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风2021-03-09 03:53:04

闫恩俊

1918年6月,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了。他们面临着选择今后生活道路的问题。

正在这时,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先生雪中送炭似的给他们来了信。杨昌济向他们发出了亲切而有力的召唤,要他们组织起来进北京,加入到留法勤工俭学的队伍中去。

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都觉得这是一条出路,便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并派蔡和森先行一步,去北京了解具体情况并联系工作。

蔡和森在北京同杨昌济商量后,又拜访了北大校长蔡元培。之后,两次写信催促毛泽东等迅速北上。蔡和森在信中转达了杨昌济的意见:“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

杨昌济先生始终不忘他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将毛泽东培养成可担当改造国家大任的“柱长天大木”!

8月15,毛泽东和罗学瓒、张昆弟、萧子升等25名准备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离开长沙,19日到达北京。

毛泽东进京后,起初住在恩师杨昌济的家中。对于毛泽东的到来,杨昌济先生极为高兴。为了让毛泽东熟悉北京的环境,杨昌济让女儿杨开慧陪着毛泽东游览了北京多处名胜。

不久,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住在了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院中。这是一处破旧的小院,8个人聚居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生活虽然很清苦,但毛泽东仍然充满了一股盎然的情趣和奋进的精神。


1920年1月毛泽东同进步团体辅社成员在北京陶然亭合影。太祖当年26岁风华正茂。

毛泽东家境贫寒,在北京难以支持自己的生活费用。他将自己的苦衷向杨昌济讲了。杨昌济将毛泽东的诸多情况告诉了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即给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写了一个条子推荐:“毛泽东君实行勤工俭学计划,想在校内做事,请安插在图书馆。”

李大钊安排毛泽东到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毛泽东借此阅读了各种新出书刊,结识了许多名流学者和有志青年,如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谭平山、张国焘等。毛泽东还积极参加了北京大学的两个学术团体——新闻学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参加新闻研究会活动,对于毛泽东以后办《湘江评论》和以新闻为武器开展革命工作是有帮助的。

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转道上海送别蔡和森、萧子升等湖南赴法青年后,回到湖南,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北京之行。

1919年9月,毛泽东发动了驱逐皖系军阀、湖南督军张敬尧的运动。为了推动驱张运动,毛泽东于12月18日率领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这是他第二次北京之行。

渐近年未,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偶感风寒,且病情越来越重。重病中的杨昌济先生,仍然不忘栽培毛泽东。1920年初,杨昌济特地致信当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的章士钊,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信中说:“吾郑重语君:毛、蔡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须先重二子。二子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1月16日,学贯中西的一代学人、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不幸病逝。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了守灵。这时,不幸的消息接踵而来。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在韶山因患伤寒病也去世了。可是毛泽东因驱张运动而无法回家奔丧,也无法同师母向振熙和杨开慧一起扶恩师灵柩南下。

毛泽东只身前往上海送别第二批赴法的湖南学生。这时,毛泽东身上已经是一文不名了。好在由于杨昌济生前的推荐,章士钊先生已经在商界募集了2万块钱,在上海如数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用此钱协助第二批湖南赴法学生,余下来的一些钱由毛泽东带在身上,供他回湖南去开展革命活动。

远游人2021-03-10 00:36:45
文章中的这张照片第一次见到。谢谢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