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个体人生之写实经历,无不再现地反映着当年国家社会真实历史的缩影。
其实,如果你心态客观中立、且有兴趣、也有心的话,你会突然发现到,毛泽东很多哲理逻辑性的话,是绝对会有助于你自己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谋生理念的。毛泽东曾告诉我们:“情况总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这不正是与时俱进的哲理逻辑吗?
上回说到了,1977年的全国首次高考中,自己就这么首战失利了。尽管仍听从家人的话,为了能与时俱进地再次试图通过尝试明年的高考,来期待能否赢得改善自己命运的机会,改善自己这一辈子不再靠干体力活来谋生的环境(这,其实,就是我父母一直期盼和鼓励我考学之所在),在林场里,我仍抽空重新自习些上回高考所用的复习资料。甚至,也不怕人家笑话,还偶尔还会发声地朗读着英语。然而。人,毕竟一旦远离了学习气氛浓厚压力逼人的母校补习班环境之后,再加上每天早出晚归地上山爬岭之劳作,而倍感精疲力竭。故,原本仍紧绷着的自觉性,难免也就渐近松懈了下来,而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似的……自己都觉得滑稽。
刚结速了高考之后那段时间里,思想上正处于彷徨、徘徊、气馁之际,忽然有一天,收到了场部转来的一纸调令。说是,林业局直属的海南林业机械厂,又下来了一批招工返城就业的指标中,有了招聘我去当汽车修理学徒工的名额。我特高兴,总算轮到了我。
我第二天,赶紧收拾行李,跟作业区领导到个别。便搭上了辆上山来拖拉木材的解放牌顺风车,下山回家去了。从此永远告别了知青扎根山区的生活,回到了城里工作。印象中,那大概是1977年底或78年初的时候。
总算回到了自己曾经生活和长大的“大城市”里工作。从此,将每天都能下班后回到有着父母亲的家中生活,这本来就是件非常合乎幸福逻辑的事情。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再次突然不期而到,令父母都有点意想不到。自然地,也都惊喜不已。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我回到城里工作,也就更便于听他们的话,而最大收效化地利用学校补习条件,更为充分备考那仍约有半年就要来临的1978年的高考了……
然而,终于离开艰苦的山区而调回城后的我,倒莫名其妙地突然感觉事情的性质,似乎变得非同寻常起来。因为,确实返城工作机会来之不易。
因此,在家里稍事歇息偷个懒地呆上几天日子里,我脑子里突然萌发了,不想再参加那新一年里即将来临的高考了。反正,我人都已经调回到城里工作了,不再会回到那曾经上山下乡了将近四年的山区林场工作了。何必还重复上次那类到头来又难免前功尽弃、或瞎折腾却毫无把握的追梦高考呢……这就变成了典型类:安逸舒适消磨追求,穷则思变反励斗志。
因此,我便在到新单位报到之前,将此念头告诉了父母。并称,自己年龄也大了,根本不再是那些应届毕业生、或比我晚几年毕业的那些考生们的对手了,云云。免得他们到时老是天天来敦促我复习这、备考那的,瞎操心。烦死人了……
然而,当父母知道我,又来临战之前打退堂鼓的消极念头后,还是立即不干了。尤其是我父亲,除了重复强调上次高考前之道理和根据之外,还另外补充如下“利好”道:1)1978年的高考招生名额,还较大幅度增加了多少多少(具体数字忘了)。招生的大专院校也增多了多少多少。2)而同龄人中,比我强者,已经自去年高考之后:要么,成功考取,而走人了;要么,大多因失败而气馁放弃了。而后者的放弃,也肯定会变相地吓退一些原本未报名77年高考而一直在犹豫观望的人...... 而这一点,他倒是说对了。因为,我林场里那些曾在去年高考中失败了知青们,就明确表明:仅此一回,不再重来。3)更何况,1978年的第二次高考形式,在总结了77年高考的利弊之后,还相应有所改进了:对于高考外语的考生,一律无需再考任何数理化、也不计分。只计外语分数。这就意味着,我根本无需再考虑数理化之复习备考。4)最关键的是:基于这一切“利好”的同时,对于一个已经有过第一次高考经验后的我而言,则更是利多弊少....... 等等。最后,便近乎勒令式对我道:年龄怕什么呀?考到三十岁都不怕......上次确实太匆忙了点。且那时,你还远在林场,不方便复习....... 还临考前才匆匆赶回来草草复习了那么几周...... 而这一次,只要你能安下心来,像妹妹那样,再更认真复习一番,肯定不怕...... 你就尽你最大的努力吧……考!
