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7-09-25 17:21:11

爸妈,咱们能好好说话吗?

 

文/小灯泡儿

 

 

 

 

1

 

 - 我不怨别人,最怨的是爸妈 - 

 

我和小周见面那天,她正喝着失恋的大酒。像只猩红的兔子,醉醺醺眼红红。

 

本以为小周会念叨一段渣男怨女的心酸史,怎知道,她开口就是,“我讨厌我爸妈。非常讨厌。”

 

故事并不复杂。上个月初,小周把交往了几年的男友带进门,却遭到家中人强烈反对。

 

用她妈妈的话来说,男生相貌一般,家境平平,更别谈什么经济承担能力了。

 

偏偏呢,小周从小在蜜罐里长大,和家里闹分裂,算是破天荒。如此一来,她妈更是生气,向来听话的乖孩子,怎能被一个混球小子带跑?

 

身为母亲,难免担心女儿每天只吃水煮挂面配咸菜,担心她为下个月房租熬白了头,更担心她过上一眼望到尽头的生活。

 

当叛逆的姑娘撞上更年期的妈,一个步步紧逼,一个捂耳不听,歇斯底里的意气话讲了一宿又一宿,酸的咯牙。

      

到后来,她妈彻底怒了。当场下死命令,让她速速分手。小周央求无果,只好点点头,假装妥协。

 

几周过去,男孩没来找她。听朋友说,男孩换了工作,抱了新欢,搬了新家。

 

“要不是我爸妈,我和他可能走到那一步吗?”“看我现在这鬼样子,能怪谁?”

 

小周说,她不怨别人,最怨的是爸妈。

 

 

2

 

 - 别把宣泄情绪,当成解决问题 - 

 

听小周说完,我一时语噎。

 

身为局外人,我无意评断,这段爱情谁对谁错。只是她这段家长里短背后,似乎隐匿着一个避之不及的问题:父母和子女,到底该如何沟通?

 

两代人,是两个世界。假若二老思想开明,孩子的生活倒也轻松无碍;但若他们封闭狭隘,则免不了苦雨凄风。

 

要是掰着指头数数,父母最操心的问题也就三个:婚恋,工作,生活方式。

 

感情上,他们认为越早成家越好,最合适的莫过于门当户对; 工作上,少玩花头,要挑就挑“稳定、可靠、有面子”的。

 

像什么吃穿住行、生活习惯、专业选择,更是不消说了,总少不了爸妈那台主场戏。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是不是想气死我啊?”

“你如果非要这样,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等过了几年以后吃了亏,你别来跟我哭!”

 

印象里,我和家人的每次争吵,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宣泄情绪」。若要碰上对方硬碰硬,结果只会更糟。

 

但影响沟通的,往往是沟通本身。站在对立面的俩人,很少会去思考:彼此沟通的语言方式、姿态对吗?选择的时机、场景合适吗?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互有博弈,却不能一味倾斜。

 

那些无意义的“论战”,赢了不忍心,输了闹心。当双方选择暴力沟通方式,以争吵,冷战,谩骂来互相对抗时,就只剩一个结局——

 

爸妈痛斥孩子幼稚,盲目,不知天高地厚;孩子反感爸妈死板,功利,管得太宽。

 

 

3

 

 - 在家蹭吃蹭住,就活该不自由 - 

 

见过我和我妈的人都说,我俩似闺蜜,如知己。 

 

其实不然。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她的关系进入了滞缓期。就像一辆被突然截停的火车,鸣声低呜,铁轨微震,却不知道确凿问题在哪儿。

 

好几次,我俩说着说着吵了起来。她骂我没良心,我怼她太任性。她捂脸呜咽,我心跟着颤疼。

 

我何尝不知,妈妈就是傲娇,玻璃心,端着面儿。这个日渐老去的妇人,她只是想被需要,被关注,多点存在感。

 

而我呢,俨然是个自私冷漠的“白眼狼”——

 

有挂在嘴边的野心,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冲劲儿;想独自背包旅游,却毫无自理能力; 既留恋家的温暖,又鄙夷它的粗陋。

 

说真的,我把生活过的一团糟,又怎么指望妈妈理解我、尊重我、别管我?我享受了同吃同蹭便利的好处,又哪有资格嫌弃她对我束手束脚话太多?

 

再后来,我算是悟了:不要试图给爸妈强行洗脑,谁会轻易接受颠覆的三观呢,更重要的是行动力。

 

想出门旅行,就自己写稿挣钱,赚够路费。妈妈若不肯,便打印厚厚的出行计划。像什么订好的酒店、一起去的玩伴、安排好的路线……她担心什么,就作答什么。

 

想放弃考研,就多和她聊聊,眼前的安排打算,每天做了哪些事,读了那些书。她不在身边的日子,也能看到女儿快速成长,学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说白了,最好的沟通术,莫过于以自己的“独立”和“能力”为底气,和爸妈谈心说事。而不是一身戾气,相看两厌——

 

回想那些被虚耗的日子,只有恨和悔。

 

 

 

4

 

 - 倾诉不如倾听,遮掩不如分享 - 

 

翻看《白鹿原》的时候,有一瞬,我是泪目的。

 

那会儿,白灵执意要去城里读书,磕完头就走了。在校门口,她恨不得立马冲进学校,白嘉轩喊住了她,转身在马车的篓子里掏了掏。

 

是一袋银元。他递给白灵,嘱咐道,别饿着自己。

 

想起大学这几年,我妈记性没以前好了,有条短信,她每学期会发我一遍,“妈不指望你常回家,只希望你能离我近点,让我老了能去看看你。”

 

也是慢慢的,我开始享受我妈的唠叨。听她碎烦两三个小时,关于她的过去。从疯丫头到大姑娘,从谈恋爱,到我出生,考职称,再到近些年的甜酸。

 

平时呢,多肯定她,夸她做菜辛苦了,家里的饭最好吃。她喊我时候,少板着脸,听到就要吱声。

 

其实啊,爸妈没有想象中那么古板,那么不通情理。他们也年轻过。

 

你可以试着和父母做朋友,开玩笑、瞎唠嗑、扯扯身边趣事儿;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兴趣点,让他们多点年轻心态。

 

像平时,我会教妈妈做表情包,安利她热播剧,陪她去瑜伽课,带她山野听风、星夜踏浪。

                                    

虽然我还没有强大到洞穿我妈的内心,但时间让我越来越学会,多一份接纳和体谅。

 

孩子长大了,变得太快,但她还是旧时光里那个呆萌、偶尔脱线的、被我落在身后的妈妈,能不能不要跑那么快,等等她?                               

 

想想自己前二十年有多少“无知”,就能理解,爸妈后二十年有多少“愚昧”。

 

但别忘了,他们对你的爱,借走的是糖,还回的是心。且珍惜。

 

来源公号:大樱桃与小灯泡儿(ID:iamcherry2016)

作者简介:小灯泡儿,少女脸汉子心20+萌妹。享受行摄在别处,沉迷吃喝难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