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间桧木屋2020-12-23 02:07:21

有几个北京的朋友。

说起北京,那是绝对地维护。“咱北京......”"我告儿你......“,特别要加重儿化音。

我是5,6岁进的京。

老爸在京工作。跟老妈分居13年。在姥爷去世以后,老妈再次提出申请才得以批准。

刚进京的时候,一口地道的中原官话--河南方言。去食堂打饭也只说”馍“而说不惯”馒头“。好在老爸所在单位是个集全国江河湖海各地精英的地方,大家也只是觉得这个小丫头可爱,并没有人取笑(也许自己愚钝没察觉,呵呵)。

我爱北京,喜欢北京的大气,直率。但是对北京并没有太多的私欲。像朋友们的那种”外地人“如何如何的想法,从未有过。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北京人都是”外地人“。只不过来的或早或晚而已。

我希望有一天取消户口,谁爱在哪里呆都随便。就像现在的日本一样。不是户口锁着人,而是人拿着户口自由居住。行政状态好的地方,自然就有人愿意定居。

政治这玩意儿是专业,尤其是今年跟万花筒似的纷繁变化,告诉咱这类人,只有在界外任人宰割的份儿。

扯远了,还是回到北京。

我家在离天安门城楼子正西车程20来分钟的地方。30多年前还觉得自己家接近郊区,这会儿已经是市中心之中心了。为啥呢,因为小学2年级的时候学校还组织在附近拾过麦穗。除四害的时候,还专门跑到粪坑附近找过苍蝇。现在那一片都变成了冷冷的建筑群。

糊里糊涂上完小学,进入中学。

放学的时候,经常会有成群的男生打群架。都是附近几个部队大院的子弟,谁也不服谁,一言不合就能召集几十甚至上百的人。我就亲眼见过把板砖往自己脑袋上生拍的主。姜文出道的叫个啥灿烂的电影,就是这帮人的写照。这帮人都不是北京人,他们却有着比北京人更强大的优越感。我们那个年纪一共14个班,部队大院子弟都是一色的绿色,地方单位的都是深蓝色。跟现在的校服也差不多,只不过都是国家掏腰包。穿绿色看不上穿蓝色的,是肯定的。

我和我的圈子,都是只会说标准普通话。民俗民风最淡的一个圈子。父辈们不知道是因为政治的考量不得不如此,还是只顾工作完全不懂。比如食堂做什么就吃什么,都是大众餐。在北京几十年喝不了豆汁儿,吃不惯炒肝,只是因为食堂没做过。

二十多岁离开北京。我记忆中的北京,春天会刮带着小沙子的大风,自行车都蹬不动。但是绝对没有沙漠那种风沙和雾霾。夏天的早晚是凉快的,中午会热一会儿,雷阵雨也是任性的,说来就来,但十来分钟就放晴了。秋天最美,白云蓝天,秋高气爽。冬天的积雪也经常会有一尺厚。

北京有颐和园,北海,景山,有西山的碧云寺,潭柘寺,还有白云观,雍和宫。

偶尔跟大院的班车到颐和园,那时好像只几毛钱的门票,或者是早上不要票。昆明湖在晨曦中泛着银光,空气中有淡淡的莲花的甜香,那一刻永远停在了记忆中。此生恐怕是再也享受不到了。

北京是故乡。

记忆中的北京是温暖的,明亮而清澈的。

现在的北京,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裹在了水泥中,离开土地太远太远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飯盛男2020-12-24 01:33:45
印象中北京男的説話含糊不清(那個児字音)、北京女的倒是豪爽、像現在冬天、揮揮裂着口子的手:請你喫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