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钜夫院长在北大的讲座内容摘要
我是学中医的,我要讲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医学问博大精深,它不仅涉及到医,也涉及到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等领域。意思是说中医的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古人说“医乃仁术,岂小补哉?”, “仁”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济世济国,还有优秀和全面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看病。
在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张景岳,他说中医 “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意思就是说中医是个大的文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所以要想学好中医,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医。
我在这里要讲一个小故事,三国时诸葛亮问鲁肃什么是将?鲁肃说将就是统兵的。诸葛亮又问什么是兵?鲁肃说我们的士兵就是兵。然后鲁肃不解的问那你说什么是兵?诸葛亮笑着说一个高明的将领,不仅要把自己手下的兵看作兵,更要把敌人的兵也看作自己的兵,甚至地理位置、山川、河流都是你的兵。
其实中医治病也是这个道理。中医看病首先要强调“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呢?比如说一年有12个月,365天。而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有12条经脉,365个穴位,和自然界是相对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在人的身上也有具体的体现,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脉在四季是有不同变化的。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同时也显示出体内的生机经过冬天的储藏有一种蓄发之势;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如果你说你摸自己的脉感觉和我说的不一样,那你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了。
中医还特别讲究四时、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十二时辰。一天之中有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即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称为子时,依次排列到亥时。这和中医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医当中有一个针法叫“子午流注”,把12个时辰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应起来。比如说一个病人他每天晚上23点就开始发烧,晚23点属于子时,子时和人体脏腑中的胆相对应。中医说:“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凌晨3-5点寅时归肺,到了卯时5-7点归大肠,等等依次类推。有人问你说这话有根据的吗?
在此,我用一个病人实例来说明。北京某大医院的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发病很奇怪,每天下午5点的时候开始发烧,晚11点时发烧最厉害,可以达到40.5度,凌晨1点以后体温就逐渐下降,而一天中的其它时间却不发烧。医院该检查的手段都用过了,也查不出来问题。没办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用药之后病人的症状依旧,还是等到凌晨1点以后才能退烧。这样大概持续了有一个月左右。
于是,那个大夫没办法了,建议病人去找中医试试。通过朋友介绍,这个病人就找到了我,让我给看看。中医学有一个药方叫青蒿鳖甲汤,方解中说“夜热早凉青蒿鳖甲汤主之”,我就按这个药方给病人开了三付药。一付药后,当天晚上这个病人就没发烧,我特别高兴,回家就和我父亲说:“我治了个病人,治的特漂亮。”父亲就问我用的什么方子,我说用的青蒿鳖甲汤。父亲又问我病人出汗吗?加了什么药、给了几付药?我说出汗,加了生石膏,总共开了三付药,病人吃了一付就好了,剩下两付还没吃呢。
父亲说剩下的两付药就不要让病人吃了,再吃这个病就难治了。我听了之后很不服气,因为当时我看了十几年病了,难道连一个发烧我还治不好?就问父亲再吃病人会怎么样。父亲回答说这个病人现在不用给药了,近期他也不会再发烧了,可是到春分那天卯时他还会开始发烧。那时候你再给他吃这张方子就不会那么灵了。我想有那么神吗,我也没听父亲的,还是让病人把剩下的两剂药吃了。
结果到了第二年春分的第二天,这个病人给我打电话,说薛大夫你还得给我看看,我又发烧了,而且发烧改时候了。原来是下午5点开始烧,现在是晚上10点开始发烧,到了凌晨2点烧就退了。等到凌晨3点又开始烧,一天烧两次。我想还真让我父亲给说中了,但我对病人说我先给你开以前那个青蒿鳖甲汤,你吃着试试。结果病人吃了药以后烧不退。
我就去向父亲请教,父亲说为什么我告诉你这个药再吃就不灵了,还能告诉你病人再次发病的具体时间,是因为本来这张方子鳖甲领入,青蒿引出,是有出有入,可是你一加石膏后,药性太寒,结果把邪热给关在病人体内出不来了。还是那个方子,用两付药,你加2克麻黄,只能加2克,起发汗开门的作用,中医叫“开鬼门”,并且这个麻黄还得先煎去沫。
