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城
- [immigration]
国内好多人真是身在天堂搬福中不知福,建议都来加拿大“洋插队
――驳:“中国大陆VS加拿大:吃穿住行 人文环境”
加拿大有丰富的 肉 食 品 和 新 鲜 的 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果、蔬菜吗?肉,经常买到臭肉,菜,全不新鲜! 加拿大枪支泛滥,变态狂特别多,早8点前晚8点甚至晚6点后,最好待在家里。即使这样,也难保安全。2005年,一华人在家里看电视时,被窗外飞进来的流弹无辜射死,实在可怕。 加拿大人不是不想穿好,而是消费不起,男女老幼全是T恤加棉袄,和国内农村穿着无二。 加拿大必须买汽车,一是因为商店总在数十公里以外,冬天巨冷,气温和生活在泰山顶上一样;二是因为工作不稳定,上班地点变化大,上班地点常常离家数十公里。象国内那样令人赞叹的家与单位仅5分钟走路距离的合理现象加拿大毛都赶不上。更别说由此引发的能源消耗,空气污染,交通事故,过去三年,加拿大新移民中多人因交通事故死亡和瘫痪在床。汽车表面上似乎便宜,实则巨贵,养车和养房子一样,戏称“房车”,每月保险高达吓死人的200加币以上。汽车不敢出毛病,修理时不管损坏情况,强制全检全修,少说每年2000加币,加上汽油费,每月汽车开销至少400加币(不包括还汽车贷款费用),合人民币每月3000元以上。每家最多只能养起一部车。家里另一个人只好去坐公交上班。公交票价涨啊,涨个不停,目前月票只差1.5元就是100加币,合人民币750元每月。近期公交局又要宣布涨价,说一是能源涨价,二是工会合同要求雇员需涨工资。这鬼加拿大不逼死你不罢休!最奇怪加拿大的是人民公仆,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公交公司,发电厂等,常闹腾罢工,,这些人工资都由广大的纳税人支付,政府又不掏钱,最后政府总是匆匆忙忙答应贪得无厌工会要求,涨工资,所有这些费用最终全有老百姓涨税补上。相反,在私企你罢工试试,立马走人。所以加拿大人痛恨左翼社会主义,其实这都哪是哪啊,感觉加拿大人都是无脑白痴乡巴佬。 在加拿大,所有工资用在自己身上的只有10%不到,其它全付给房租75%,交通10-15%和税。一个政客的年工资,普通人辛苦20年也挣不到,人家那是民火执仗的腐败。加拿大到处都是苛捐杂税,政府算计公民收入至0.001厘。 加拿大的医疗更是混帐透顶,看个普通的小病都要平均等3个月,大病平均候诊时间超过26个月,你若是得了癌症,必死!急诊候时平均超过9小时,其罪恶磬竹难书! 普通人工作强度之大,国内难以想象,听说过一人一天搬运80吨货吗,加拿大很普遍,相当一个半火车皮货物,我的妈呀! 加拿大有钱人子弟上好学校,普通学校教师奇缺,一人兼职英语数学历史地理是常事,那位看官问:为什么不多聘教师?人家加拿大就是奇怪,宁可10个人工资给一人独吞,也不愿大家分享,这就是所谓高工资来源,这种中国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渗透到加拿大各行各业,历史问题,绝没有丝毫改变可能。加拿大人总是唉叹和中国企业无法竞争。当然竞争不过中国企业啦,人家中国10个人力量总比你加拿大一个人力量大吧!普通学校的学生一天到晚玩玩玩,长大不出苦力干什么? 国内只有电话cable“月费”一说,加拿大“创造发明” 了房子的“月管理费”,低的每月200加币,高的达700加币。此费用为终身制,通常一年上涨一次,鲜有调低的。考虑到贷款30万买房,25年还清,每月还贷1800加币,此费用明显偏高。 国内好多人真是身在天堂搬福中不知福,建议都来加拿大“洋插队”
附:中国大陆VS加拿大:吃穿住行 人文环境
2006/02/07
我有机会旅居“枫叶之国”加拿大,虽然在这个美丽的国度仅仅停留八十天,但她留给我的印象、带给我的震撼却是极为深刻和难以忘怀的。最重要的是这次加国之旅使我对DEVELOPED COUNTRY和DEVELOPING COUNTRY这两个抽象的概念(中文意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了切身体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与加拿大所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所存在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上的差距有了一点真切的认识。
暂且抛开是国家发展程度不谈,先说说加拿大的自然概况。
加拿大领土面积近10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但其全国人口仅3000多万,典型的地广人稀。最大城市多伦多不过320多万人口,其他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蒙特利尔、温哥华、渥太华等少数几个。在国拿大,所谓的大城市往往都不超过50万人,还赶不上中国的一个县级镇。大多数城镇人口不过数千,能上一万就可称得上是中心城市了。
