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于工人新村的本人, 一直不解上海“文化”界对工人新村的漠视, 言必称花园洋房, 言必称蜡地钢窗, 最不济也得说个老式石库门,不知为何似乎没人想起还有二百余万上海市民曾多年居住于“工人新村”。
花园洋房蜡地钢窗固然是好, 但居住人口毕竟很少, 石库门颇具海上色彩, 但居住条件的窘迫并没有现代人说的那么浪漫,唯一比工人新村能说得出口的大概就是“地段”可以号称“上只角”了,若是真要说居民的“档次”, 部分工人新村的住户, 远高于石库门里的小市民。
连工人新村都不在他们的眼里,还会去瞄一记棚户区吗?
说句难听话, 现在上海好些地方都假装一些“旧上海风情”的环境, 惹来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大妈们, 穿着旗袍戴着丝巾, 扭过来转过去地拍照, 好似自己已经是租界时代的名媛了,看看不免想笑, 老阿姐小阿妹, 衲屋里老底子如果真的是洋行写字间先生啥格, 倒也算了, 假设衲阿爷早年屋里是住辣兆丰路三家里拉黄包车的这块那块, 侬起啥个鸡脚劲啊!转载者
作者:孙行之
曾经轰轰烈烈、在上海持续了40年之久的工人新村建设潮,如今在记忆中已变得相当遥远,又或者说,被“海派文化”“摩登上海”的另一种叙事盖过了。管新生却执着地在新书《工人新村》里,试图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唤醒无数“工人新村孩子们”的共同回忆。在同样住过工人新村的批评家陈思和看来,管新生“写出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感情”。
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人新村,建成于1952年的曹杨一村当年迎来了1000多位劳模。这是新中国第一批住上“工房”的工人,他们的乔迁,在当时被视为“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伟大标志,被称为“1002户工程”。紧接着,曹杨新村又有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两万户”工程——政府在很短的时间里又兴建了一批工房,解决了20000多个工人家庭、共计10多万人的居住问题。此后40年里,工人新村扩展到上海各处,诸如日晖新村、控江新村、鞍山新村、江宁新村、大连新村等,建成的总计达200多个。这些房子,就是后来上海人俗称的“老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