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steng2020-12-26 12:55:25

美诗美文的世界2020-12-26

1953年国庆前夕,身在福建省永定县牛牯扑村的普通农民陈添裕接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专电邀请,邀请内容概括下来就是7个字:

请你来北京观礼。

邀请人是毛泽东。

这件事,在牛牯扑、甚至在永定县,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个种地的农民,为何能受到主席的亲自邀请?

要知道,自建国以来,能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国庆阅兵的各界人士并不多,这是属于最高荣誉之一。要邀请哪些人观礼,都是先由相关部门拟定出名单,然后交给国庆阅兵筹备会。经过他们再三讨论,认为各方面都很合适,才能获批拿到邀请函。

一般来说,能受邀的嘉宾分为几类: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及先进人物、战斗英雄、知名海外爱国侨胞、级别较高的外国来宾等。对于这些事,毛泽东通常是不过问的。毕竟这是工作,不能徇私。

但也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人物,确实是毛主席亲自请的。

比如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宋

庆龄女士,就是1949年他和周恩来一起写信,并让邓颖超亲自去上海请到北京来参加开国大典仪式的。

再比如著名爱国人士周震鳞,他是最早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人士,又是毛泽东恩师徐特立的老师,对新中国的成立劳苦功高。1951年国庆前夕,毛泽东也亲自邀请他观礼。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完全能理解陈添裕的这份邀请函,是多么有份量了。那么他到底是什么人呢?为什么接到毛泽东的邀请后,他并没有前去呢?本期笔者就带大家了解毛泽东在闽西的一段死里逃生的经历,以及他和陈添裕的一段往事。

1929年6月份,对36岁的毛泽东来说,是人生的一段低谷。这个月红四军“七大”在福建龙岩召开,在会上他提出了很多很有想法的主张,可惜这些主张并没有被同志们接受,他也无法再继续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

这件事,对毛泽东来说是不小的打击。无奈之下,他只能暂时离开红四军,到上杭蛟洋来指导闽西当地农民的土地革命工作。仅花了一个多月,毛泽东就成功地在闽西召开了中共闽西一大,让当地的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

低谷时,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不忘初心。那时候很多同志都以为,毛泽东会选择去苏联留学一段时间,但他没有这么做。在闽西苦苦坚守的他,虽然也有迷茫,但却始终放不下心里的那团“星星之火”。

但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纵你有千般豪情,它也可能在关键时候给你浇上一盆冷水。闽西一大召开后,毛泽东病倒了。他得的是疟疾,民间把这种病叫打摆子,如果是在现在这种病真的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这是会要命的病。

闽西当地特委的领导们一商量,决定让毛泽东到安全的地方好好休养一段时间。为了他的安全,组织上还专门派了粟裕带一个红军连当他的护卫。那时候的粟裕还不是“战神”,他只是红四军的一个小干部,是三连的连长。也正是因为这次警卫工作,毛泽东后来才会对粟裕颇为倚重。

有了警卫,但休养的地方却成了难题。大伙儿思来想去,找到了一个好去处:永定金丰大山天子岽牛牯扑村。

之所以选择这里,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里环境较好,对需要静养的毛泽东来说很合适;另一方面,这里山多树多,方便隐蔽。

也正是在这里,陈添裕第一次见到了化名为“杨子任”的毛泽东。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安全,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份。那时候陈添裕还是个20出头的年轻小伙子,他是当地的一名普通赤卫队员。组织上看他忠厚老实,又对当地地形十分了解,就让毛泽东住在他家里。对于这位比自己年长十几岁的大哥,陈添裕完全不了解,但他明白组织上能派一个连保护的,这一定是个重要人物。

那时陈添裕家住的是祖上留下来的两层土楼,他腾出了前间给毛泽东居住。耿直的陈添裕,每天把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鸡蛋都拿出来,给虚弱的“杨先生”当营养品。

在陈添裕家住了大概4天的样子,毛泽东得到消息称敌人最近在四周活动频繁。陈添裕于是建议把“杨先生”转移到离家里约5公里的天子崠山里,那里属于深山,敌人一时半会儿发现不了。就这样,毛泽东又转到了天子崠的青山下。