加拿大地大物博,各种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多种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均名列世界前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加拿大人均占有淡水量世界第一,在当今世界各国淡水资源普遍短缺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能突显加拿大所占有资源的宝贵。加拿大农业发达,其中部地区是世界最大的小麦产区之一,这使加拿大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享有“世界粮仓”的美誉。加拿大南邻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深受美国影响,其对外贸易总额的85%为美加贸易。加拿大是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多年来在计算机、航空航天、汽车、石油等工业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近年由于阿尔伯塔省油砂资源的开采,更使加拿大有望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产油国。此外,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加拿大拥有许多世界上最吸引人的旅游资源,旅游成为促进加拿大经济发展的另一巨大动力。最重要的是,加拿大独特的移民政策,使她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国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极大地补充了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加拿大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与美国为邻和独特的移民政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之所以, 作此文,并不是妄自菲薄。相反,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只有正视它,才能真正了解它。只有了解它,才能让我们对一些有关的事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不做井底之蛙,也不能夜郎自大。
无论是中国人的古典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习惯上都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那么我们也不妨在物质和精神上把普通中国人与加拿大人的生活进行一番比较。
首先是物质生活的比较。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物质生活主要内容无非就是衣食住行。
先说吃,炎黄子孙的美食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当执牛耳。华夏美食名满天下,在华人居少数民族人口之首的加拿大,要吃到象样的中华美食当然并非难事,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和加拿大在“吃”这一项目上最容易做一番比较。在多伦多、温哥华等大都市的华人超市里,中国人常用的食品、蔬菜、干调用品等南北荟萃、琳琅满目,甚至比在国内的超市还要丰富。我想进行对比的主要是普通城市居民在吃上的花销,经济学上称之为“恩格尔系数”。对比加拿大和中国城镇居民在食品支出上的差别,你就完全可以体会到经济学上“恩格尔系数”这个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异的概念的现实意义。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加拿大人,同样挣到2000元月薪,两人同持50元本国货币去超市采购食品。在中国超市,50元人民币可以买到:猪肉1KG,牛肉1KG,二种蔬菜各1KG,饮料(可乐)1瓶(1L),一种水果(苹果等常见水果)1KG,上述食品只够普通三口之家食用三天左右。而在加拿大,50加元可以买到猪肉2KG,猪排2KG,牛肉1KG,蔬菜两种各1KG,纯果汁2L,速溶咖啡200G,两种水果各1KG,牛奶2L,够一个三口之家食用一周还有富余。以“恩格尔系数”来计算,中国的该项指标大约为37%(2004年数据),而加拿大是20-25%,差距是相当明显的。我们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这种差距不仅仅是体现在数字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在加拿大,人们享受的是低脂牛奶、纯鲜果汁、丰富的肉食品和新鲜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果、蔬菜;而在中国,我们如要享用同样品质的食物却要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非寻常百姓可以承受的代价。
其次,再比较一下两国的穿衣打扮。中国人衣着讲究是出了名的,有钱的穿真正的名牌,全世界所有的知名品牌在中国都能找到自己广大的客户群;没钱的也穿名牌,只不过是假名牌、冒牌货。有一个笑话,一家商店大减价,标价100多元的衣服挂了很长时间也无人问津,店主索性在价格后面填了个“0”,这一改倒是让众多顾客驻足,几天之内就被人买走了。这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对穿衣的态度。相反,加拿大人对衣着却是随便得多,服装价格相对中国也要便宜得多。走在加国的街道上,你基本看不到西装革履的人士(除非你特意到多伦多的金融区),绝大多数加国人,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是简单的便装、运动鞋。