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禾苗2017-10-12 16:43:59

懒人爱电影:17-22  (悲惨黑人史)

几乎每一天,网上总有那么多讨论,当关系到自己生命财产的问题时,所有的讨论会迅速升为争论,大家都会拿出一大堆的证据材料,再加上一些逻辑推理,企图说服对方,但往往谁也说服不了谁。比如持枪禁枪之争,国旗国歌时的姿势问题,有时还要扯上左右派别。

土豆一直认为,理工科有地球人都明白的1+1=2这样的逻辑体系,但社会/人文学中没有。社会人文史可能是100年+100年还是等于100年,什么都没变,甚至还有可能退回50年;也有可能像“美国”,从0开始,一建国就建了个世界榜样,当然也有人不认同。土豆意识到人群心理以及社会行为的有趣,长时间的一种“状态”对人的作用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今天谈谈黑人问题,美国的黑人问题。

先看单子:

17,  《神迹》Something The Lord Made (2004)

18,  《激辩风云》 The Great Debaters  (2007)

19,  《隐藏人物》 Hidden Figures (2016)

20,  《相助》 The Help (2011)

21,  《爱恋》 Loving (2016)

今天的几部电影,从内容上讲一点不新鲜,都是黑人主题;另外,前面几部还都是名角出演,所以也一定不算小众。但这几部电影都是令土豆非常愤怒,非常压抑,也非常困惑的电影。

先简单介绍一下:

17,《神迹》:黑人手术技师Vivien Thomas的故事。时间是20世纪5/60年代,地点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18,《激辩风云》:黑人诗人/教育家Melvin B. Tolson 成立了黑人高校的第一支辩论队,最终和辩论队员们一起进入了哈佛大学的辩论殿堂。时间是20世纪3/40年代,地点是德州以及一些高校。

19,《隐藏人物》:在NASA工作的几个黑人杰出女性的故事。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地点是NASA。

20,《相助》:刚出道的白人女记者笔录下了黑人保姆们的辛酸故事。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地点是密西西比州白人家园。

21,《爱恋》:白人男与黑人女的恋爱婚姻。从因为婚姻而于1958年在弗吉尼亚州被判监禁,到1967年美国最高院的“Loving v. Virginia”判决。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ving_v._Virginia

这里不细说土豆为什么愤怒,为什么压抑,相信很多读者观众都会有同感,土豆只想说一说为什么困惑。

还是先想一下我们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从1894年甲午战败至1945年抗战结束,我们被小日本欺压的窝囊史只不过50多年,但我们对日本的恨却持续至今,大家一定明白土豆在说什么,相比之下邻国韩国更有些过分。我们始终揪着日本要她道歉,但不妨自己小声问问自己,什么样的道歉才是道歉?我们真的需要他们道歉吗?我们需要的是有朝一日老子也要压着你的任性感。

土豆困惑的就是这个:美国黑人对美国拥有怎样的感情?土豆认为,美国黑人其实和美利坚合众国是不共戴天的,而且这种愤恨之情已溶于他们的血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潜意识中。这也是在美黑人与在美其他族裔的最大差别。对于“美国”,(甚至“美洲”),黑人们没有这个“国家”概念,他们的潜意识是:美国不是老子的国家,但老子也不想去哪里。几百年了,几百年了,你们把俺们当猴子、当猩猩一样对待,如今,爷终于自由了,和你一人一票了,老子也想威武一把。

于是乎,你去上学他去抢劫,你起立唱国歌他蹲着练筋骨,最后还白你一眼:Black Lives Matter。

很多华人对黑人的行为很反感很不解,说他们不像我们有大局观念,有爱国之心,等等。土豆不想帮黑人,但土豆还是会轻轻刺你一下,华人的真实想法是:老子好不容易不远万里来到了美国,奋斗了10年有了好工作,有了白人区的豪宅,有了读名牌大学的子孙们,你们闹什么闹?你们生了那么多孩子,扩大了地盘,我怎么办,我可没地方去了!其实这不仅仅是华人的潜意识,也是在美其他族裔的想法,在美国,以前是white与colour两块,今后将会是black与other两块。Other所具有的“美国观”,black是偏偏不认的。

今天加餐,讲讲这部:

22,《黑色维纳斯》 Vénus noire (2010)

南非黑人女子Sarah Baartman,在十九世紀的倫敦和巴黎給展示、侵犯、轉賣,死后被解剖研究并制成标本。她的标本被展示于巴黎的人类博物馆至1974年,1975年移至勒昂市的自然史博物館,1994年当時的南非大統領曼德拉希望法国政府能够让Sarah回归故里,2002年Sarah Baartman终于回到并被埋葬于故乡Gamtoos River Valley。大家再回上去想想美国黑人的心境。

 

在土豆看过的众多传记片中,只有3部让土豆非常难受,非常沉重,每一分钟都在震撼,以至于没法一次看完,《黑色维纳斯》就是其中一部,土豆看了不到一半,便决定暂停播放。第二天查了一系列资料后,晚上约了一位心理学的朋友一起才看完此片。通过以下的资料,各位便可判断此片是不是自己的菜了。

Sarah Baartm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rah_Baartman

比較解剖学者Georges Cuvi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s_Cuvier

她在英国的庭审记载非常耐人寻味,令土豆想起“娜拉走后怎样”这个社会命题。

最后再来个夜宵,补一个小资料:估计大家还记得2015年6月的事件,联邦高院裁定同性恋婚姻合法;没多久后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发表了:我为什么反对最高院的同性婚姻裁决。当初土豆是认可罗伯茨的观点,即联邦高院不该裁决,甚至不该受理此案。但在看了影片21,《爱恋》 Loving后,土豆偏向了联邦高院,事实上也正是这个案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院的判决。

 

写得很粗糙,很杂乱无章,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些素材,一些模糊的猜测与判断。还是这句话,人文社会心理这类东西,没法像1+1=2这样理工科式地论证,要不然网上也不会有那么多争论了。欢迎大家来打砸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