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羽2022-04-05 13:57:26

《华严经》第十一和第十二卷都可以跳过。

这两卷属于法会中的插曲, 嘉宾讲话。

我们直接来到第十三卷。

这时候普贤菩萨说累了, 下去喝杯茶, 上个厕所。

换上了文殊师利菩萨。

 

现在来摘录几段文殊的讲话。

 

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漏,

不著一切世,彼非证道眼。

若有知如来,体相无所有,

修习得明了,此人疾作佛。

 

见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

众生无有生,亦复无有坏,

若得如是智,当成无上道。

 

众生无智慧,爱刺所伤毒,

为彼求菩提,诸佛法如是。

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

道成永不退,转此无等轮。

 

体性常不动,无我无来去,

而能寤世间,无边悉调伏。

 

文殊讲话, 和普贤风格完全不同, 干脆利落, 更像金刚藏。

我把这几段再精炼一下。

 

体相无所有,见心(性)无所生,

二边皆舍离,体性常不动。

 

把“心”换成“性”更贴切。

同音字, 这个应该是属于翻译的问题。

体无相, 当然常。 性恒在, 当然常。 空无边, 自然二边皆去。 性无生, 自然常不动。

好啊, 文殊也学会了无影掌。

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文殊师利如来。

 

你发现一个规律没有?

开悟的人, 都在说体和性。

开悟的人, 是不会把相当成敌人的。

而没有开悟的众生, 总是在思考如何对付相。

 

众生无智慧,爱刺所伤毒,

为彼求菩提,诸佛法如是。

 

文殊师利, 智慧第一。 果然是透彻啊。

众生智慧不足, 所以受, 所以求。 而诸佛法, 都是投众生所好的方便, 其本身就是受和求。

我曾经说过, 佛法的精髓就是没有佛法。

去了佛法, 才是佛法。

去了佛法, 就是去了受和求。

 

佛, 非佛, 是名佛。

 

体性恒常在, 无受无得失。

求什么?

恐惧什么?

颠倒妄想什么?

 

谢谢宇宇把如何加入竹林精舍的步骤列出来。

确实常有人问这个问题。

 

玺宇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灭,万事万物皆是相,相中无性,所以有生灭;自性空而无相,所以无生灭,恒在作用。”

呵呵, 这就对了。

刚开始难免有些反复, 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宇宇在《安住于虚空》一文后的回帖, 相当精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

很明显, 已入化境。

 

感谢各位弟子们的挂念。

我自然会照顾自己, 大家也自己多保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平等性2022-04-05 18:41:27
"众生无有生,亦复无有坏", 文殊师利讲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