别说男士,就是做为时尚指标的年轻女士们也大多是轻装浅妆,个个透着清新自然,我想这一方面和加拿大人酷爱运动有关,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加国人的自信。加拿大社会贫富差距不大,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又使大多数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此在他们眼中,衣着并不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对大多数的加拿大人来说日常衣装只要整洁而无须名贵,因此在加拿大,你可以不穿名牌,但绝不可以三天不换衬衣。再来说说价格,在加拿大的商店里,超过300元的衣服非常少见。大多数衣服价格都在200元以内。包括我们所推崇的名牌,比如NIKE,价格对比国内也相对便宜很多。一双NIKE新款运动鞋,在加拿大售价不超过150$,而在国内,同类产品标价可高达800¥以上;知名品牌NAUTICA,一件上衣加国THE BAY标价180$,在中国最高可达2000¥以上。不只名牌,普通衣物也是一样,加国商店平常一件短T-SHIRT只要15-30$(30加元可以买到PIRRE—CARDEN或NIKE运动衫),打折时更有可能低于10$(SEARS打折时,一条条绒裤只买2$)。在中国。你能想象10元¥可以买到什么样的衣服吗?
第三,我们来比较一下两国的行。这在两国间可能是最没有可比性的一个指标了。中国人目前的户均私车拥有率,即使是在北京、上海,可能也不会超过1/50,在长春这样的中等城市,绝不会超过1/100。而加拿大,拥有私车的可能要达到90%或更高,有很多家庭更是拥有2辆甚至更多的车。在加拿大,一辆中级轿车(如HONDA ACCORD2.6)售价在28000$到30000$,约为一个中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的1/2。而许多低收入家庭则选择购买二手车,一辆里程10万公里的中级车(2000年)只需6000-8000$,约占其家庭年收入的1/8。在中国,同样一辆本田雅阁,售价约24万元,约为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的3-4倍。比完了车,再比路,在这一指标上中国可丝毫不比加拿大差。中国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去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更是一举超过加拿大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应该说,中国和加拿大的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各级公路网的规模是相差不大的,但各种公路的利用率和方便程度,加国的水准却要远远高出中国。公路是加国主要的运输方式,而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公路都不收费(当然,修路的费用也是取之于民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出行,只需要备好地图,加满油箱,一路狂踩油门,就可以天南地北,尽情遨游了。而在中国,昂贵的公路通行费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开车另一项较大的支出就是汽油费。那么对比一下两国的油价吧。加拿大的汽油80分/L(随国际市场油价波动,最贵时超过90,最低时可能低于70),合人民币5元左右,好象比国内贵,但以其所占人均收入的比重来计算,100L汽油在加国为80加元,占月收入(2000加元)4%,100L汽油在中国为350元,占月收入(以2000元计,实际也许达不到)比重达到17%以上,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再说公交,这一项指标中国与加拿大也是不相上下。以安省伦敦市和东北省会城市长春的市内公交票价比较,长春的公交车票价不论里程一律1元;伦敦以距离计价,票价在1加元到2加元间,长春价格较伦敦为低,但相差并不大(以该价格占收入比例计算)。城际交通也一样,加国的GREYHOUNDS与我们国内的长途豪华大巴相比无论是车况还是价格都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公交车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加、中两国基本相同。再说航空,飞机是加拿大人远途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在这项对比中国再次大幅落后。加国机票价格之低让我们咋舌,据说,加航班机在多伦多和温哥华之间往返票价不超过400$,而在中国,距离差不多的长春与广州间的往返机票价格至少也在3500-4000元间。因此,在国内,乘飞机一直是有钱人和公务旅行者才能享受的奢侈方式,不像加拿大,航空旅行已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再说铁路,火车在加拿大运输中并不占主要地位,其铁路主要承担货物运输,有限的几条客运线路主要是观光旅游路线,但购买其经济级车票出行也是许多加拿大人的选择之一。加拿大铁路客运虽然票价与中国相比并不低,但其舒适程度却不可同日而语。说在出行方面两国没有可比性,除了具体的内容对比外,最重要的是两国人口数量相差太过悬殊,因此,在国内交通发展上的取向当然也就不可能相同。在今日之中国,如果也象加拿大一样大力发展私家车,不要说行车,就是停车也将成为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倒不认为中国人应该拼命挣钱买车,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的是公交。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让广大百姓充分享受到公交带来的方便与实惠,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因为我们的人口毕竟是加国的40倍,而我们的领土面积还要少30万平方公里。所以说,在中国象在加拿大一样以车代步,驾车出游永远只能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有谁能想象出几亿辆小汽车一齐奔驰在中国大地上的情形呢?这种情况一旦成为现实,恐怕正是中国人噩梦的开始。
