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也可2008-12-20 21:56:50

不少人忠告:“轻易不要上餐馆”。他们说,不是因为金融海啸,钱包缩水,而是餐馆里的猫腻太多。此话该作何解呢?

最近,我家附近那家超市易主了,新老板还是华人,易主、易名、重新装修后开张,依循惯例,所有售品打九折。按照广告的指引,前去享受优惠的宾客,挤满了超市。停车场上的车位,一位难求。盛况与前一位老板刚上位时不分伯仲,而与前一任老板后期的‘门前冷落车马稀’,形成鲜明对照。新老板会不会重蹈前任覆辙呢?我为他捏了一把汗。

‘你方唱罢我登场’,已成多伦多密集的华人餐馆、超市的一大景观。它们以价格低廉,闻名于各族裔间。但价廉,却并非都物美。那些物不美店,优惠期过去后,人潮就渐渐消退,乃至于顾客少到令商家不得不关门大吉。

超市的客源,主要是两个:华人散客和华人餐馆,而前者同时又是后者的主要食客。尽管‘一分钱一分货’的哲理,早就植根于华人的头脑,但追求价廉物美,在实践上却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成为华人的(私人掏钱)消费文化。这一古老文化飘洋过海,也在异国他乡的多伦多落地生根,且发扬光大,促使面向华人的商家,将低价销售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当价廉到侵蚀成本时,物美的维持就渐渐演变为一个个谎言。

餐馆为食客提供的‘物美’,本应是优质味美的食品。但在低价竞争压力下,所进原材料以次充优、以劣充好,已不是秘密。优质原材料虽不保,但也难不倒我聪明的华人同胞,借助味精等等调料,照样做出美味的食品来。据说垃圾食品一类,大致就是这样炼成的。

供应原材料的超市,在低价竞争的压力下,也走上了以次充忧、以劣充好之路:从批发商那里以超低价趸进即将过期的东西,或去掉惨不忍睹的表皮,再卖给愿者上钩的顾客;甚至还有用新标签遮盖旧标签,修改保质期,以蒙过那些既要少出钱、又要买得放心的顾客…….

看来,餐馆里及超市里的猫腻的确太多。但从‘追求低价的消费者——餐馆——超市——消费者’,和‘追求低价的消费者——超市——消费者’的“食物链”上,我仿佛看到了更多东西,也想起了‘劣币驱逐良币’之说。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轻易不要上餐馆
•  从孟津到都江堰
•  乡音、乡情、乡恋
•  拈花惹草
•  枫叶国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