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南南飞2007-10-08 19:55:59
新課題...星島日報

  受美國新公布的就業數據出乎意料地理想推動,美股上周五再試新高,道指連升四周重越萬四點,市場似乎驅散樓市低迷的陰霾。受此刺激,全球游資必將在各國金融市場掀起新的波瀾。

  對比之下,現今世界游資充斥,更加突顯全球錢財易得、人才難求的景象。這種畸形現象,不能不引起各國不同地區主政者的高度重視。

  人是萬物之靈。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發展,最根本的一個訣竅就是要善于利用人的無窮創造力。全球各地都希望能長期鞏固本身的長遠競爭力,因此無不千方百計競求人才。居住在全球各地的優秀華人,天生具備既能夠吃苦更能夠創新的優秀品格,亦素來被各地政府所珍惜。

  但是,不論從人才的存量抑或是增量角度看,全球現有各類人才有限,而全球商機無限,人才遠遠不敷所求。因此,所謂人才難求,實質是全球性的人才供求失衡。這就產生如何更加有效地吸引移民人才的新課題。

  港府為了吸引人才、錢財,近年大力招徠符合資格的移民。由於經濟復蘇,投資環境大有改善,香港以吸財為主的投資移民計劃獲得大豐收,但以吸引特殊技能人士為主的優才計劃,則與原訂目標有明顯距離。顯然,在全球競爭人才的大背景之下,港當局要調整相關政策的角度和力度,才財並重而不偏頗,才能使爭取優才計劃能如投資移民同樣成功,亦才能因此平衡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三年沙士(SARS)疫情後,香港商業信心低迷,為了增加投資意欲,港府推出投資移民計劃,當時部分評論大潑冷水,認為香港要求的門檻太高,計劃未必吸引。不過,經過了四年時間,港投資移民計劃累積批出一千四百三十五宗申請,連同原則性批准二百多宗,已為港吸納近一百二十億元資金。

  港投資移民計劃成功,令當年唱淡者大跌眼鏡,除了客觀條件外,也有時勢造英雄的因素,正如港府負責的部門官員指出,來港投資移民選擇的項目,和市場環境息息相關,隨著股市暢旺,在投資房地產或金融資產等比例,由初期一半一半,轉為七三之分,有人更在期內大賺數千萬元。

  各方有錢人爭相來港買股兼移民。二○○五年度,港投資移民計劃各接獲四百多宗申請,去年股市暴升,申請即增至八百宗,今年港?指七月更突破二萬三千點,申請人數亦隨即「水漲船高」,迄今申請人數達破紀錄的九百五十三宗,其中七月份每日平均最少有七名外籍人士申請做港人,如果按照這個估計,日後若大陸推出的「資金自由行」落實,投資移民的申請極有機會再創新高,甚至令香港可以步澳門之後,考慮提高門檻。

  有錢人愛來港買樓買股,對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是值得歡迎的事。雖然拿錢來港炒股票,不同于實業生產,僱用勞工數目有限,但隨著全球經濟轉型,香港亦無法堅持要求投資必須創造就業的原則,總之有錢人多,自然對各種勞務有需求,間接可以帶旺香港。值得留意的反而是,現代金融流動性極高,移民來港炒股,今日可以帶來一億元,明日結束戶口,就可以連本帶利拿走,變相增加了本地經濟的波動性,所以除了加強香港本地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如何增加香港作為一個居住逗留的地方,也是非常重要。

  要增加香港居住的吸引力,固然要在環境,治安方面下硬工夫,但同時亦要做到人文薈萃,精英雲集,有了人才,自然可以生生不變,減少受到金融周期帶來的衝擊。香港在為投資移民成功而欣喜之餘,亦應覺察到環境變化,調整政策方向,研究本身的優劣點,在不同領域作重點工作,務求可以令優才計劃,盡早取得媲美投資移民的成果。

  在推出投資移民外,港府過去也推出優才計劃,著名鋼琴演奏家李雲迪、郎朗、多位大陸奧運獎牌得主及知名演員,均已透過計劃搖身變成香港人,但以計劃推出一周年,合共二百三十八人透過成就或綜合計分制獲分配簽證名額,距入境處原定一年吸納一千名優才的目標,尚有一大段距離。香港最近擬修改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申請標準,正研究是否需要調降門檻,吸引更多專才到港。能否如願,仍須各方努力,不妨留意觀察。


_:$ _(c) _(^) _(b)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