最后说说住。有人算过一笔帐,中国13亿人口,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加拿大3400万人口,领土面积99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加拿大人均拥有领土面积为0.29平方公里,中国人均拥有领土面积为0.007平方公里,加拿大是中国的41倍。简单计算,如果中国人均居住面积为20平方米,那么加拿大人均居住面积就应该是800平方米。这样比较好象有点脱离现实,那我们就以多伦多和北京来比较。多伦多人口330多万,占加国人口约1/10,是加拿大经济中心和最大城市。北京人口至少要在1500万,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北京,普通居民家庭(双职工、三口之家)年收入应该在10万左右(可能高估了),四环以外的住宅售价4000元/平方米,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要买一间面积在70-90平方米的公寓,需要支出30-40万元,约为其家庭4-5年的收入,这还不算你将要支出的装修费至少要5万元;在多伦多,一座位置稍偏的独立屋(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一间车库,使用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外加前后院约50-80平方米花园、草坪)售价在30万左右,以中低收入家庭年收入60000加元计算,需要支出其5年的收入。也就是说,同样是花上5年的收入,在北京能买到9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而在多伦多却可买到总面积达300平方米在花园别墅。据说在北京相同水平的别墅,至少要在200万人民币以上,那可是普通家庭20年的收入!
有一点需要说明,上文只是在普通居民水平上所做的对比。对于那些百万、亿万富豪而言,这样的对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在他们眼里10000元人民币与10000加元没有质的差别,多伦多与北京也无所谓高低,无论吃穿住行,也无论身在何处,他们所追求的都是同样一流品质的生活,只要他们认为需要,那就二话不说开支票、掏腰包。比如名牌,多伦多BLOOR ST是北美有名的名牌街,世界几乎所有知名品牌在这里都有专卖店,出入这里的都是加拿大真正的白领和富豪,在这里你可找到5000$一件的LUIS VIDDON上衣,6000$一块的瑞士名表,同样一件东西在中国北京可能也需要3、4万元的人民币,但是在这个消费层次上来比较,价格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再说到住,最近有报道,上海最贵的房子卖到了13000万人民币,合1700万美元,而这个价钱可以买到美加边境千岛湖中的一个中等大小的岛子。事实上千岛湖中上千个小岛也早已被世界各国的富翁们瓜分了,价格从几千万到几百万不等。衣食住行与其它各种各样的行为爱好一样只是富翁们性情与观念差别的标志,并不能代表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与地位。开一辆20世纪老福特车的巴菲特走到那里其受关注的程度都不会低于喜欢乘坐私人飞机旅行的比尔盖茨。
物质生活上的比较还只是停留在一个社会的表象上,就如同当前的中国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同时大多数人也不否认社会道德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沦落。看一个社会发展成熟与否,除了看它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还是看它的精神文明发展程度,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精神文明的概念,约略相当于国外的人文发展指数。它包括人们受教育程度指数,人均寿命指数和GDP指数。2004年中国人文发展指数由上年的世界104位上升到第94位,而加拿大则列全球第四,仅次于挪威、瑞典和澳大利亚,其他工业大国中,美国第八、日本第九。在这一指标上,更能体现目前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数字是抽象的,我们还是谈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感受。