这次我真听父亲的话了,就按他说的给病人开了药,这个病人吃药之后烧马上就退了。我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开方,父亲说这个病人晚上17点开始发烧,晚17点属于酉时,归肾脏。而夜里23点到凌晨1点烧到最高,是因为这个时刻是子时,属胆。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肾脏属水,胆腑属木,水能涵木。当肾脏有热时必然要耗伤水液,水液不足就不能去濡养属木的胆腑。属木的胆脏长期得不到属水的肾脏的滋润濡养,从而病发热象。
青蒿鳖甲汤是治疗温病发热的方子,在温病特点不同的时候,方药的加减变化非常重要。你急于贪功,加用生石膏发挥其退热的功效。用这么凉的药,病人吃完药后一定会闹肚子,第二次发烧是在卯时,卯时属大肠,就是因为你的药用所致。为什么用麻黄,是因为麻黄有三大功效:发汗、平喘、利尿,可以把病人原来蕴于体内的热邪放出来,即驱邪要给邪以出路。
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开门缉盗,当你把门打开的时候,小偷急于跑出来,这时候你再把小偷捉住。可如果你关上门抓小偷,他可能在你屋里破坏东西。所以说开门缉盗比闭门缉盗要高明的多,中医常常讲的是这种取类比相的思维。所以说我们学中医,如果学的很浅,就只会对症治疗,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往往导致疗效很差。
前一段时间,我和祝肇刚大夫一起去医院会诊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肝硬化腹水,肝脏的功能已经受到破坏了,医院准备给这个病人進行肝脏移植。可是这个病人持续高热,大概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用药也不起作用,没法進行手术,于是院方说请中医来会诊。我们到了以后,主治大夫就给我们介绍这个病人可能是哪个地方的炎症,可能是什么菌引起的,以及他们采取的诊治方法和效果如何。
但是在整个讨论的过程当中,没有提到有病的是谁,是什么性格,从事的什么工作等等问题。我们中医怎么看这样一个病人呢?这是一个患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从事的是教育工作,职位很高。每天除了学校的领导工作之外,还要带博士生,同时还要考虑自己家中的事情。当这个病人患病以后,对自己的事业比较担心,思想负担比较重,晚上睡眠不好。同样由于思想负担问题,白天的饮食也不大好。总之,病人吃饭、睡觉怎么样,情绪怎么样,有没有压力等等个人情况都是中医看病必须要考虑到的。所以说中医看病是看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一个人的病。
中医的“整体观念”不仅体现在诊断上,在用药方面也是如此,哪些药是驱邪的,哪些是扶正的,哪些是调节机能平衡的等等,都极有法度,要有整体的考虑。即使在一个简单的方子中,也特别讲究“君、臣、佐、使”的层次关系,并且每种药的用量都有一定的比例。大家都知道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用药如用兵,临证如临阵”。他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根据病人患病的轻重,来设定药方中配伍关系和用量比例。并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在治疗用药上有七解三清,六解四清……。有人说中医不量化,我觉的不对。中医非常量化,而且量化很严格。
大约早于诸葛亮借东风故事的二十年,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张仲景,他写过一本著名的医书叫《伤寒杂病论》。在书中有一段话,说“冬至后,甲子日,夜半少阳起”。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观察一下冬至以后甲子日晚上12点是不是刮东风。我真的观察过,虽说没刮那么大的风,但一定要刮东风。为什么呢?因为冬至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以后,已经接近春天了,在位为东,在脏为肝,在相为风,所以那天是一定要刮东南风的。
大家都是学科学的,知道这么大的宇宙,它的运行一定是有其规律的。军事上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说粮草在军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治理国家上粮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医的术语中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把胃看的很重要,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一个病人,不管病有多重,只要他还有食欲,这个病治疗起来就要轻松的多。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病很轻,要是一个月不吃饭我看也受不了。所以说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还可以在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2002年的时候我去北大医学部,听一个EMBA的课程讲企业管理。有一个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他的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和市场。他给下面的听众提了个问题,问你们谁知道企业是以几年为一个变化周期吗?我就举手了,我说5年。老师说是5年,那你能讲一下为什么是5年吗?
