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采菊人2021-07-17 19:43:52

成长于工人新村的本人, 一直不解上海“文化”界对工人新村的漠视, 言必称花园洋房, 言必称蜡地钢窗, 最不济也得说个老式石库门,不知为何似乎没人想起还有二百余万上海市民曾多年居住于“工人新村”。

花园洋房蜡地钢窗固然是好, 但居住人口毕竟很少, 石库门颇具海上色彩, 但居住条件的窘迫并没有现代人说的那么浪漫,唯一比工人新村能说得出口的大概就是“地段”可以号称“上只角”了,若是真要说居民的“档次”, 部分工人新村的住户, 远高于石库门里的小市民。

连工人新村都不在他们的眼里,还会去瞄一记棚户区吗?

说句难听话, 现在上海好些地方都假装一些“旧上海风情”的环境, 惹来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大妈们, 穿着旗袍戴着丝巾, 扭过来转过去地拍照, 好似自己已经是租界时代的名媛了,看看不免想笑, 老阿姐小阿妹, 衲屋里老底子如果真的是洋行写字间先生啥格, 倒也算了, 假设衲阿爷早年屋里是住辣兆丰路三家里拉黄包车的这块那块, 侬起啥个鸡脚劲啊!转载者

 

 

作者:孙行之

曾经轰轰烈烈、在上海持续了40年之久的工人新村建设潮,如今在记忆中已变得相当遥远,又或者说,被“海派文化”“摩登上海”的另一种叙事盖过了。管新生却执着地在新书《工人新村》里,试图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唤醒无数“工人新村孩子们”的共同回忆。在同样住过工人新村的批评家陈思和看来,管新生“写出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感情”。

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人新村,建成于1952年的曹杨一村当年迎来了1000多位劳模。这是新中国第一批住上“工房”的工人,他们的乔迁,在当时被视为“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伟大标志,被称为“1002户工程”。紧接着,曹杨新村又有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两万户”工程——政府在很短的时间里又兴建了一批工房,解决了20000多个工人家庭、共计10多万人的居住问题。此后40年里,工人新村扩展到上海各处,诸如日晖新村、控江新村、鞍山新村、江宁新村、大连新村等,建成的总计达200多个。这些房子,就是后来上海人俗称的“老工房”。