在加拿大的80天,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加拿大人的那份热情。初到加国的华人不熟悉加国的道路,语言又不好,当然就容易迷路。而问路是最让新来者体会加国人热情的机会。中国人的好客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么。但是,在中国,我很少看到有人能够热心地为陌生人指路或是回答他的问题。而在加拿大,那份为你答疑解惑的热情几乎可以用“投入”来形容。如果你因为语言不通听不懂他讲的话,他就真的有可能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带你到你要去的地方。我就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一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因为她那里的FAMILY ROOM(家庭共用卫生间)当时不能使用而向我道歉,并表示可以亲自带我找另外一个不远处的FAMILY ROOM。我由于没太听懂她的话,而我的孩子也可以使用成年人的洗手间,就没有随她去。结果,我们方便完了出来时却发现她还站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直到我向她说明问题已经解决并表示了谢意后,她才悄然离去,丝毫没有因为白等了我们5分钟而不满。还有一次,我们开车去多伦多一个朋友家,因为没有带地图,只好找人问路,偏偏附近只有两个修理工在修理路灯,他们一个坐在修理车的驾驶室里,一个人在高空作业。机器轰鸣,震耳欲聋。我们硬着头皮上前问路,没想到的是他们立刻停止工作,关闭机器。坐在车里的人不知道我们要找的地方,于是上面的那个人就坐在机械臂上下来,可是他也不知道那个地方。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还没等我们向这两位好心人表达谢意,他们却已经开始一个劲地向我们表示道歉,仿佛不是我们这群问路的中国人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而是他们因为不能为我们指路而耽误了我们的时间。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一个旅游大国,不但政府不遗余力地制定相应政策、设立各种机构、安装各种设施以方便新移民和旅游者,在普通民众心中,以友好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欢迎来到加拿大的新移民和访客也已成为一种共识。能为别人提供帮助,成为他们引以为荣的事情。加拿大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和陌生人打招呼。当你一个人走在路上,常有陌生的加拿大人微笑着向你说一句HELLO,让你感到一份亲切与自然,远在异国的孤独与寂寞也就因了这一句HELLO顿时减退不少。
在加期间,我参加了由一所EXCHANGE CULTURE COLLEGE举办的CONVERSATIONS。这是一种专为非英语国家人士组织的学习英语的活动,免费参加,每周一次,由该学校组织活动、提供场所、招募VOLENTEER。加拿大人可能都有过应聘充当VOLENTEER的经历,这些VOLENTEER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甚至有七八十岁的老妇人。他们利用自己的富余时间,来为新移民们免费服务,让他们尽快熟练掌握英语,也尽快了解加拿大国情和社会。很多新移民在CONVERSATION结识了当地人,并与VOLENTEER成为朋友,也为他们今后在加拿大的生活开启了通达之门。VOLENTEER成为美丽加拿大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加拿大的公共设施异常完善。以公共厕所为例,在加拿大出门不用带手纸,这让许多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感到惊异。在国内,如果你不幸忘记了带手纸,即使你千辛万苦找到了厕所,没有手纸也让你叫苦不迭。而在加拿大如厕方便是世界闻名的,无论大小城市,还是旅游点,到处可以找到供游人使用的厕所,而且都是那样的整洁、方便,厕纸、自来水、烘手器一应俱全,在国内这样的厕所恐怕只能在高级宾馆和商场里才能找到。另外,在加拿大,不管是政府大楼、公司商场、饭店酒馆,厕所一律对外开放,不像在国内,政府机关或者公司大厦的门口都站着雄纠纠的保安,闲杂人等不得入内,许多时候更让我等“闲人”望厕兴叹。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加拿大政府和社会给予残疾人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在加拿大,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与残疾人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地位不仅仅是法律的明文规定,而且已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加拿大各种公共场所,无不提供残疾人专用通道和专供轮椅上下的楼梯;几乎在所有的厕所里都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厕位;在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残疾人乘坐一辆辆各式电动小车来来往往,他们脸上与正常人一样充满了自信与友善。初来时,我觉得加拿大的残疾人好象比国内多得多,后来才明白,并不是中国残疾人少,而实在是因为在加拿大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方便的场所比国内多得多,所以加国的残疾人完全可以如正常人一样走出家门、享受生活。2004年残奥会,中国勇夺奖牌榜第一,而加拿大则位列奖牌榜第三,看起来我们的成绩要比加拿大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人口是加拿大的40倍,而且我们的残疾人体育运动与普通人的体育一样是政府行为,动辄兴举国之力,常以为了祖国荣誉之名。与中国相比,加拿大的成绩则要实际得多,加国的运动员大多是以个人之力训练组队,从事运动只是他们的个人爱好,所以加国的很多运动员的主业是医生、经理人、大学生或者工人。与中国这些职业运动员同场竞技,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了。
