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9-01-19 17:20:16

杀死强迫症

 

热心读者欧伯痴迷于挑错别字,被报社聘用为校对。这个离群索居的怪人,让整个编辑部逐渐失控。

这是真实故事计划的第 127 个故事

行政把欧伯领到办公室的时候,说了一句:“这是我们新来的校对。”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大家对欧伯并不陌生,他和我们“结缘”已久。

欧伯是一所中学的退休教师,打了一辈子光棍,平时也没什么社交活动,日子过得很是寡淡。

他不用电脑,甚至不用手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仍是报纸——欧伯家里订了七八份报纸。

除了看报纸,欧伯还有一个特殊爱好——在那些油印的铅字里找错别字。不仅仅是找,发现了错别字他还要记下来,并且进行整理。每个月结束的时候,他都会给这七八家报纸分别写信。每个信封里都装着一两张纸,按照日期、期数、版面、标题,整齐地罗列出他所发现的错别字,按照专业说法叫“见报差错”。

不过,这几家报社基本不搭理他。按照规定,报纸容许的差错率是万分之三,算下来差不多3个版面允许出现一处无伤大雅的错误。按照这个标准估算,还有许多错别字是欧伯没有找出来的。

这个时代的新闻很多是以流水化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我认识的一些记者有时候甚至都懒得多读一遍自己的稿子。编辑往往也很懒或者粗心,除了正巧看见的差错,其他的都扔给报社上了年纪的校对发现和处理。

一般报社都有规定,如果错误被读者发现或者投诉,会惩罚相关责任人。所以,记者和编辑都不喜欢欧伯这种人。

不过,欧伯的热心也并不是被所有人都当成“驴肝肺”。比如我们这家以老年读者为主的报纸,本来就没有“见报差错”要扣钱的规定,再加上工作人员都挺清闲,观念也比较传统,所以对欧伯的来信还比较重视。

一开始领导说,人家也是好心,做的事情对我们有益,我们应该心存感恩。于是安排行政去欧伯家拜访了一次,后来又请他到报社交流过两次,甚至过年的时候还给他送东西。

这让欧伯有点受宠若惊。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报社毕竟还是个有点神圣的地方,如今自己成了座上宾,也算是难得的“受重视”了。

欧伯的干劲更足了。其他的报纸既然不搭理自己,他便不再对其上心,唯独对我们的报纸看得越发认真起来。

原本这是一个有点和谐与温情的故事,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它的走向。

 

 

 

大约一年前,我们报社原来的校对和行政闹了点矛盾,一气之下不干了。因为在气头上,那个校对走得很急,单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顶上。这个岗位看似普通,但一份报纸缺了个专业的校对还真不行,怎么办?

行政突然灵机一动:“欧伯不就是现成的人选吗?”

接到行政的电话,欧伯有点激动。问他什么时候来单位面谈一次,他直接回答说:“要不我现在就过来一趟吧。”仿佛晚一两个小时过来,这个位子就可能被人捷足先登了。

风风火火赶到办公室,行政和他谈工资,涨红了脸的欧伯想也不想就说:“工资多少无所谓,给点交通补贴就行了,我就是喜欢找错别字这件事儿。”之后又悄声嘀咕了一句:“退休了,还能到报社这么体面的地方来上班,真是没想到。”

待遇什么谈妥了,两个人又聊了会儿天。欧伯告诉行政,以前在报纸上看到漏网的错字,自己心里总会想——这么明显的错误,怎么一个专业的校对竟然会熟视无睹?他觉得如果由自己来做这件事儿,不可能有错误被印成铅字。

第二个星期一,欧伯就来上班了。才几天,大家就发现,他真不是一般的“拼”。

一般编辑早上9点上班,版面成型送到校对手里通常还要再过一两个小时,可欧伯到得比他们都早。还没有版样送来的时候,他就看看书,或者索性在座位上发发呆。

欧伯看版面,比之前的校对要慢一些。我们报社的工作量并不算大,编辑总是想着早点把版面流程走完,可以早点放松下来。但大家和欧伯毕竟不熟,也不好意思总催他。欧伯似乎有点明白同事的心思,所以宁愿多看几个版面再去吃饭。有时候他刚想去吃饭版面又来了,午饭时间甚至会拖到一点。

我们都能感觉到欧伯的好心,但总觉得和这个怪老头不太合得来,所以吃饭什么的也不愿叫上他。到了下班时间,别人都走了,欧伯还有点恋恋不舍,搞得好像随时还会有人送版面来似的。

然而,沉浸在工作中的欧伯很快被泼了第一盆冷水。两个多星期后,行政给了他一封读者来信,主要内容是指出版面中两处未被发现的错漏,而且还有点“低级失误”的意思。

欧伯有点惊讶,脸红着不知说什么好。行政笑了笑,安慰他说:“这总归是难免的,任何人都一样。”他涨着的脸这才稍稍褪去了绯红。

随后,作为一位有担当的校对员,他拨通了对方来信中留下的电话,特意向读者道歉,解释说“有时候确实太忙了,才会导致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并且表示以后会尽可能地避免类似的错误。