当然,我爸爸也没忘了跟我提到,那唯一挨着点“利空”的信息。即,刚过去的上一年高考时,鉴于整个备考时间太短暂仓促而官方允许考生带着书本进考场察阅的做法,在第二次高考时,取消了。其实,这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难度。因为,凡是经历过第一次高考的人,都体会得到:整个考试的两个多小时内,争分夺秒都觉得不够用。谁还有富裕的时间去翻查资料呀。考场内的实战策略就是:一旦过目了题,懂就懂。不懂,就赶紧略过,转下一题。哪能还恋战太久,而耽误了后面更多可能懂答、且须尽快完成的答题呢……
我父母呢,也许就觉得:我妹妹都高考成功,走人了。自然,也就更把希望寄托于对我之“望子成龙”的身上吧……儿子嘛,总是父母厚望所托。总而言之,我还是真被他们说服了。可见,父母的意志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多么关键。若他们过于滥用“民主自由”地纵容我的任性随意,也许我真的就放弃了。这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使得事情发生了质的变化的具体表现。而且,他们多次不厌其烦劝说、鼓励、鞭策,其效果,也肯定在起着量变引起质变的转换效应。有时,人与人的人生效果之所以不一样,也许就在某个瞬间关乎个人命运之抉择上,选择了不同的路线所致……
当时我才二十出头,我可不想每年没完没了地重复备考下去,而导致“审美疲劳”之感。这就如同孙子兵法所言:“故兵贵胜,不贵久。久则鈍兵挫锐,攻城则力屈”。故,我决定,再忍苦一年,最后冲刺一番。毕其功于一役,以免今后会后悔。
心里定夺之后,过两天,我便骑着自行车到了新单位里报道上班了。到了那儿后,我偶然发现,出来接待并准备安排我具体岗位的厂领导,原来就曾经是自己林场里的某位副场长,不知何时早已调来了这林业机械厂当了副厂长。他比较了解我,也惯例性地顺便问我有什么想法。我便小心翼翼地和盘托出了我当时心中还在打算报名当年高考以及拟备考的想法。结果,还居然得到他愿当回事地愿意配合我的想法。让我当天先回家。隔天之后再回到厂里,正式听候安排上班。
两天之后,我再回到厂里,正式上班了。他就告诉我:反正,目前的车间里,一时尚未到非常急用人手的时候。那么,为了配合我便于高考的想法,权且先类似当年那种“以工代干”(即,类似原编制里非属行政级别,却以工人身份干些行政性质的工作)的形式,安排我到政工股里帮帮忙。那边正缺个帮手。而我也正好曾在林场作业区里管过些宣传墙报之类的事情。半年之后,我必须转到车间去干车修学徒工......
太好了。啥都别再废话。唯有感谢,唯有执着。
然而,才刚到新单位,上班还没两天呢,就发生了个小插曲:那天上午,突然有人跑到政工股里通知我,得赶紧到当地某个骑自行车都得起码二十分钟的邮局去接个长途电话。据说是,我原单位的山区林场里,谁谁谁专门给我打来的电话。也不知道发生了啥事...... 那么加急性质地特地给我挂来长途电话。因为,那个时候的通讯条件十分落后,打个长途电话,都得往邮局去当面付费押金之后,方可通过邮局拨号挂过去......若非太急的话,通常都拍个电报即可。在匆匆赶去的一路上,我心里七上八下地琢磨着:别不是又把我给调回到山区去吧……
到了邮局后,赶紧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到了电话单间里,立即拿起了电话就倾听。原来,是原林场政工股的童股长,紧急给我“道喜”来了。说是,我不久前在林场参加了当地考场的高考之后,现在有消息了:我被当时的海南少数民族自治州通什市的某间中专师范学校招生办选中、招进了该校的英语系。让我赶紧到该校报到,上课去呢……而且呢,我当时无论去或非,都必须电话中有个定夺。这正是对方急挂长途电话的根本目的所在。
这下可把我给懵圈了……到底怎回事呀……不是说,整个高考招生工作早就已经结速了吗……大学不也早就开学了嘛……更何况我从未报考过中专,也更不可能会往那个听着就类似山区性质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报考过......