加拿大的人文发展还体现在她完善的图书馆体系。在加国,各省、市甚至社区一级都建有各自独立或彼此联系的图书馆,各所大学更不遗余力地建设各自的图书馆。无论你是公民、永久居民或是新移民,只要你在加国合法居留,就可以免费申请一张图书馆借阅卡。持卡可以在所属图书馆系统内免费借阅所有对外开放的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缩微胶片等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其设备极为先进,建有馆内局域网,任何资料上网一查即得。设有缩微胶片阅读机,供借阅者查阅之用。有些馆内甚至备有彩色复印机,你只需花上2加元就可以复印你想要的彩色图片。馆内大多设有儿童馆,甚至专门辟出一块空间,提供大量玩具,供孩子们玩耍。儿童馆电脑里还存放了许多工作有趣的电脑游戏,更是”泡馆”儿童的最爱。
值得一比的还有中加两国的因特网。中国2004年已成为全世界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INTERNET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点我在加拿大深有体会。就拿图书馆的电脑网络来说,所有图书的预订、借阅、续借完全可以在网上完成。尤其是网上续借,你只要安坐家中,轻点鼠标,就可以免去乘车跑路之苦,省时省力。还有网上银行,几乎你户头上的一切业务都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来完成,包括查帐、对帐、转帐、交费等等,巨细无靡,一目了然。网上订票,无论是飞机、火车还是GREYHOUND,你都尽可以在网上订票,到乘机(车)点取票,方便之极。给我最深印象的还要数加拿大的网上地图。雅虎北美网站提供的电子地图服务,能够让你不出家门,就全盘计划好你的行车路线。你只要敲入你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的街路名称和门牌号码,好了,一份详细的行车路线图就会出现在你的屏幕上。这张图上会详细标示你的行车路线、每一段的行程,在哪里转弯,甚至在哪里变线。真正是一图在手,走遍北美都不用担心迷路。反观我们,虽然网民人数雄居世界之冠,但互联网发展水平并不是仅仅以上网人数做唯一的指标,更重要的还是网络内容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程度,在这方面中国与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加拿大,互联网真正融入民众的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创造着巨大的社会价值。而在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大多集中在青少年的时尚、休闲、娱乐等方面,在社会活动的主要领域中互联网的应用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距离,政府网上办公推广了多年,可还只有中央一级的政府网站初具规模,即使是省级政府网站往往也是应景,网页内容几年不见更新是常有的事儿。
除了上述人文指标,另外一种能够直观反映中加两国家间差距的指标就是环境。
初到加拿大的人们无不为满目新鲜的绿色所感染。当我乘坐大韩航空的波音747-400飞临多伦多上空时,透过舷窗俯视下去,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那无边无际的绿色仿佛一张巨大的起伏的绿毯,在机翼下舒卷伸展,那片片星星点点的水面更仿佛镶嵌在绿毯上的无数水晶,在傍晚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来到加拿大之后,更充分体会到加国那无处不在的绿色。城市的公园、街路、居民区、到处都被青青的草地所围绕,人们生活里最常感受到的噪音是邻居剪草机的轰鸣,最常嗅到的“异味”是路边新刈的草香。人们与鲜花绿草日日相伴,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其乐融融。在多伦多中心岛,我看到过这样一块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PLEASE WALK ON THE GRASS”。在国内看惯了诸如“请勿践踏草坪”、“小草在哭泣”这样的牌子,爱护绿地也成为平日教育小孩子的内容之一,乍一见到这样牌子还真的感到不能适应。但在加拿大,草地就是让人们上去走的,而且要PLEASE WALK ON THE GRASS,这自然是说给象我这样的初来者听的。对于加拿人来说,爱护自然就是要亲近自然,疏远小草才会使它“哭泣”。无论大如多伦多的国际大都市,还是众多的千人小镇,加拿大的城镇个个称得上“森林城”,安省伦敦市号称加拿大的“森林城”,其绿化度之高可以想象,我不禁想起在国内我所居住的城市也有“森林城”的美誉,但是其绿化程度与加拿大的“小伦敦”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语。
