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倌、居委会大妈2005-09-30 04:04:40
导语:相信本文能对刚刚回国尚未工作或开始创业的“海归”,在社会中如何给自己正确定位,是依然以“贵族”阶层的身份走入社会,还是抱着从“贵族”到“平民”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开始就业或创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03年,留美“海归”陈声贵来到秦岭深处,创建了一个特种猪繁育中心,当起了“猪倌”。次年,媒体“捅出”消息,顿时舆论哗然:“海归”当“猪倌”到底值不值?

  2005年,留美“海归”孙小燕通过选举,当上了珠海市海湾区居委会委员。随之,媒体争相报道,引发激烈争论:“海归”当“居委会大妈”是否人才浪费?

  一个当“猪倌”,一个做“居委会大妈”,两个不同的案例,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主角都是“海归”。但如果我们作个假设,假如陈声贵、孙小燕不是“海归”,媒体还会给予他们如此关注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那么,陈声贵、孙小燕的一举一动广受媒体关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依笔者看来,在当今社会,尽管出现了“海归”变“海待”的现象,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海归”依然是中国社会的稀有人员,工作、生活于整个社会人群的金字塔尖,属于远离公众的“贵族”阶层。

  




  海归“猪倌”陈声贵

  



  日前,珠海选出了首位“海归”双硕士居委会委员孙晓燕。与她的“低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海归”找不到工作变成“海待”。

  



  漫画:价值的体现

  对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海归”稀有之义,我们可以通过教育部的最新数据统计来理解:从1978年到2004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814884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97884人。留学人员的数量虽然较以前相比有了飞速增长,但是相比于泱泱之中国13亿人,这两个数字还是非常之小。而大家对“海归”所已形成的“贵族”印象,则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从1872年中国出现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以来,一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前,能够走出国门、负笈海外的,大多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几乎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国家优秀人才。他们学成回国后,也大多应国家之需进入了重要工作部门,工作在国家的重要岗位上,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他们人数稀少,且对社会贡献巨大,再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的人还进入了国家的重点保护人才行列,所以在许多人的眼里,他们似乎一度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几乎与普通社会“隔绝”,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作出关于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中国的留学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从1997年开始,很多海外留学人员携带风险投资归国创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海归”一时成了一块响当当的招牌,社会舆论对于“海归”也由此几乎进入了一个顶礼膜拜的阶段。虽然与此前相比,在社会公众的眼里,当时的“海归”被认为开始“真正”走向大众,与普通社会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但其头顶上的闪亮光环,对于多数人来说,依然使他们显得“高不可攀”。

  随着“海归”概念的延伸和泛化,“海归”数量的急剧增多,“海归”概念的含金量开始有所降低,良莠不齐的问题凸现出来。“海归”表现不佳、创业失败的案例开始出现,求职场对于“海归”的认识也渐趋理性,“海待”一词随之出现。再加上媒体对他们的关注日益升温,曝光率日渐增高,“海归”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逐渐淡化,人们对于“海归”的认识开始出现“分化”:对于广大与“海归”接触很少的社会群体,多年来积淀在他们心中的对于“海归”的感性印象依然占据着他们的主要思想。在他们的眼里,“海归”依然是一个“神圣”的“贵族”阶层。虽然该社会群体在整个社会中处于“弱势”,但由于人数巨大,所以其造成的舆论氛围依然浓厚;而对于与“海归”接触较多的社会群体,尤其是掌握着高端工作岗位的社会群体,如各知名高校、科研院校等教学科研单位以及著名集团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虽然“海归”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依然高于“本土派”,但他们已不像以往那样对洋文凭过于“迷信”和狂热,对“海归”的审视和判别也开始从感性走向理性。在他们的眼里,“海归”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神秘,而是跟国内的“本土派”一样,也有 “真金”和“水货”之别,也有能力高下之分。“海归”也正在走向平民化。虽然该社会群体人数相对很少,但由于他们处于社会“强势”,所以对舆论的影响很大。

  如此依然“贵族”化和日趋平民化的两种认识互相交织,再加上媒体对于后一种认识的过度关注,使得整个社会关于的“海归”的整体认识似乎显得有些错综复杂。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刚刚回国尚未工作或开始创业的当代“海归”而言,在当今社会如何给自己正确定位,就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依然以“贵族”阶层的身份走入社会,还是抱着从“贵族”到“平民”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开始就业或创业呢?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尽管陈声贵当 “猪倌”、孙小燕做“居委会大妈”的举动也许并不适于太多的“海归”去效仿,并无太大的示范意义,但他们的“独树一帜”,对于当代“海归”就业或创业来说,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要正视自己,保持一颗就业或创业的平常心。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海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直备受社会尊崇。但是作为当代“海归”,除了为自己能位入“海归”之列而骄傲和自豪外,但绝对不可以仅沉迷于借重“海归”的名分去走入社会,而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未来。况且,求职场上“海归”失意者不乏其人,少数“海归”成“海待”的事例应该引起警觉,所以,要放下所谓“贵族”架子,做到 “不亢”;同时,尽管“海归”数量增多,但总体说来,仍然稀缺。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海归”自然不可或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都为广大“海归”提供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况且,“海归”相较于国内土生土长的人才来说,还具有不可夺得的外语好、具有国际视野等优势。所以,要当仁不让充满信心,做到“不卑”。不卑不亢,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陈声贵、孙小燕在创业、就业中所共同持有的良好心态。他们没有因自己是一名“海归”而要求过高,也没有因“低就”而有所遗憾。他们有的只是以十足的信心,面对未来。

  其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未必要在大城市,就职于高端岗位。进入大城市,寻找一高端岗位,无疑是绝大多数“海归”的最理想选择。但一个“海归”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关键是要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不一定必定要身处大城市,就职于高端岗位。陈声贵学的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虽然他没有进入科研院校、高校从事科研工作,但出身农村矢志于农村发展事业的他,走进农村从事农业发展之路,不也是一条利用自己的专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可行之路吗?孙小燕学的是社区管理,虽然没有就职于更为高级的管理岗位,但谐的社区又离不开热忱、文明、高素质的人来建。从孙小燕在国外生活多年,受国外“注重社区生活质量”观念影响的资历来看,她做“居委会大妈”最合适不过了。其先进的社区理念、优良的公民作风、广博的学识必将会为社区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进而促进社区的和谐。所以,广大当代“海归”,只要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岗位,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为当代“海归”就业、创业开阔了思路,拓展了视野。蜂拥大城市和挤上高端岗位的期望,使得“海归”的就业、创业之路显得过于狭窄,这也是少数“海归”变“海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陈声贵、孙小燕也许无意识的反其意而为之,虽然也许并不值得太多的“海归”去效仿,但起码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开阔自己的思路,拓宽自己的视野,是 “海归”成功就业、创业的重要保证。如果都能这样,还用去担忧什么“海待”吗?
sdfsdfsdff2005-09-30 15:41:37
回复:不想当海待?从海归当猪倌、居委会大妈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