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少年时读李白的诗句,心极向往之。除了憧憬那潇洒不羁的意境,对这酒之一物,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自幼家教比较严,家里根本就找不到一滴酒。妈妈倒是常给我们做米酒,不过那满满的都是慈爱,怎么也不符合我心目中那种狂放豪侠的快意。我爷爷是个例外,他当了一辈子老总,经常出门搞工程,带回来不少的不良习气。每年除夕,一大家子聚过去一起庆年,他就会叫奶奶拿出一个红红白白的瓷瓶。打开来,满室飘香,那自然就是茅台了。
不过呢,这茅台名气虽然大,我却不是很感冒,嫌它太辣了。小时候最喜欢喝的,是一种极甜的通化葡萄酒,度数不高,大人都觉得安全,过年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可以分一小杯。不过还是出过事故,有一年春节,我一个三四岁的小堂弟,不知怎么着,竟让他抢着喝了一杯,结果不多时,满脸通红,一晚上都在胡言乱语,嗨得不行,那自然是喝高了。
真正开始喝酒是在高中毕业的那一年暑假,当时高考结束了,通知书也来了,离上学还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记得每天就是呼朋引伴,啸傲江湖。就在我一个同学家里,第一次喝到了啤酒。第一次喝的感觉不算太好,味道怪怪的,和以前喝过的所有饮品都不太一样。当然,到别人家做客要讲礼貌,自然不好意思说不好喝,咕咚咕咚灌了一大碗。到了下午骑车去游泳的路上,发觉整个人都轻快了许多,有点感觉了。
大学是个大染缸,好的,坏的,多姿多彩的,什么都试了一试。喝酒的毛病,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学校小卖部的啤酒不限量,几毛钱一大瓶。一到周末,和几个朋友凑钱整一箱,再到集市上去搞一大盆螺蛳,放几滴香油,先养上一晚清清泥。等第二天准备工作都做完了,把一千瓦的电热丝点上,丢一把花椒在滚油里爆香了,辣椒粉,五香粉下足,然后将螺蛳下锅,再加点酒炒一炒,不多时,哥几个就开始大快朵颐。这时节,划拳的,喝酒的,吹牛的,唱歌的,那个畅快,真是神仙来了也不换。
工作了以后,喝酒的场合就更多了。不过,多是场面应酬,一点都不舒心。而且,喝的多是白酒,也不是我的最爱。当年我最能喝的时候,是一次当地政府请客,晚上三个小时,我一个人喝了两斤半,喝吐了桌上一半的人,把那一帮老油条都给喝服了,只说平工是个酒仙。
当然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喝醉酒的时候也多了去了。我记得有一年单位聚餐,当时正是我最失意的一段时间,也不吃菜,来一杯干一杯,还没到半瓶,就喝断片了。等我醒来,已经是在自己家里。听老婆说,我几个同事把我架上出租车,一路送我回家。还说我在车上诗兴大发,吟了一路,又是诗,又是词的。而我自己,则是一点点都记不得了。不过留下了一个后遗症,那就是再也不写诗作词了,那一晚,把一辈子的都唱尽了。
后来出了国,酒还是喝,但也就是到了周末,轻松下来,搞一两瓶啤酒,这二十多年,竟然一次都没醉过。家里的酒倒是不少,大多是摆设,有朋友来了才高高兴兴地拿出来。不过即使是和朋友们在一起,也只是意思一下。白酒呢,除非是碰到特别爱喝的朋友,才陪他们喝几盏。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哎,只怕要等到下一生,才会再有酩酊一醉,高歌放狂的酣畅淋漓了。而如果真的有来世,我愿做另一个世界里的太白,去体历一回斗酒诗百篇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