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脚金童2017-08-05 18:38:45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又称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文章汪洋奔肆,如行云流水。苏轼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曾与数位名僧往来,习佛之心坚定笃厚,就佛家而言,这一切都是前世今生的因缘。

前世出家为僧

钱塘西湖寿星寺有一位老僧人法名则廉,曾经提到苏轼前世曾在此寺院修行的一段奇缘:

苏轼在做郡倅(郡守的副贰之职,亦是通判的别称)的时候,曾经与道潜禅师(号参寥子)一起来到寺院拜访住持。

他看看四周若有所悟地对参寥说:“我生平并未到过这里,但这里的一切景物好像很熟悉,就好像曾经在这里住过一样。从这里走到‘忏堂’,应该有九十二个台阶。”于是就派人去数,果然正如他所说的。

苏轼又对参寥说:“我前生曾经是这里的僧人,现在的这些僧人,都是我过去的师兄弟。”从此之后每次到寺院来,就宽解衣服而静坐,总要待上一段时间才会离开。

则廉称自己当时只是一个小和尚,奉方丈之命陪侍在苏轼旁边。每当炎暑的时候,苏轼就在竹林阴凉的地方,袒胸露体。则廉看到苏轼的背上有很多的黑痣,像是星斗的排列形状,非常奇特。——《春渚纪闻》

有关苏轼前世曾出家为僧的故事,还有一段记载:

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高安的时候,此地有一位云庵僧人与苏辙常有来往。另有一位聪禅师,居住在圣寿寺,与苏辙、云庵时有论禅之谊。

一天夜里,云庵梦见与苏辙一同去迎接五祖戒禅师,醒来之后,觉得非常奇怪,就将此事告诉聪禅师,不想聪禅师说:“我也梦到一同去迎接戒禅师。”苏辙听到后鼓掌大笑说:“真是奇怪啊!竟然会出现相同的梦境。”

不久,苏轼捎来了一封信称:“我已经到了奉新,不久就可以见面了。”苏轼到达后,听说两位禅师的梦境,就说:“我在八九岁时,就常常梦见自己是僧人,且常在陕右一带往来;而我的母亲在临盆快生下我的前夕,梦见一个瘦小又瞎了一眼的出家僧人来托宿。”

云庵非常惊讶,说:“戒禅师就是陕右人,瞎了一眼,晚年的时候曾来到高安这一带。”照时间算起来,应该有50年了,而苏轼当时正好49岁。——《冷斋夜话》

几年后,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做了主管玉局(道观)的官职,于是写了一首诗偈给南华长老:“恶业相缠五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今着衲衣归玉局,可怜化作五通仙。”

苏轼的意思是,自己一生已心烦苦恼过了50年,在经过一连串的历练之后,现在竟然负责道观的事情,但自己的心志是要修炼成佛,以证得六通而达无死无生的境地,并非只是要修炼成神仙而证得五通而已。

苏轼参禅悟道留千古佳话

由于苏轼慧根深植,与众僧友留下许多妙事妙理,成为千古的佳话。

有一次,苏轼问佛印禅师:“在地狱图画中,为什么没有和尚呢?”佛印说:“人世间的人都怕阎罗王,而阎罗王害怕和尚。”

苏轼再问:“阎罗王怕你什么呢?”佛印答:“假如阎罗王犯错,也要向和尚忏悔啊!”苏轼听后大笑说:“好说!好说!”这段戏言蕴涵着很深的道理,即任何人犯错都要受果报,都要诚心忏悔,就是阎罗王也不例外。

苏轼毕竟是文人,在生活戒律上与出家僧人有所不同。但他明白,人世间不过是一场戏而已。

苏轼居住在钱塘的一段日子,常常到西湖游玩。有一次他带着歌妓去拜访住在杭州净慈寺的大通禅师,大通禅师看到苏轼身边有歌妓,非常地不高兴,苏轼于是写了一阕词,要歌妓唱:“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嫌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苏轼的意思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总是变幻莫测的,眼前所见的一切并非是真相;且光阴易逝,宜珍惜把握人生。

当时在苏州有一位仲殊僧人,听到后就应和:“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槌,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着花迟,不向春风一笑待何时?”——《冷斋夜话》

苏轼还常常在诗文中寓入佛理,曾因此使人悟道而削发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