今日曹杨新村

今日曹杨新村
borisg2021-07-17 20:17:25
每户多大,什么样的格局?
白云蓝天2021-07-17 20:25:44
应该每户一两间房间(根据家庭规模),最早应该是公共厕所,再后来有两家合用或一家独用的厕所(用抽水马桶)与厨房。
白云蓝天2021-07-17 20:31:46
文革前以及文革中的新公房,比较大的家庭占一个单元,独用厕所与厨房,但那时没有淋浴设备,家家都用藏在床底下的大木盆。
华府采菊人2021-07-17 20:36:15
各个工人新村情况不同, 没有统一标准, 但是, 独用厨厕的极少。文革后新建的才基本是独用, 所谓“小户型”
白云蓝天2021-07-17 20:45:57
我大姐住的新公房建于文革前几年,房间16平方米,与另一对夫妻占一个单元。同层邻居一家子人较多,占整个单元,独用厕所与厨房。
borisg2021-07-17 21:38:45
以前外公外婆家里住的,现在叫汤耗子,
海云之南2021-07-17 21:43:51
早期曹阳一村的房子结构是不合理的,有点像石库门房子,后来各新村建的房子是很合理的,
白云蓝天2021-07-17 22:17:42
有客厅的应该基本都是商品房的时候了。
十具2021-07-17 22:24:14
工人新村是计划经济的病灶。如果以实际价值计入免费分房和其它隐形福利,国营企业工人的收入不成比例地高于农民,
海云之南2021-07-17 22:27:14
我家原先住的是市区石库门房子,上海人喜欢,但我家不喜欢,60年初搬到曹阳新村,独住的是2房1厅房子。
华府采菊人2021-07-17 22:31:14
曹杨“几”村, 六十年代初就有“厅”了?东庙二村市委宿舍还没有哪
华府采菊人2021-07-17 22:32:28
但上海的工人所得与他们对全国经济的付出, 还是不成比例
白云蓝天2021-07-17 22:35:05
那时的曹杨新村有客厅?这里有一篇有关当时曹杨新村的情况的文章,明显是没有客厅的。
华府采菊人2021-07-17 22:37:34
非常肯定地说, 文革前曹荻秋住东庙(后改称东安)二村时, 家里是没有厅的!!拿一个房间当厅用
海云之南2021-07-17 22:38:04
这文章主要说改造曹阳一村,后来曹阳新村房子基本上都是两房一厅的房子。
华府采菊人2021-07-17 22:38:49
好像完全不沾边吧
华府采菊人2021-07-17 22:40:41
这基本就是石库门的横断面示意图, 新式或老式石库门的标准就是有无卫生设施
十具2021-07-17 22:40:58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住房 vs 中产阶级的住房
技术员2021-07-17 22:43:04
“厅”应该是“门厅”,类似玄关。房门和厨房门交汇处。
海云之南2021-07-17 22:43:56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曹阳新村看看,最好去曹阳8村,当年江泽民住在曹阳8村。
白云蓝天2021-07-17 22:49:35
客厅、浴室应该都属于后来商品房的配套了。
白云蓝天2021-07-17 22:53:56
曹杨二村至六村建于1952年至1953年,均为二层砖混结构的建筑。建筑煤卫合用,空间较为狭小。曹杨八村於1950年代建成。
海云之南2021-07-17 23:03:19
早期在这些村子,只是建了很少房子,后来又陆续建不少房子。开始建的结构都不好,后来改进了。
白云蓝天2021-07-17 23:04:05
曹杨八村详情,也不象有客厅,曹杨九村好象是1976年建成。
白云蓝天2021-07-17 23:05:51
曹杨八村详情,这种破建筑也不象会配有客厅,曹杨九村好象是1976年建成。
海云之南2021-07-17 23:11:05
曹阳8村早期房子结构不好,后来建的是2房1厅1厨1厕2阳台,再后来把这些2房1厅房子改成了两家独立房子。
海云之南2021-07-17 23:20:16
上海建立工人新村是为了解决居住问题,到80年代初,还有上百万居民,人均住房低于2平米。
白云蓝天2021-07-17 23:23:20
不相信60年代初会建客厅,除非是为了高级干部造的房子。
华府采菊人2021-07-17 23:27:28
我刚说过, 连曹荻秋住的东安二村都没有“厅”, 复旦大学九舍一级教授家,也没有呀
十具2021-07-17 23:27:55
当时工业品的价格行政性的高,原材料,能源,技术和资本的价格行政性的低。转移给中央
华府采菊人2021-07-17 23:28:24
又在随口说
白云蓝天2021-07-17 23:31:20
是啊,建了客厅,按当时的分房标准,没有人会符合资格。如果是为高级干部所建,那就不是工人新村了。
白云蓝天2021-07-17 23:35:08
文革后期在万体馆对面建造的几幢13层“高级”公寓是否配有客厅也有疑问,当时都是有权有势有名气的才能分到这种房子。
海云之南2021-07-17 23:42:05
80年代初,芮杏文专门组织一批人调查上海居民居住情况,并写成报告。
白云蓝天2021-07-17 23:44:13
1978上海人均居住面积是4.5平方米.1980人均低于2平方米的家庭有近7万户,但其中2万多户当年分到了40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
白云蓝天2021-07-17 23:45:56
请看下面资料。
海云之南2021-07-17 23:51:44
不一样,有内部文章。
白云蓝天2021-07-18 00:01:17
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文章,最新数据,还有什么可能有内部文章被隐瞒的?
viBravo52021-07-18 00:56:35
五十六十年代上海造的工房是摹仿苏联工房,是没有厅的。可能图纸也来自苏联.
十具2021-07-18 01:25:54
石库门受到了英国维多利亚排屋建筑的影响,理念是节省空间和建材。
planet2021-07-18 01:26:49
维多利亚, 那是英国的鼎盛时期。
avalon20002021-07-18 01:39:46
有的是一边或两边有厢房的。
avalon20002021-07-18 01:46:45
我有同学是解放军后勤部的,他们76年前的造的工房也没厅
十具2021-07-18 02:06:35
19世纪英国迅速工业化,城市化,催生了联排屋这种高密度经济型建筑,也影响了上海的建筑。
chufang2021-07-18 02:11:11
文革后在衡山路修建的为落实政策的高楼也没有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