加拿大环境保护政策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要保护动物。一到加拿大你就会发现这里的小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那样的亲密。无论是到处可见的松鼠,还是在市区、湖滨自由飞翔的湖鸥、雀鸟,它们对人毫无畏惧,而人们也都把与小动物亲近、嘻戏做为生活之一乐事。站在多伦多市政厅广场,望着悠悠然飞来飞去、时起时落的洁白的湖鸥,我不禁想到了国内这几年兴起的广场鸽。我居住的那座城市在几年前引进了数百只广场鸽,并为之建立了专门的鸽舍。市民们对这一群广场鸽倍加珍爱,可谓寄予厚望。可到头来,人们不尽的搔扰和无节制的喂食,让这群鸽子成了只会在少半个广场飞翔的胆小的“宠物”。时至今日,不知道那座文化广场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们面对这群鸽子的时候会不会感到一丝尴尬。在加拿大,无论你走在街上,还是坐在路边,无论你是在公园里徜徉,还是在湖边小憩,都会有松鼠和鸟儿与你为伴,它们大模大样地走近你,睁着一双纯净的眼睛望着你,就如同一位多日不见的朋友来向你问候,如果你把手中的吃食随意放在身边,它们就真的可能走上前来与你分享。
钓鱼是全世界各民族人们的共同爱好,但同是钓鱼,目的不同,规矩也是大异其趣。在加拿大,喜欢吃淡水鱼的华人要受点苦,因为在这里的西人超市里不卖淡水鱼,只有少数几家华人超市里可以买到活鱼。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传统的习惯,同时也有保护江河湖泊里众多生灵的用意。那么如果想沾点儿鱼腥,就只能自己去钓。但对钓鱼,加拿大也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如有违反,严惩不贷。按加国法律,想钓鱼,先办照。而且,就是钓上来的鱼,如果小于规定尺寸,也得放生,这正体现了中国先贤告诫后人的不要“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道理。
加拿大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这种教育经过几代人的潜移默化,已经形成了加拿大人的生活习惯。在加拿大,你几乎看不到有人会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家庭垃圾,人们会按照政府规定分类装进一种黑色的在塑料袋子里,整齐地堆放在路边,等候政府的垃圾车按时清走。而加拿大人的环保意识更是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举止之中,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车,与两个女孩子邻座。一路上,她们愉快地交谈,不时笑做一团,看起来心情不错,只是其中的一个人好象得了感冒,鼻音较重。不一会,她从裤袋里掏出一张纸巾来擦鼻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并没有把擦过鼻涕的“脏”纸巾随手扔出敞开的车窗(那几乎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动作),而是把它放回到裤袋里,一切自然而然,没人注意到她,除了我这个“老外”。我不由得内心里暗呼惭愧,就此明白为什么加拿大会拥有这样的蓝天、碧水、绿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街道。
我们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疾速前行,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如若梦想拥有象加拿大这样的优美的环境,恐怕并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够实现的。除了做好技术和物质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尽快提高人的素质。什么时候我们的人民也都能象那个加拿大女孩一样把用过的纸巾随手揣进衣袋而不是抬手扔到窗外,那我们的环境就真的有希望了。
旅居加国八十天,嗟叹感慨一箩筐。当然,我们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认识到差距,看清我们发展的方向,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和现代化意识,全民共同努力,才能改变我们国家落后的现状,把神州大地建设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一片乐土。
滴答出国
回复:胡说八道式的盲目美化西方的虚假报道害死了多少人?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the reality like in Canada.But it sound
加拿大食品丰富,比美国还便宜是真的,工作不好找也是事实
if you are loser in China, you will be same in Canada
it's not about loser or winner, it's about the fact and reality
加拿大食品is more expensive than 美国, only rent is cheaper
你别忘了要把加元价钱折成美金,要打七折的,之后才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