结果,童股长告诉我,原来是这么回事:自从我77年的高考总分未能入围全国统考分数线后,那么,我这类高考总分比较接近高考入围线的考生的高考档案,便被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给调了过去。并从中筛选出了他们当地中专学校所急待招生的生源。这不,我便十分幸运地成了“宠儿”。由此可以逻辑性地这么判断:我当时的英语单科高考成绩,应该不会太差。否则,他们不会调取了我的高考档案。
然而,问题是,摆在我面前的主要矛盾在于:1)我刚刚才已经成功地摆脱了那艰苦的山区林场,而回到“大城市”里工作。还值得再回到那小地方的城镇里就学、接着毕业后就极可能就留在那儿而不可能再被分配回到我家所在地“大城市”吗?2)根据当时高考的政策,我一旦接受而前往报到了,就意味着,起码未来两年之内我将不得因之后悔而退学,从而失去重新再次报名全国高考的资格、也就不再有报考“过海”本科求学的可能。而这里所谓“过海”者,指的是:当年海南考生中,普遍追求能考出海南岛,跨过琼州海峡到大陆去上大学的海南方言通俗说法。意即,类似非“过海”的大学,都不算什么“本事”似的......
而且,若今年放弃高考,则再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的变迁,也许到时欲再折腾的斗志,都会被消磨殆尽了……因此,既然现在,我人已经回到了“大城市”—— 海口市,我还是干脆选择顺着当时已上了的轨道不变。再另行好好地博一次高考算了。一时也无法回家跟父母商量,就这么临时电话中定夺了。
然,事后下班回家跟父母汇报后,他们倒也一致赞同我当时的决定。也许,这么一来,便可客观上更坚定我破釜沉舟的意志吧……这回,我可真正已面临着:孤注一掷,不进则退的态势了。
从此,我便不再犹豫、不再动摇高考的信念。全力以赴,更为刻苦自律地充分利用所有业余时间,难免再次时不时苦苦熬夜、分秒必争备考。尤其针对性强化一番上次自认为失败之弱项……直至高考那天...... 不表。
顺便,还想交待一下的是:当时,我们整个工厂里正式报名高考的人,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名叫沈泽宪的同事。他比我约大两三岁呢。当年全厂也就唯独我们俩登记报名了参加1978年的全国高考。
而他呢,非但也曾上山下乡,且后来还曾当过兵。他退伍之后,便在我之前,被分配到我们厂的汽车修理车间工作。也是汽修工。已经好一段时间了。他也曾经历过刚刚过去了的1977年高考之失败。由于我刚来到这个厂子里,又在行政部门上班。而他呢,却每天都穿着一身油渍渍工作服,在办公大楼后面的车间里上班,很少出来。故,一时半会儿,大家还未曾有过打照面的机会,也就未曾相识。故,我们的相识,却是后来偶然在同一母校中学的高考补习班里上课之时。交流后才知道,原来我俩还属来自同一工作单位的同事。还出自同一母校,而他无非比我早两,三届。更逗的是,我们学生年代那会儿,还曾经在同一个区党委机关大院里生活过。每提到当年大院内不少的发小朋友,大家都互相认识。客观地说,他是我们文科补习班中,综合成绩最强者。尤其是他的文笔才华能力,都令我由衷佩服。从他身上,看不出十年文革何曾影响他的学习。可见,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否、真才实学与否,未必来自外因。而关键因素还取决于内因之个人求学态度如何。而他,平时还颇乐观和自信,都特别感染着我,也十分值得我学习。我们之间也时不时相互鞭策、鼓励着......
光阴荏苒,时过如川。半年的功夫一晃就过去了。1978年全国高考的日子也来临了。那正是海洋性气候地带夏日炎炎的季节。几轮考场出来后,整体感觉虽算不上好,却也不至于太失望。倒是原本唯独自我感觉还算良好的主打英语,考完之后,却始终高兴不起来。为何呢?因为,这次的试题难度,似乎明显提高得太多。自己解答时,常常似懂非懂而特耗时。以至于到后来所剩时间已不多而有点赶。随之答题匆忙、无暇再欲重新审核校对......总之,过都过去了。也只能听天由命了。但愿总分能过得去入了围就成。家里人,也都这么宽慰着忐忑不安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