但又有一个难题难住了大伙儿,山里没有房子,怎么住人?这时候,陈添裕说了句:“那还不简单!我们自己搭竹寮呗!”山里人总有山里人的办法。三下两除二的功夫,陈添裕就带着村民们搭起了竹寮。

这是一间货真价实竹房子,从墙面到房梁、甚至连屋顶都是竹子做的。而床和食具,也都是山里人用的竹制成品。毛泽东平时需要阅读各种书籍,还一直有写东西的习惯,陈添裕于是又给他现打了一张办公桌。

等大伙儿把毛泽东接到住竹屋前时,他高兴极了,他随手找了一块一尺多的杉木板,在上面写了4个大字:

饶丰书房

这是毛泽东近几个月来,难得的开怀时刻。不只是因为这里环境清雅,更重要的是他在陈添裕等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初心。他明白了,这段时间带病的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这些善良的农民过上好日子吗?这些农民个个一贫如洗,但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总能用最大的热情面对逆境。一下子,他似乎全想通了。

所以,从住进竹寮开始,毛泽东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经常通宵达旦地看书。就这样,毛泽东在饶丰书房住了整整28天。这28天里,陈添裕天天从5公里外的家里,带“营养品”给毛泽东,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他村民们,也都尽力掩护着这位杨先生。

直到9月份,敌人终究还是发现了毛泽东的行踪。9月17日,伪团总胡道南、林蔚民等人当时一共带来了大埔县保安团的600多人,他们兵分两路,朝深山里挺进。

当时粟裕全连共100人左右,还有一部分在山外活动,所以真正能对抗这600多人的,其实就50人左右。好在,还有村里赤卫队的一群同志们。他们很熟悉山里的地形,带着粟裕等人边走边往山里撤。但由于敌人数量太多,眼看赤卫队的同志们也顶不住了,大家在危急时刻只能选择把毛泽东送到10华里外的雨顶坪村,在那里会有更多的赤卫队同志来接应他。

10华里的路程,又全是山路,陈添裕和另一名赤卫队队员,只能架着虚弱的毛泽东一路奔波。眼看敌人越追越紧,毛泽东又硬是走不动了,陈添裕便提出:“杨先生,我背你走”。

毛泽东自然不愿意,危急时刻他更希望大家先走,所以连连摇头。这下可急坏了陈添裕,他直跺脚:“哎呀,敌人离这里不远,你就不要客气了!”

说完这话,还没等毛泽东反应过来,陈添裕就背上了他往前跑。为了更快到达目的地,陈添裕带着毛泽东走了小路。

去过闽西山区的朋友们可能就会清楚,那里的深山里是个什么样的地形。就算是现在去参观“饶丰书房”旧址,很多游客仍然需要坐当地的一种人力竹架子,否则很难爬上去。但在当时还没有修路的情况下,陈添裕却背着身材魁梧的毛泽东,整整在树林中跑了10华里地。

在这10华里的路途上,有两个细节,是令人动容的:

第一个细节:陈添裕没跑多久鞋子就掉了。当时是阴雨天气,陈添裕的脚就泡在山上的黄泥水里,荆棘全扎在他脚上,等到达雨顶坪村时,他的脚鲜血直流,可是一路上他却丝毫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其实是很多医生都理解不了的。他们只能认为,脚被扎麻木了后,就真的能让人忘记了痛。

第二个细节:其实跑到一半时,毛泽东就觉得已经相对安全了,希望陈添裕能把他放下来。但陈添裕顾不上回答他的话,硬是停都没停,直到冲进雨顶坪村。这期间毛泽东和他说过什么,他几乎全都没听到。

就这样,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陈添裕一路狂奔。等到了雨顶坪村,陈添裕一下子昏倒在地。前一刻还能背着人在山路上飞奔,后一刻就倒在了地上。这很像现在跑马拉松的选手,全程都在靠意志力坚持,到达终点后身体的本能才出现。

现代很多年轻人不清楚,为何在抗战时期会有送情报的战士,在情报送达时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原因就是他们在路上就已经超越了生命的极限。意志这种东西,或许真的不能用常理来判断。

雨顶坪村的同志们把陈添裕扶进屋里,抬起他的脚一看,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找来缝衣服的大头针,把那一根根刺都拔了出来。站在一旁的毛泽东也震惊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多亏了陈添裕同志啊。

次日,永定县的武装人员来到了雨顶坪村,要接他去安全的地方。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天,毛泽东心里十分不舍,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临行前,毛泽东做了一件让大伙儿都没想到的事:

他找同志们借来一只笔,一张白纸,写下了一张3块钱的欠条。

那时陈添裕还站不起来,毛泽东亲手把这张欠条交给他,并嘱咐他:“革命胜利后一定要来找我!”

