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7-07-30 13:32:59

 

 

 

中医和西医

原创2016-10-11 猫爸 梁惠王的云梦之泽

 

网上的中国人,拥护中医和反中医的,似乎也成了各自的群体,互相鄙视,互相谩骂。

我也被网友要求站队:“你相信中医吗?”“你研究传统文化的,一定相信中医。”

 

我不喜欢站队,因为有些事情是很复杂的,不是非此即彼。但关于中医的作用,我基本持怀疑态度。

我从事古籍研究工作,经常会读到一些特别心酸的文章,很多就是哀悼早夭的。

归有光的《寒花葬志》,曾让年轻时的我怅惘不已;张养浩的《子雁奴圹铭》,

则是我近期所读最难受的文章之一。

 

文中说,他来京师十多年,生了四个孩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

别说父亲,那位生下这四个孩子的母亲,每个孩子都是靠她的养分发育而成,都是她身上的血肉,

在腹中,为了维持胎儿的生命,她就要付出多少体力和心力?她该是何等痛苦?

很快,第五个孩子又出生了,这回取名叫“雁奴”,竟然一路平安长到了六岁,聪颖异常,

其母特别担心这孩子再次夭折,曾求神拜佛:“天若怜我,只要让这个孩子能平安长大,

哪怕让我缩短寿命十年,也在所不惜。”张养浩自己也觉得心头惴惴,继而孩子果然生病,

日渐加深,药石罔效,张养浩每天早晨去上班,都心神不宁;

下班回家看孩子,孩子竟然“嬉笑若病去体”,为的是怕爸爸伤心。

然而终于还是死了。

 

元代作家郝经,有一篇悼夭亡文也非常感人。

郝经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乳名分别叫“阿宝”、“阿长”,都幼年夭亡,

后者死时才五岁,作者在《子阿长附殡志》描写道:

 

岁戊午冬,先君告终,权厝于府西吴爷湾之北原,庚申春,余宣抚江淮,至自武昌。

哭墓而入墓之东足,小丘附焉,不知其为谁也。衔涕而去,及门,冢妇哭于室,乳媪之怀空矣。

乃知向之邱,吾子之所也……(子)殆将卒,谓其母言:“我则已,奈我母忧何?”

或问其父,则闭目摆手曰:“我不得见矣。”闻者皆为泣下。

 

 

意思是:某年冬天,作者的父亲去世,暂且葬在吴爷湾之北原,第二年春天,作者从武昌回家,

路过墓葬,拜祭哭泣。注意到墓东边有个小丘,不知是什么缘故。

回到家,看到老婆正在哭泣,乳母怀里也没有了孩子,才知道那个小丘下,就是他幼子的尸骨。

然后听家人说起孩子临死前的一些事,孩子曾说:“我要死了,我母亲悲伤怎么办?”

有人问:“你父亲呢?”

他摇手道:“我见不到了。”

 

 

真的非常感人。文章有层次,在路上,看见父亲墓旁的小土堆,不知是自己儿子的墓,这是一重悲;

儿子死时,说话似老成人,这是第二重悲。精湛的文学表述,把丧子的悲剧写得尤为凄恻。

这且不说,更让人怅恨的是,在古代,“妇人娩子,九死一生”;就算顺利产下,要养育成人,

竟也如此之难。如古代也实行计划生育,只怕很快领导就没有人可供奴役了。

 

对比现在,哪个家庭会有孩子接二连三夭折?

现在的家庭几乎不存在孩子夭折之痛,不就是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带来的吗?

聪明一点吧,如果你母亲是剖腹产下你的,你要感激西医,因为没有西医,就没有你们母子;

如果你曾经得过阑尾炎,或做过阑尾炎似的小手术,你要感谢西医,因为没有西医,你早就进了棺材;

如果你现在手脚健全,肌肤光滑,你要感谢西医,因为没有西医,你可能已经遭受了各种病毒的打击,

即使你活下来了,它们也可能在你身上留下印记:脸上坑坑洼洼的麻子、大脖子、歪斜的脑袋、

白痴、瘸子、瞎子、聋子……

 

信去看看孙犁的乡村记事,在以前的乡村,每个村都有相当多的这类残疾,因为缺医少药,

无法得到矫正,即使乡村中有很多所谓的郎中。当然,现代医学也无法消除所有的残疾,

但和那时相较,那绝对是少得多了。

 

我并不是全盘否定中医的某些药材,经过数千年的以身试药,它肯定筛选了一些有用的经验,

通过现代科学的分析,它们也一定能得到应用。但如果依旧是传统中医那套办法,我看还是算了吧。

因为我就从来没被中医治好过任何一场病;

虽然无数人宣称,中医治好了他的宿疾,但我只是不信。

 

 

西医将来必会惨遭取缔

 

作者:刘为民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