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吹明月2021-02-05
1961年夏季的一天,陕西省延安县碾庄乡石家畔村农民杨步浩收到了一包白砂糖和两瓶酒,送东西的人说是毛主席从北京通过省、专区(现在称市)和县里捎来的。
这时,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杨步浩睹物思人,赶紧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主席,我很想念您老人家,很想去看看您,不知您有空没有?
不久,毛主席就回信了:
我同意,你跟地方上商量一下,只要地方上同意,我没有什么意见。
一位想去看看,一位说“我同意”。
从书信看,毛主席和杨步浩,一位国家主席,一位延安农民,像朋友,又像亲戚,彼此间非常默契。
其实,毛主席和杨步浩不是亲戚,却胜似亲戚。
杨步浩看着毛主席托人捎来的礼物,百感交集:想到了自己怎样苦度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灾荒年;想到了和毛主席的交往。
1928年到1930年,陕西等西北五省持续大旱,民不聊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饿死者竟达300万至600万人。
1929年,杨步浩全家被迫离开老家横山县逃荒,最后在石家畔村落户,就在这一年,杨步浩的父亲和女儿饿死了。
穷得“死无葬身之地”的杨步浩只好向当地国民党民团团总借高利贷,以高价从地主手里买了一块墓地。
刚刚葬完亲人,债主便一日三次登门讨账,贫病交加的杨步浩强撑病体、苦苦哀求宽限还债日期,得到的却是国民党民团“狗腿子”的毒打。
1970年被调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的杨步浩,向参观者讲述这一段历史时,开篇就说“在万恶的旧社会,恶霸地主把我不当人……”。
杨步浩将国民党、地主恨入骨髓。
“共产党 ,像太阳,照到那里那里亮。”
1935年,毛主席领导的红军解放了石家畔,土改时,杨步浩分到了窑和土地。
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政权,受苦人翻了身。
杨步浩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6年加入共产党,后担任村干部。
杨步浩把毛主席视为大恩人、大救星。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边区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杨步浩起五更爬半夜辛勤耕作,努力生产多打粮,多交公粮,以实际行动支持共产党、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