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8-09-17 17:24:17

路财主:协助公有经济之后,他选择以自杀离场……

(1)

1893年4月14日,一个名叫卢魁先的孩子,出生在四川省合川县一个小商贩家庭,出生的时候没有任何天象异常记录。

卢魁先7岁进入私塾接受启蒙,然后转入当地瑞山书院读书,尽管其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境贫困,1907年他不得不辍学,此后再未进入任何正规学校学习。

卢魁先的辍学并不奇怪,在连续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末的中国,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处处都是惊人的贫困。受过一点教育的卢魁先,很快看出来了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于是开始接触革命学说,加入中国同盟会,变成了“革命救国”的热血分子。

1908年,卢魁先将名字更名为卢作孚,他说,最想把自己变成炸弹,炸醒全国人民。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满清灭亡,中国进入民国时代。卢作孚来到成都,相继担任成都《群报》、《川报》的编辑、主笔和记者,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文章,变成了一个文人。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卢作孚已经身为《川报》社长兼总编辑,卢作孚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并努力在四川开展通俗教育与新教育试验——可惜,随后不久四川陷入军阀混战,事业夭折;待军阀战争停止后,他借助于当时四川军阀杨森的支持,再次开展通俗教育,但很快又再次夭折……

这让卢作孚明白,军阀混战的中国,“教育救国”被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他并不孤单,当时的文化名人晏阳初、梁漱溟等也先后在“教育救国”理念上掉入深坑。卢作孚的不同之处在于:深入接触四川各阶层之后,他深刻的反思到经济对人、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于是转向“实业救国”,而交通运输业则被他认为是“百业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