"时,一切都明白了。

  

其实,而今看来,胡适并没有被批倒。发起者批胡适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胡适的儿子胡思杜死得太悲惨(被打成"右派",上吊自杀),太可惜。

胡思杜当年太年轻。年轻人难免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谈李大钊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共党史一直回避李大钊。这自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正常的。

  

李大钊与胡适一样,都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不同的是,胡适倾心欧美,李大钊仿效苏俄。

  

李大钊认为,只要能拯救中华民族,走什么样的路并不重要。

但在当时,他认为苏俄的道路不错。

 

谈蒋经国

 

蒋经国目睹并亲历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对独裁统治的弊端及危害知之甚深。

所以他决定放弃这种统治。

  

改变一种体制,是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的。

蒋经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改制的过程中,没有引发大的动乱。

这是很不容易的。

 

谈鲁迅

 

 

鲁迅

 

鲁迅总是纵观上下几代人,特别是下一代;而当今的人们,只关注自己和儿子。

  

十九世纪的俄国知识分子,清楚自己在整个历史的进步中所处的地位,

以及他们所谓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一群历史的殉道者,人群的素质由此提高。

中国知识分子在十九世纪几乎无所为,二十世纪初只有鲁迅苦思冥想,

寻求拯救中国民众于水火的最佳方案,

只有鲁迅才是在历史大进步中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人而已,而且是闪电式地消失了。

追随鲁迅的,大多是学其皮毛而已,只有胡风得其真传。

 

谈冰心

 

冰心一生都在倡导一个"爱"字。

她的爱,是博大的,也是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政治的,她本人也是这样。

在她的一生中,各个政府,都很尊重她,都没有难为她。

在人们的心目中,冰心是个好人,难为了她,便是和一个好人过不去,

便是容不得一个好人。

似乎是谁都不愿担这个名声。

 

谈萧红

 

萧红的《呼兰河传》,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中国农村,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中国农民。

当时的中国农民麻木、愚昧、贫穷,这些人,是承受不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的。

  

萧红是个人物,值得研究。她的命运,代表了整个民族的命运。

随着时光的流逝,萧红的形象将会越来越突出,而她身边的那些男人,将会越来越黯淡。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

其实,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不过是生与死的演练场。

 

谈王实味

 

 

王实味

 

王实味终究活得不明白。他有理想主义色彩。

  

王实味作为个案,并不值得研究。之所以有人研究他,其着眼点也并不是这个人本身。

 

谈胡风

 

胡风太天真,太善良,太富理想主义色彩。

 

谈舒芜

 

舒芜大节有亏。

  

1955年,舒芜把胡风写给他的私人信件,交上去了。

紧接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整胡风运动就开始了。

致使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令舒芜感到痛心的是,并不是他把信交上去了害了那么多人,

而是他没有因此而得到想得到的东西。

  

舒芜是2009年去世的,活了87岁。真不容易啊!

 

谈郭沫若

 

 

郭沫若

 

不想谈这个人,只说他几件小事吧。

  

1958年,他出了本诗集——《百花齐放》,一种花一首诗,

以配合党中央提出的"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有位学生读罢给他写信说:"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他读后,感到"后生可爱",

遂答道:"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老少齐努力,学习毛主席!"

  

他有一首献给毛泽东的诗——《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其中写道:"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还有一首《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不过,他也够可怜的,两个儿子都惨死在"文革"期间。

面对儿子的死,竟不能施于援手。

在晚年,他用毛笔,一遍一遍地抄他儿子的日记,其情可哀、可悯!

 

谈陈寅恪

 

一般人遇到问题,尤其是历史问题,轻易不敢开口。

害怕说错,害怕出丑,害怕徒留笑柄。

陈寅恪则不同。陈寅恪随便怎么说都不会错,还总是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

因为他对历史很通透。这也是人们钦佩他的原因之一。

 

谈张中行

 

张中行晚年风行一时。

  

张中行的《负暄琐话》也风行一时。其后他又有了《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

张中行自己称他的《负暄三话》是不三不四。

不过,这几本书依次读来,是有点"一蟹不如一蟹"。

  

有人称,张中行的"行文特点"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移花接木2017-07-22 06:55:09
转发给我爸妈看看,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
YMCK10252017-07-23 08:01:3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