我说这很好讲啊,中医的五行学说对此类现象有一个概括——“生长壮老已”。当企业制订一个东西的时候,无论是产品也好,企业经营方向也好,皆是如此。同学们将来接触企业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是不是5年,也可能是6年,但是它不会脱离这个规律。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什么?是木火土金水,它既不是五种,也不是五个。“行”这个字是运动的,是变化的,五行是五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中医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没有它不能概括的。所以说中医学的理论还可以运用于现代的科技,运用于治国。我们运用我们的中医理论去分析世上的事物,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在古代时,有很多人既为良相,又为良医。如汉代的张仲景,就是长沙太守。当时民间流行瘟疫,各地的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结果死人很多。张仲景很着急,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后在诊治众多病人的基础上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伤寒杂病论》,古人称之为“医圣”。宋朝的范仲淹,官居宰相,“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句话就是他说的。所以说为人不可以不知医,知医很重要。最少你知道一点医学知识对你自己和你家人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有人不想从医,认为自己年龄很大了,没必要去专门了解一些医学知识。
在此,我想讲几个例子。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小的时候总是生病,治病时又遇到了庸医,把家里的钱花完了病也没治好。于是他精研医道,到60岁的时候写出了一部巨著叫《备急千金药方》。他到了90岁的时候才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感觉自己的医学知识还不全面,于是又写了一本医书叫《千金翼方》。
我不知道他学医时是如何注重健康养生之道的,我只知道他活了103岁。所以说学医真的很有好处,我希望大家多看些医书。大家知道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活的时间最长的是谁吗?是乾隆,寿活89岁。史料记载乾隆不仅知医,而且会用药,一生中用药量比较大的是龟龄集,这种药是强壮男性身体用的。乾隆能针对自己的身体去设计适合自己使用的药物,主宰自己的健康,这是很了不起的。
这两个例子都是古代的,我再说一个现代的例子。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家,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得了肺结核,当时这个病是很重的,俗称“肺痨”。因为当时看病诊金、药费都很贵,他看不起。不得已只好自己看医书,买了一本书叫《祝选施今墨医案》,这本书是祝谌予教授根据其师施今墨老先生的诊治经验整理出版的。当时在中医的著作中很少能看到肺结核的诊断,而这本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本采用西医病名和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医书。这个病人就是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治疗,最后痊愈了。于是他弃文从医,后来成为很著名的中医。
他在文革期间曾去河南搞巡回医疗,当时有个学西医的朋友想出他个难看,就说让他给看一个肺结核的病人。这个病人30多岁,男性,从西医检查的角度来说病灶已经消失了,正在全面恢复之中。他给病人摸脉之后就说这个病人得赶紧用药调理调理,并且还得配合现代医学检查。
学西医的朋友就说,我们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个病人不用再治疗了,拿出X光片说你看结核病灶已经痊愈了。老大夫说,我和你们的看法还有些不同,这个病人到春天时可能有危险,大约春分之前惊蛰时候开始发烧,到时可能用什么药烧都退不下去。
学西医的朋友当然不信了,取笑咱们这个老中医说的“太玄了”。老中医说我再告诉你个更玄的,我能告诉你这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他在春分这天的卯时必然吐血而亡。后来,这个病人得病情发展情况还真的和这位老中医说的一摸一样,于惊蛰时发烧,春分时吐血而亡。
我先来讲讲学院教育的特点。第一、学院教育非常系统。课程的设制都是由浅入深,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第二,学院教育非常全面。大家知道,中医的学派很多,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一个老师的学问再全面,仍然有他的局限性。学院教育就不然,每一科都是由造诣较深的老师来讲授,使同学们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博采众长了,这样同学们对中医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三、学院教育非常规范。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研究学问的场所,是按照现代正规大学教育方法,教学大纲和教材是经过几代中医教育家和学者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历经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与修正,使古老中医与现代教育逐渐紧密结合,让现代青年更规范系统地学习中医。这是我所认知的学院教育的好处。
我认为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照着学,人家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样失于变化,当你以僵硬的思维运用到临床时就不大好使。另一种是接着学,我们在学院教育时是照着书本学,等到了师承教育就是接着学。祖国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应该说每个时代都有创新和完善,师承教育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所谓接着学,快。学生通过师承阶段,可以很快的進入临床医生角色,比较熟练的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
所谓在临床中学,深。是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得到深入的、有机的结合于一起,能够更深入的掌握中医理论知识。所谓重复的学,准。是指在师承过程中,通过临床反复的锤炼和揣摩,能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比较熟练的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缓急主次。所谓变化着学,活。是指在临床上,老师的圆机活法可以让我们学到好多在理论上所未涉及的问题。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在随师过程中的例子,有一次我跟刘渡舟教授侍诊,来了一个女病人,42岁,得的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人是由两个人搀着進来的,脸烧的很红,腿不能走路。一看两个膝盖又红又肿,手一摸还很烫。于是刘老就问她你小便怎样?病人说小便很困难,便时又热又烫又黄,从发烧到现在有一个星期小便都很少。
于是刘老开了一个方子叫五苓散,这是张利水渗湿的方子。又加了3克羌活,一共六味药,对病人说你吃完药烧就退了。病人说那我这个腿疼怎么办?您能不能先给我止止疼啊,发烧我还能忍,腿疼我忍不了。刘老说你只要能小便了,烧退了,腿疼也就好了。当时我想这张小方能有效吗?结果到第7天的时候,这个病人笑着自己走進来了,说“刘老您这个药神了,我都好了。”这个方里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这3克羌活,羌活一般常用于治疗上半身风湿病,而病人是下半身风湿病,为什么用治上半身的药来治下半身的病呢?
