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jieyihua2020-04-16 19:38:31

欣姐碎碎念

“群体免疫”这个概念并不是新鲜事物。现代医学,尤其是疫苗出现之前,传染病在杀死很多人以后,最终是靠群体免疫或病原体自然变异而消失的,但有时一段时间后又会卷土重来。这次“群体免疫”引起关注,最早是英国政府提出的。3月13日英国首相鲍里斯对国民致辞:“很多人都会失去亲人,60%的人需要感染新冠病毒,来保护全体国民”。此言一出,自然是被喷成了筛子,不过好处也很明显:本来在大街上瞎转的英国民众一下都躲回了家里。随着后面事情戏剧性的发展,老鲍成了全世界第一个因感染新冠而进ICU的元首,在他康复以后自然也放弃了群体免疫的概念,对抗新冠的态度愈发积极。

但是,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失业率激增、社会矛盾凸显、医疗系统趋近极限等多种问题,一些深感无力的国家时不时会搬出“群体免疫”的概念,来缓解一下政治上的压力。



核心观点:“群体免疫”其实更像是一种源于政治的理念,欣姐不评价这种概念的正确与否,毕竟一个国家政府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公众健康这一个方面。本文仅从传染病本身的角度论证,为何“群体免疫”不是科学的方案。再次重申欣姐观点:解决传染病问题,科学必须与政治分开。

 

1免疫期限未知

群体免疫中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是免疫期限。如要通过群体免疫来控制传染病,一个预定的条件就是免疫期较长,最好能够终身免疫。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可以产生长期免疫。目前临床上观察到少量复阳病例,虽然未确定到底是何原因造成的,但一定意义上让医生们对长期免疫的存在持怀疑态度。部分已知的传染性疾病也不具备终身免疫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疫苗需要隔一段时间加强一次的原因。


2R0的不确定性
 

R0在传染病学上,是指平均一个病人可能传染给其他多少人。显然,R0越大,传染性越强,在没有社交隔离的情况下,达到群体免疫的时间越短,单从民众生命健康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目前,新冠病毒的R0是多少,没有达成统一,估计值在1-6之间都有。在社交隔离的干预下,R0会降低,达到群体免疫需要的时间会变长。现在,传染病学家和政府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把握社交隔离的期限,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通过不完善的模型和参数计算出的优化点,是否能按预期发展?如果找错了,那么付出的代价可能无法估算。


3感染比例未知

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发现,有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无症状携带者的存在,对实现群体免疫貌似是一件好事,也让一些心存侥幸的人低估了病毒的危害。但是,无症状携带者到底有多少,并没有人知道,因为大部分国家目前都没有能力做全民检测。日前德国一个小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做全民检测的地方,据初步估算有14%的人具有了免疫力。从群体免疫的角度,可以算是一个谨慎乐观的消息。不过,该个例无法支持全人类群体免疫的可行性:这个小镇通过多久达到14%,以及还要多久才能达到60%以上,没有人知道;此外,由于反应速度和干预情况不同,这个小镇的数据无法准确推广到世界上其他地方。所以,在拥有全民检测的能力之前,判断到底有多少无症状携带者,以及是否达到群体免疫都是不可靠的。


欣姐提示:仅仅依赖群体免疫来克服新冠病毒,在实现全民检测之前,是不可靠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免疫的期限,病毒的传染率,无症状感染的比例,和已产生抗体的人群。此外,在社交隔离的干预下,达到群体免疫的时间会被拉长,也许比疫苗研发和生产需要的时间还长。所以,基于现有条件,限制新冠病毒最科学的办法只有保持社交隔离,同时等待疫苗的出现。

 

欣姐原是工科出身的PhD一枚,误打误撞进入了医疗行业,从此发现了新的人生意义。海漂十余年,曾游学于欧洲大陆几十个国家,近年定居于美利坚博士屯。混过医疗仪器,生物制药,现栖身于数字医疗领域,闲暇时顺便在查尔斯河畔的某不知名小学校修读医疗管理MBA。

 

为什么“群体免疫”不可行?

七彩奶油2020-04-17 08:46:41
群体免疫是对社会的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