目睹这一幕的我暗自感慨:“当初欧伯找人家的错误,现在也有人来给他挑刺了,生活还真是有点‘黑色幽默’。”

图 |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作为一名校对,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产生。之后此类来电来信仍然不时发生,面对每天堆在办公桌上的版样,欧伯感觉到了一定的压力。他也没有兴致给那些“找茬”的人回电话了。不过从平时与同事的交流中还是可以看出,欧伯仍然确信自己做得还不错,至少比前任来得强。

但欧伯并不知道,在另一个办公室里,编辑们已经在聊天中公开表达了对他的不满。

“版面看得太慢了,对后面的流程影响太大了。有时候看完一个整版,一个错误都找不出来。稿子就这么‘干净’?我才不信呢。”一名老同志索性开始怀念离职的前任校对了。

有同事问我:“对欧伯,你怎么看?”我说:“业余的毕竟是业余的,他可以挑出一些遗漏的错误,但无法真正替代专业的人。就像中国男足人人骂,但谁敢说到场上自己真比这帮人强?”

当然,我们不会在欧伯面前这么说,也没有人把话传到他耳朵里。

有一天我听到行政跟欧伯说,上级单位要对所有报社的审校进行一次考核,并进行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的评定。

“领导让我关照你,这个事情还蛮重要的,最近看版面要更仔细一些。”行政特意补充道。

欧伯笑笑说自己知道了,最近一定会格外认真。然而,年末的审校考核,我们报社的成绩从前一年的“良”跌落到了“不合格”。虽然评定本身并没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但向全社会进行的“公示”,已经足够让领导们难堪了。一名曾多次当面夸奖欧伯,称赞他连英语错误都能改的领导对行政咆哮道:“让他走人!”

于是,在欧伯还浑然不知的时候,行政已经找好了替代者,然后通知欧伯“过两天不用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欧伯非常诧异。他满含困惑地问道:“我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啊,有什么让你们不满意的吗?”他有点生气,还援引了领导曾经的夸赞来佐证自己的工作成绩。当然,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了。

 

 

 

从报社回家之后,欧伯又恢复了之前的行事方式,每个月给我们报社写一封信,罗列他“抓”出来的错别字。

再次收到读者欧伯的来信,行政有一点诧异。他没有想到欧伯会这么做。按说,欧伯已不再是一个纯粹关心这份报纸的读者和找错别字的爱好者,说得不好听一些,他其实是一个因为工作不能达标而被单位辞退的前员工。再继续业余、义务地为这份报纸找错误,究竟因为是天真,还是某种回击和报复?

让我们没有料到的是,咆哮着将欧伯送走的那位领导,对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行为大加赞赏。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他挥舞着那一页信纸,斥责编辑和新任校对的不负责任,并且招呼行政,以后每月把欧伯的来信复印后发给每个编辑和校对。

又过了几天,报社宣传栏里贴出了一纸新制度,规定版面上每一个见报差错要扣多少钱。显然,欧伯的来信,无疑是这份规定落地实施的主要参考。

对于欧伯的来信,继任的校对自然不肯买账:“他又不是专业的, 来信写的很多东西都是错的。”可领导对他说:“就算有些是错的,总有讲得对的地方嘛。你怎么不多看看那些?”

这些消息陆续传到了欧伯的耳朵里。后来,我们发现,他的行事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欧伯发现一些“重要的”或者“不能容忍的”错误时,索性直接给这个版面的编辑打电话。时间长了,每当编辑们的座机响起,大家都会下意识地猜测是不是欧伯打来的。

“就算有错误,写信来就是了呗,还打电话给我,听到他的声音就觉得不舒服,阴阳怪气的。”

有一次,一位编辑生病一直没上班,欧伯打了几次座机联系不上她,索性拨了手机。错别字的事情说完,他还不忘补充一句:“我是在你们这里工作过的,你们每个人的手机我都有的。”

还有一次,欧伯竟然在电话里向我打听:“你们后来那位校对还做吗?他是不是还在别的单位兼职啊?你有没有注意到从上个月开始,版面质量好了很多啊?”

我问欧伯是怎么知道的,他说“电话里不便透露此中详情”,但我能感觉到他溢于言表的意思——这都是他的功劳。

挂了电话之后,我有点无语。我猜想,欧伯是不是试图证明,自己比继任的校对强,甚至想着有朝一日重回那张办公桌?

 

 

那份新规定出台后两个月,继任的校对决定辞职。他和行政大吵了一架,表面原因是自己本就不多的工资被扣了三分之一,但他更气愤的是:“那个欧伯就是个‘秘密警察’,谁他妈受得了在别人的监视下工作?”

校对走后,行政跑去问领导:“怎么办?要不再把欧伯找回来?”

“你再想想办法,校对总归是找得到的。至于欧伯,我就是要把他摆在‘监视者’的角色上,还不用付工资,不是挺好嘛。” 爱咆哮的领导淡定地一笑。

 

作者丁元元,记者,口述历史记录者

编辑 | 李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