我不明白,就去向刘老请教。刘老说我用这个五苓散是利水的,水是从下走的,如果你还用治下半身的药去引动它,水一定放不出来。用羌活就好比在茶壶上打个眼,下面的水就流出来了。我一听,觉的真妙啊,原来中医是这么看病的。这里面蕴藏着很多哲学的东西,也蕴藏着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只是在书本上学,那你治这个病肯定是用独活而不是羌活。
例如,施今墨先生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用药和别人不同。他首先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效果非常好。其“补益脾气”这个治疗方法就丰富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并且创出了两组对药。这两组对药在中医方面能够讲的通,中医认为糖尿病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
而现代医学通过药理研究发现这些药确实具有降血糖作用,在西医方面也能讲的通。一个方子在中西医都能够讲的通,这应该说是施今墨先生的一大创举。如果说我们没有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不在了,这个方子也就失传了。就是因为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的学术思想后继有人,我的老师祝谌予教授在继承施今墨先生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在全国首次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是相联系的,为什么得了糖尿病容易引发这些病呢?因为这些病都跟血液循环有关系。祝老在治疗糖尿病中发现,通过现代医学的血流变学检查出血的粘度是偏高的。通过中医的望诊,可以看到舌下静脉是黑紫的,这是血瘀的表现。糖尿病有很多外周血管病变的迹象,比如手指末端是麻木的,这就是血液循环不好的表现。于是祝老创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
我们是跟着祝老学医的,就继承了施今墨先生和祝老两代人的经验。通过在临床的体会,觉的老师的方法很好用。但是我们在长期治疗糖尿病当中,在老师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比如说现在有一个问题,有人问糖尿病你能治好吗?能除根吗?我们认为有些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不能除根。这么说是不是同学们觉的矛盾啊?
现在我想跟大家提一个问题,感冒这个病简单不简单?可能在疾病里面,它是比较容易治好的。甚至有的感冒不用吃药,喝点姜糖水,吃点粥就好了。感冒和糖尿病相比治疗起来要简单的多,但是感冒能除根吗?我相信没有一个大夫能说治好感冒后病人一辈子不再得。由此可知,连感冒都不能除根,又何况是糖尿病呢?那么糖尿病是终身病吗?我们医院治疗糖尿病有18年了,经过随访调查,许多病人已经停药了,定期化验血尿糖都正常,更没有并发症。其中最长的已经停药十三年了。这些病例说明了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
在临床中,我们把糖尿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糖尿病的早期,或者说在糖尿病的倾向阶段。什么是倾向阶段?就是说这个病人有多吃、多喝、多尿症状,但空腹血糖不高,一查餐后血糖高了。或者说这个人已经得了糖尿病了,但没有因为糖尿病引起别的并发症。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功能代偿期,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上以脏腑功能失调为特点,这一类的糖尿病人大多可以治好;
糖尿病進入第二个阶段称为功能失代偿期,这一阶段患者不仅有糖尿病,还出现并发症了。中医辨证以阴虚火旺、气虚血瘀或燥热入血为主,临床上已出现脏腑器质性病理变化。此类病人在治疗上,既能做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并且让病人现有的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一类的病人大多需要坚持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糖尿病能够稳定下来;
第三个阶段称为功能衰竭期。比如这个病人已经并发尿毒症了,或已经并发冠心病心梗了等等,此时中医辨证以阴阳两虚为主,医生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做到带病延年,减少痛苦。总的说起来,师承教育和学院教育各具优势,可以作为学医的不同阶段,应该取长补短,而不要相互排斥。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的提出为医者必须有医德。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段话是说作为医生,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对待病人要诚心诚意,尊重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保护病人的隐私。
此外,还要尊重同道,对同行的失败不加抨击,对同行的成功经验能虚心学习。当年施今墨先生看病时,有一个病人经施老治疗痊愈后,说:“我的病曾在某医生处治疗一个多月,未见好转,吃您的药三付就好了。”施老说:“这是你的病该好了,因为人家已经把你的病快要治好了,你又来找我。是那个大夫为我打了很好的基础,我才可能这么快治好你的病。”等病人走后,施老对学生说:“我们当医生的,要尊重同行,即使前一个医生真的治错了,那也是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使我们少走了弯路。”这是多么高尚的医德啊。
所以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珍惜患者朋友给我们的机会。在治病时,有很多情况是病人了解而医生不了解的,比如患者对某药过敏,病人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此外,还要修练功夫之外的功夫。我刚才在前面已经讲了,诸如病人的情绪、心理、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居住环境、工作性质、家庭状况等等,都是医生在治病时要考虑的。也就是要了解有病的人,才能提高疗效。
西医怎么办,要不就切开观看,要不就从根那儿抽点水,从上面抽点水,再从中间抽点水,到实验室化验一下。然后告诉你,这是熟的,这是甜的。你要问他是沙瓤还是肉瓤,那得用X线照一照。老瓜农不用,他把瓜的产地弄明白,把今年的气候弄明白,就敢告诉你,这瓜就是沙瓤,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我们说现代西医发达,但对生命的认识还差的很远,因为生命不可能像机器似的能够从新组合起来,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学的很多理论与认识,都是从人类生命过程中提取出来的。比如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五脏的损伤,这对西医来讲没法理解,大怒伤肝,这肝和怒有什么关系啊?
