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长期研究发现:
演奏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童年经历存在联系——童年不幸者(如被虐待、被忽视、家庭不和睦)更富创造力。
相较于普通人,艺术家和演奏艺术家似乎更常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双相障碍),这是为什么呢?
童年不幸和成年创伤对创造力和心理疾病有何影响呢?
为探究这些问题,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了234位职业演奏家,
其中包括:83位演员、导演、设计师,129位舞者,20位音乐家和歌剧演唱家。
他们填写了有关童年不幸、羞耻感、创作体验、幻想倾向、焦虑、活动参与度的问卷。
1998年,研究人员探究过9508位成年人的童年经历。他们对比两项研究结果,
发现:相较于普通人,演奏艺术家在童年期经历精神虐待和忽视的几率更高。
这回,研究人员根据童年不幸程度,将调查对象分为三组:
高程度(非常不幸)、中低程度(比较不幸)、零程度(几乎没有经历过不幸)。
他们发现:高程度组情况最极端。
这类演奏艺术家更焦虑、更具主观羞耻感、具有更多创伤事件、更容易陷入幻想。
但同时,他们似乎也更富创作体验。他们更具创造意识,更容易沉浸其中。
他们更常迸发灵感,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常发现新事物。
此外,他们能够更轻松地在“沉浸其中”和“跳脱出来进行批判”这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最后,他们更重视创造力的转换特性——创作过程使他们和自我、和世界联系更紧密。
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股强大力量。
总而言之,童年不幸的演奏艺术家更富创造体验,也更重视、更享受创作过程。
他们具有演奏和创作的激情,这或许也是他们适应生活的手段。
显然,这项研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自我报告法容易产生主观偏差。
其次,调查对象仅限于演奏艺术家,结论未必适用于其他人群。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译者 蛋花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