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羽2022-04-26 08:19:41

《华严经》第五十二卷以后, 没有太多好讲的。

首先是普贤菩萨花了很多卷的篇幅在讲十种这个, 十种那个。 比方说, 十种清静, 十种智慧, 十种等等等。

这些都是方便。

然后一直到最后, 都是在讲善财童子如何求道。

 

善财童子从碰到文殊菩萨开始, 发心求道。

然后周游四方, 去拜访名师。

他一共走访了一百一十五城, 去拜访善知识, 遇到了弥勒菩萨。

在弥勒菩萨的指引下, 又回到了文殊菩萨处。

最后文殊菩萨指引, 拜见了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为其感动, 说法开示。

 

不但是普贤菩萨被其求道精神感动,

我也深受感动, 真的是为法忘形。

善财童子的求法精神, 个人以为只有两个人可以媲美。 一个是同样周游天下, 最后六年苦行的世尊。 另一个就是断臂求法的二祖慧可。

以前啊, 求法是很艰难的。

没有飞机, 汽车, 火车, 电话, 互联网, 遍地的图书馆。

全靠行脚。

听说某某地方有名师, 散尽家财, 千里而去。

 

杭州天竺子仪心印水月禅师,温州乐清陈氏子。

初游方谒鼓山,问曰:“子仪三千里外远投法席,今日非时上来,乞师非时淋话。”

山曰:“不可钝置仁者。”

师曰:“省力处如何?”

山曰:“汝何费力!”

师于此有省。

 

三千里外远投法席, 要一年半载才能到, 今人还有几人能做到?

三千里外远投法席, 就得了一句话,“汝何费力!”

可是一句话接引, 就开悟了。

 

善财童子走访了一百一十五城, 拜见了一百一十五个师父。

那最后结果如何呢?

《华严经》没有给出答案。

可是, 在《五灯会元》中有答案。

 

无著菩萨问曰:“我欲见文殊,何者即是?”

善财曰:“汝发一念心清净即是。”

无著曰:“我发一念心清净,为甚么不见?”

财曰:“是真见文殊。”

 

不见, 就是真见。

明白性不可见, 就是见性。

善财, 明心见性也。

 

文殊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

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有不是药者。”

殊曰:“是药者采将来。”

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

文殊接得,呈起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

一切相, 无有分别。

为什么没有分别?

因为一切相, 无伤自性, 所以没有分别。

哪怕是各种各样的相千差万别, 在性的角度, 没有分别。

善财, 明心见性也。

 

炯然问:“我们应该从佛的角度去思考对吗? 佛参的是恒在的东西,众生参的是有生灭的东西,我们应该换角度了对么?”

答:“正是如此, 移一步, 换个角度看世界, 看到的就截然不同。”

众生首先着了我相,

着了我相以后, 看世界就是从我相的角度。

这样当然就会有厉害得失。

这样当然就会有分别。

 

而佛明白了本来无相, 自性恒在, 一切无得无失。

这样自然就会超然于相外。

佛并没有离开相, 只是超然相外, 不再被相迷而已。

相能杀人, 也让世界美丽且充满生机。

 

相是刀, 刀可以杀人, 也可以活人。

刀只是刀, 刀没有对错。

关键是握刀的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平等性2022-04-26 18:52:37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对象,有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天女、婆罗门、国王、王妃、仙人、医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