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改革2016-09-22 12:13:11

                                 先进历法框架的量尺化——自然世界历

       历法来自天文。日月地之间的运行周期是历法的基本依据。历法是为了计数日子。所以一个昼夜形成的太阳日是时间的一个基本单位。虽然一个太阳日严格说并不是等长的,但要想测定每天的真正长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只好用平均太阳日的概念做“日”的单位。

         时间段的长短,就以它包含的太阳日数来度量。但是,天文运行的周期时间段却很难是太阳日的整数倍。因此,在历法中都是取其近似值。更多时候,取其近似整数值,并给予名称。

        现在世界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是格里历,或称公历。我国俗称阳历。其实阳历是它的属性,不是名称。

        公历的年有平年和闰年两种,分别是365日和366日。这是回归年365.2422日的整数化日,已是小整数,一个是大整数。所以平年和闰年都不能做日的上层时间单位。所以平年和日不能构成一个量时间的量尺。闰年和日也不能构成一把两时间的量尺。

        用平年的日数365来分段,如果分12段,分不出相等的整数段,只能分成不相等的30日和31日两种段。这就是常见的“月”。因为月不等,所以也不能与日搭配构成时间量尺。

       为了与日构成时间量尺,西方有天文历法学家想出了办法。他们把365日减去一日。剩下年的主要部分364日。再把364日分成四等段,每段91日,称历季。这样,每段就可以分成13个7日段。于是364日就成为一个时间量尺了。它的单位系统是364日、91日、7日。或者说:年、季、星期。年的主要部分剩下的那一日作为月外日,称为“空日”,放在年末。闰日也称“空日”放在第二季末。每个历季分三个月,第1月31天,第2、3月各30天。这就是有名的世界历方案。这个历法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差一点被当时的国际联盟通过,成为世界新历法。只是由于第二此世界大战爆发,才被停止了。

         当时国际联盟提出征求各国意见的第二方案是13月历方案。它也是取364日为年的主要部分。分为13个28天的月,每月有4个七日星期。年剩余的一日为“ 空日”,闰日也为“空日”。都放年末。这个方案也把历法框架做成时间量尺了。它的单位系统是364日的年、28日的月、7日的星期。

         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是,都取年的主要部分364日。最小时间段为七日星期。中间时间段不同。一个为91天的历季,另一个为28天的月。

        从这两个方案看出,要想把历法时间量尺化,必须从365日年取主要部分。这个主要部分能分整数因子,整数因子还能再分整数因子。

        那么,能够再想出一个整数作365日的主要部分吗?

        我尝试取360日做年的主要部分。即365日减去5日,等于360日。360有很好的数学性质:

                 360=2*2*2*3*3*5=2*180=4*90=12*30=12*3*10=12*6*5

所以,360年=2*180半年=4*历季=12*历月=12*3*历旬=12*6*5历周。 这样就得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历法量尺。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层次。一般容易接受的层次为:年、月、5日周;如果需要,可以添加:季和旬。月外日当前根据远日点位置,应放在6月后的年中。这就是笔者的自然世界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