3块钱是什么概念呢?笔者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清楚了。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时,部队里师长的工资是5块钱,连长的工资是3块钱,这还是9年后的工资标准。所以对那时候的闽西深山里的农民来说,3块钱显然是个不小的金额。

这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打欠条。第二次是在6年后,当时红军主力长征到达了陕甘宁边区,寒冬季节战士们温饱都成问题,于是毛泽东找到了红15军团首长徐海东,写下了一张2500块钱的欠条。

借革命战友2500块打欠钱是正常的,那给陈添裕打这3块钱欠钱又是何意呢?一方面,这是作为这段时间吃、住的费用;另一方面,毛泽东是希望这个欠条能成为一个凭证。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朝一日,待一切尘埃落定,陈添裕能拿着这个欠条来找自己,自己好报答这份恩情。

到那时他们能坐在一起好好地聊一聊,到那时他再告诉这个小兄弟自己到底是谁。他相信,会有那么一天……

陈添裕拿着“杨先生”的这张3块钱欠条,目送着他离去。此后的二十多年,陈添裕都没有再见过“杨先生”。他也并不清楚,自己当初那次义举,对风雨飘摇中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颇有意思的是,就在毛泽东死里逃生几个月后,外界还一直都以为他已经在这次敌人的围剿中丧生。共产国际甚至在《国际新闻通讯》上,发了一篇这样的讣告:

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

为什么会发这样一则讣告,很大原因就是大家都不敢相信毛泽东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存活下来。所以以讹传讹,一直传到苏联去了。敌人600人,我军警卫兵只有几十人,就算加上没什么武装的赤卫队,也不足百人。毛泽东那时候还是生病状态,要不是闽西有许多像陈添裕这样的仁义之士,谁能相信他能活下来?

几个月后,12月28日,毛泽东参加了在上杭县召开的第9次代表大会,也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再见到毛泽东,同志们都发现他虽然清瘦了,但却更加坚定了。很多人并不知道过去几个月里,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的想法终于被认可,他也重新担任了红四军前委书记。

2000多年前,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经此一难,毛泽东开始在革命道路上无往不前。

而他的小兄弟陈添裕,则继续在牛牯扑村里生活。和从前一样,赤卫队有任务时,他就积极参加;没有任务时,他就在山里开荒种茶叶、种地。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村里没有报纸之类的信息来源,他也不知道“杨先生”后来怎么样了。而那张3块钱的欠条,也早就不知遗落到哪里去了。毕竟当初冒险救毛泽东,他就没图过什么报答!

建国后,陈添裕才知道自己救的人是毛主席。心里无比欣喜地他,并没有声张这件事,毕竟已经过去了20多年。毛主席是干大事的人,陈添裕觉得他肯定把这件事忘记了,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进京找对方。

直到这次国庆前夕,收到主席的专电邀请,陈添裕才知道这些年他一直记得这件事。他很想去北京,一直在农村生活的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天安门什么样子,只是听人说广场很大,很气派。

但此时他的爱人马上就要生孩子了,40多岁老来得子,他真的走不开。这可怎么办才好?

想来想去,陈添裕想到了一个两全之策,让堂弟陈奎裕代替自己去看一看。在他看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方面,这样做不至于驳了主席的邀请。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牛牯扑村的村代表。陈奎裕也是当初保护毛泽东的众多村民中的一员,谁代表不都一样嘛!