肝主怒,大怒则伤肝。很多女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30多岁的女同志,月经要来的时候世界都特别“黑暗”,见谁烦谁,生气。这种情况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女同志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一个曲线,女同志以血为主,每一次来月经前一周,血下行,气上浮,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就容易烦躁。但两次月经间血充盈的时候,情绪就特别好。所以,如果脾气本来好,后来特别容易发怒,就要好好调理肝了。
还要调节情志,男人、女人都要宣泄,郁闷了要疏泄。我常跟有些女士说,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了,什么时候把你气哭再走,别气半截,因为生气的时候肝气特别旺,一哭,肺气上来了,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肺气一通肝气就调达了,如果气一半,肝气没下来,回来还得接着吵架不说,还容易得病。我们说五脏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可以很好的调整情绪,就可以少得许多病。所以,过了35岁的女同志就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情绪了。
中医为什么伟大?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因缘相合则为果。”致病因子不管是细菌、病毒还是癌细胞,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因,得病是结果。那么,因和果之间一定有一个条件,这就是佛家讲的缘。中医是什么?中医治病是从“缘”入手,是从条件入手的。
人是依靠五谷滋养的,那你老不吃五谷就会出现问题……我曾经诊治过一个小女孩,一年多不来月经了,来的时候脸色惨白,就像白骨精一样。她这是减肥减出来的病,我采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其实就是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她吃了一年,月经来了,小脸也变的红扑扑的了。为什么呢?闭经是因为她血的生化不足,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你不给它谷物的滋养,脾胃生化不出血来,她不闭经才怪呢!所以,我觉的这些疾病的发生,饮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你看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伤?小米粥。为什么中国妇女生孩子都要喝小米粥?就因为维持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更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你想这一碗小米(谷子),种到地里就能长出一大片啊,那一碗老玉米种地到里才长出几十棵啊,它俩能同日而语吗?小米(谷子)的生命力极强,是用它的生命力来维持你的生命力,所以,生完孩子以后就要喝小米粥。小孩脾胃弱、腹泻,可以用小米粥油来解决,它味甘、色黄,入脾胃,具有极强的生发之力,气往上提了,腹泻就止住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民族,这和外国人不一样。你看外国人吃饭,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叉子,大叉子叉上羊肉一烤,刀子一割,小叉子一叉就吃了。这是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以游牧为主,基因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遗传和变异,对肉类的消化能力要比中国人强的多。
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这也是几千年遗传的结果,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而今天,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植物性食物的“肚子”,天天去消化什么牛排啦、鸡腿儿啦……或者不是天天吃菜就是天天吃肉,结果不是糖尿病就是血压高,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饮食结构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我想这是我们国人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先天的元气需要不断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自然之气来补充。“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所受于天,这个天是谁?就是生你、养你的爸爸和妈妈。与谷气并存而充身者也,这是你元气的整个概念。
母壮则子肥。如果爸爸、妈妈身体都非常好,你的元气就会像一个新装满的煤气罐一样,非常充盈;如果父母体质不好,那么给你的元气就不足,就像有时候,你从煤气公司取回来的只是半罐气。可是,虽然爸爸、妈妈给了你一罐很充足的元气,如果你的阀门开的很大,你的寿命就很短;如果爸爸、妈妈只给了你半罐气,但是你使用的很节约,你的寿命也会很长。
元气是一个定数,元气耗尽的那一天,一定是你离开世界的那一天。当一个人的元气耗尽的时候,就算拿人参堆着他,他也活不了。这就是我们中医的基本理念。那么,医生干什么呢?医生的责任就是把你元气的消耗降到最低,这就是医生!
再说一个真实的人事,广西横县校椅乡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