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美国2004-02-28 01:23:36
两种家园
            

  家园,有物质实体的家和人的精神家园,两者都很重要。人们移民,定居国外,变换家园。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会发现其结局是个失算。想象中的家园,总是比实际的好。

  华人移民到美国,远离故土和熟悉习惯的文化或只身在此,内心会很孤独。其实生活在单一文化里的人更容易孤独。今天的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和掌握别的文化。只有超越自己的文化进入对方的文化,才能真正地理解来自另一个文化的人。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可以变成优势,享受两种文化的益处。

  然而,我们在美国,除了学校或办公室,基本上生活在华人的圈子里。美国文化对我们这些在这块土地之外长大的人来说是有些格格不入。但我们不能以这种格格不入去理解美国人。否则,我们不会真正接纳这个社会和被这个社会所接纳,不会从精神上认同美国是我们的家园,即使我们在此定居,有了自己的家。

  同样,很多美国人只局限在他们的文化氛围里,他们对国外的事情了解得很少,更别说别的文化了。许多美国人比新移民更孤独。别看美国拥有这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虽然彼此会有影响,例如主流文化终于接受了中国的针灸,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大美国主义在其主流文化里根深蒂固,美国是世界上最好最强的国家这样的观念,让许多美国人难以接受或有兴趣和耐心去了解别的非主流文化。现在,在美国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大溶炉”(melting pot)这个词了,在过去20年里更多地讨论的是多元文化,即大家并存,而不是溶掉。你接受不接受我,没关系,允许我存在。这也符合美国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原则。以前是白人要和黑人隔离,现在有的黑人自己提出要分离,办了纯黑人学校。他们说,我们自己单独在学校里学习进步大,因为我们的教材和师资都让我们作为黑人更自豪更被鼓励。

  美国犹太人和意大利移民相对其他欧裔美国人来说,比较重视家庭。但是,整个美国社会个人主义的原则注定和加重了人的孤独寂寞。重视隐私,当然很好。如果你在美国过多地或不恰当地暴露自己的隐私,人们会认为你有毛病。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正因为美国人释放自己的机会少了,内心更易孤独,不管你去多少派对,这都是很表层的,回到家里可能更感失落。从这个角度,我们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少有交得很深的朋友,也能理解华人移民在美国交的朋友几乎还是华人。

  美国社会的流动性,客观上也削弱家的概念。美国人平均一生至少买卖三次房。我认识一个中国移民,在短短4、5年里,她就买卖三次房,从西部山区搬到加州又搬到东海岸。我自己到美国头9年里,搬了13次家!先后在西部、北部和东部四个州居住。美国人谈起“Hometown”来,就象说自己曾经旅游过的一个驿站。

  美国离婚率高达40%到45%。家庭破碎这样普遍,也是造成家的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因为美国人少有交得很深的朋友,家庭很可能成了一个人所有心理释放的唯一渠道,自然什么都只能和配偶或家里人叙述。但这种叙述如果是关于不好的事情,常常只是情绪的发泄,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并且把很多负面的东西和情绪传染给了对方和家庭。朋友没关系,听完了你发泄和释放,晚上并不跟你睡在一张床上,不会和你每天朝夕相处。而配偶或家里人却要经历你的负面的全过程,第二天还和你在一起过日子。而且,再好的朋友毕竟不象配偶那样没有什么距离,也没有连在一起的命运和切身利益,负面的东西和情绪的传染,给对方很可能要小得多。而配偶则不同了,共同命运和切身利益使得痛苦悲伤不但没减轻,很可能反而加重,1+1=2。况且你痛苦悲伤通常是带着愤怒、忧郁、抱怨等极易感染的成分在内,这些都是不自觉的破碎家庭的坏因子。

  我绝不是说你不要跟家里人分担痛苦,而是一定要把握情形:如果对方能安慰和帮助你,或不会因此而败坏对方的情绪,或对方比你强。如果你没有把握,不如先和朋友谈。很多人在跟朋友讲话时,比和配偶或家里人讲话时要有分寸,语气语调要平和得多。其原因是夫妻或家里人之间每天朝夕相处,太了解了反而失去了相敬如宾。而且,家庭不仅是感情的结合,更是一种契约、委身或血缘关系。好不好,这种关系依旧存在,除非离婚或从家出走,断绝关系。朋友则仅仅是情投意合,没有这种关系,如果出口太随便,不懂礼貌,很可能马上就不再是朋友。所以,在朋友面前,人通常会有意无意地比较节制,不会太过分,保持礼貌。因而有痛苦的事可能先和朋友谈了之后,再和家里人谈更好,至少有个缓冲的过程。