另一方面,他不直接拒绝也确实是有小小的“私心”的。他想让堂弟去见见毛主席,看一看天安门,到时候回来给大伙儿都讲一讲,毕竟村里还没人去过北京,没人看过阅兵呢。

于是几天后,堂弟陈奎裕就出现在了观礼台上。毛泽东一见到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不是背过我的陈添裕,你是看茶桶的。

这话把陈奎裕吓得不敢说话了。他原以为自己替哥哥前来,只是站在观礼台的人群里看一眼,而且又事隔24年了,主席肯定是发现不了他是“冒名顶替”的,没想到却一眼就被认出来了。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主席还记得当年他在村里是负责看茶桶的,这可如何是好?

毛泽东之所以能确定眼前的不是救命恩人陈添裕,原因是他弟弟陈奎裕个子比较小,如果当年是他背毛泽东,那毛泽东的脚都离不了地,更别说能背着他走10华里的山路了。

虽然知道这是“冒名”前来,但毛泽东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走过去紧紧地握住了陈奎裕的手,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在牛牯扑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我一直惦念着你们,没有忘记你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你们。

有恩必报一直是毛泽东的作风。不管这个恩人是谁,是什么身份,是文化名流也好,是普通农民也罢 ,他从来不会区别对待。对于帮过他的恩师王季范、李漱清等人,毛泽东是拿出自己的稿费出来,报答他们的恩情。

而提起牛牯扑村,他的感激之情并不只是对陈添裕一个人,而是对所有的村民。事实上,当年离开他们时,毛泽东就拿了一个本子,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个记了下来。在毛泽东看来,这些人救的不只是他的命,而且是他的“心”。

村民们不知道的是,那次死里逃生后,毛泽东曾写了这样一首词: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这首词时,毛泽东的职位还没有恢复,但他的精神气已经完全恢复了。“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很多人读到这首词时,都感叹于毛泽东在逆境中的乐观。却不知,当初给了他这种精神力量的,正是闽西大山里的这群村民。他们的质朴和善良,就是毛泽东心里的那道灿烂春光。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治愈了毛泽东的心伤。

如果说万不得已下让堂弟代替,也算是一种“拒绝”的话,那陈添裕就是唯一一个“拒绝”了毛泽东邀请的人。这确实是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但这却让人对他生出不少敬意来:

这第一重敬佩,是他的低调。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几乎每天都在处理各类信件,有从韶山来的亲朋好友的,也有其它省市来的老同学的。他们写信来的目的,要不就是为了让他以主席的名义来照顾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要不就是希望主席能让他们进京来看看。

据《毛泽东年谱》做的不完全统计,从建国到1953年12月,毛泽东答复的这类信件共有170多封。对此,毛泽东基本上都是拒绝的,其中包括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从小与毛泽东一起长大的表哥文运昌。

但陈添裕,包括牛牯扑当时参与保护他的这些村民们,没有一个提出这种要求。那场24年前的生死之劫,如果不是当事人毛泽东自己提及,或许不会有太多人知道。

第二重敬佩,是对陈添裕的重情重义。是去北京见主席重要,还是在家里陪伴妻子生产重要,耿直的陈添裕选择了后者。现代的年轻人,可能还不知道那时候能上一次北京,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是多么珍贵的体验。他做这样的选择,是让人没想到的。

当初陈添裕能为毛泽东豁出性命,这是出于他的善良和仁义。在他看来,就算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人,但既然组织上把人送到了我家、交到了我手上,我就有责任保护他的安全。没有那么多大道理可讲,这就是一份担当。如今放弃扬名的机会,陪着妻子,这是他作为丈夫的责任,这是他作为男人的担当。

在这个选择题上,他交上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若非重情重义之人,他不会这么选。就冲这两点,他就值得毛泽东惦记他24年。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和这些可爱的村民们。

 
XYZ945382020-12-26 16:19:05
还有赫赫有名的柳直旬烈士的妻子李淑一,毛给她写过词,想通过毛上天安门观礼,毛拒绝了。
whalx2020-12-26 18:38:55
有情有义恩怨分明是毛泽东的性格特色。
Katrina20052020-12-26 22:29:23
我大学化学老师(柳直菊)乃柳直荀的妹妹。有次大班上课,我偷偷的在讲桌下看小说《岳飞传》,被老师发现了,下课后,被叫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