  美国人很少有交得很深的朋友或不愿意暴露隐私,就找心理医生叙述。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是人心理释放的渠道,并不意味着你有严重的精神病才去看心理医生。华人一定要打破旧观念,随乡入俗。如果有不好的事情一定要释放或情绪很糟糕,有没有交得很深的朋友可谈或不愿意暴露隐私,不妨找个心理医生聊聊,再给家里谈时就会好多了。身在海外,作为移民,维护家庭关系的健康更重要。华人移民可能不知道,很多医疗保险都包括看心理医生。如果你没有医疗保险,则可以在电话簿里找到免费的热线。华人密集的城市如纽约,英语不好的话可以用华语专线。

  华人移民到美国,难免乡愁,会有失落感。其实,无论人在哪里定居立业,人本质的不完美和肉体会终止的事实,使人永远有一种解不脱的乡愁。人因此寻觅各种方式使乡愁得到某种释放或解脱,实质上就是要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使心灵得到填满,有一种归家的感觉。这样的家,不是某国某地的某个家而是内心的去处。这种家并没有具体的实体,但会让心感到充实,温暖,喜悦,有依有宿。显然,仅有物质的家是不会让人幸福美满的。

  个人主义符合人自私的本质,但它不是理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只是社会制度,本身并不能作精神家园。美国梦是一种理想,但对一般的人来说,也不过是有了房和车、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罢了。不谈远大抱负理想,我们做个平常人,没有精神家园,心是会空洞的。

  许多华人到了美国后信奉了上帝,这是一种福气。这使他们有了与当初在国内完全不同的精神家园,教会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信仰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人的自私本质使人永远不可能达到所谓完满的理想家园,使他们一生都有信仰可追寻。

  要从精神上认同美国是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理解美国的文化并融入其中。这不是说要我们认同其不好的东西。没有人是完美的,由人组成的国家和所形成的文化也不可能完美。不过,以下所谈到的,或许值得我们深思。

  华人在此找或买房子时,只要条件允许,都会选择好区,要安全,孩子的学校要数一数二。可是一旦定居,很多华人不介入当地社区的服务,不参加志愿活动,不捐款,不订当地的报纸。美国本来就是个人主义文化,美国人本来就交友不深,如果你不介入社区活动,不对社区有明显的贡献,怎能让人知道你对这块土地心怀诚意和感谢,怎能让人从精神上认同你。反过来,你也会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与外界隔离。

  华人移民到美国,绝大多已成年,没有在美国受过基本教育,并且很多人都是来美国读研究生而后工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学理工科吃技术饭的,对美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音乐、戏剧等社会人文的东西了解甚少。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个人不具有其居住地的社会常识和人文的东西,他在那里的精神家园很可能是一片空白和荒凉。我挺理解为什么很多华人移民在美国需要读中文书刊、看中文录象带。我们毕竟是华人,和故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感情,但问题是很多在此深造、英语很不错的华人,也从来没想到读读美国的社会人文书籍,了解美国人在想什么、喜好或不喜好什么,这个社会内部发生了什么。比方说,读几本美国英文小说,翻阅时事政治评论,补一补美国历史课……。

  最近,我在读一本英文长篇小说,讲的是一个新泽西年轻人到纽约市想做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却被纽约酒吧里的情景所迷惑以及一心想结识上层社会的喜剧。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它让我了解了不少纽约人的心态和他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我不会相信其中的细节都是真的,但里面的描述会让我对纽约人特别是平常不容易或不可能接触到的纽约人,有一定的了解。对生活中存在的和那本小说里类似的事,我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特别是象纽约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有美国最挺尖的文化设施和世界各地一流的文化艺术团体来此演出或展览。很多华人没有好好利用这个优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这非常可惜。不少华人喜欢纽约仅仅是因为可以吃到物美价廉的中国食物。且不说这些一流的文化艺术可帮助你欣赏西方文化中的艺术精品,如果你常常带你的儿女去观看,难道不是培养你下一代良好素质、充实扩大其文化内涵的一条途径吗?华人那么重视子女教育,很多人却忘记了文化修养绝不只是在学校成绩好就可以获得的。即使你自己不喜欢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为了你的后代,你也应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让美国、让纽约、让你在美国所居住的地方,真正成为你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