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out2021-10-06 17:53:55

身边的朋友,特别是一些“文艺片”爱好者似乎对这类影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感。

是不是对“主旋律电影”或者说政治宣传片(Propaganda)有一些误解。

政治宣传片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各种题材和类型传达其观念,而在战争时期其中最有效的“皮下注射器”莫过于战争电影。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类“红红火火”的影片,一方面像弗兰克·卡普拉制作的一系列抗战宣传片则在二战时期激励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奋勇杀敌。但另一方面,像《意志的胜利 Triumph des Willens (1935)》这样的法西斯美学作品则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铸”入到了德国士兵的性格当中。

战争的恐慌和社会的动荡,能够让惊弓之鸟一般的受众们很容易接受暗示。

但尬就尬在,如果在和平年代,这类“皮下注射器”可能会起反作用。不会有随时丧命的危险,温室里的花朵拥有足够的时间去质疑这些影片。
他们的想法是,这些影片又要灌输给我什么没用的东西?而不是这些影片提醒了我什么有用的东西?

想象力比较丰富的(读过一点书的),可能还会联想到意识形态以及一堆左右他大脑的东西。

而对于《长津湖 Battle of Chosin Reservior (2021)》这部影片?
是因为长津湖之战所以才有了《长津湖》这部大制作(弗洛伊德式的解释,原因论)。还是说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才有了《长津湖》这部影片。(阿德勒式的回答,目的论)

奇怪就奇怪在,相比于之前的政治宣传片,如何国内的宣传片越来越含糊不清了。

“这场仗不是我们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打”,回应这句话的是士兵们英勇的奉献。

因为如此,所以现在才这样。所以没有的话,我们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逻辑预测和未来?父辈的旗帜永恒地摇晃在我们心中。

“让敌人看得起那才叫本事”,回应这句话的被士兵们英勇的奉献感动的美国士兵。

不是说所有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电影吗?拍这部电影到底是为了什么,和平主义?反战?还是民族自信?

更让我震惊的还有影片所想呈现的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作为故事的点缀是完全可以,但没有必要出现前后情节近乎“断片式”的人物,尽管他们为战争已经牺牲了太多。

好不容易由中心人物构建出来的形式感,又被一系列无关紧要的角色给消极了。

形式感(sense of form)是指客观事物的外观形式引起人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外观形式包括由色、形、声等外形因素所组成的外形式和运用这些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以完美地表现内容的结构的形式。包括色彩感、形体感、节奏感和对结构等形式美的感悟。

一个单词如果拥有太多的释义,总会让人摸不清头脑;一个单词如果加了太多的修饰,反而会使其表意能力减弱。

一部好的电影,特别是一部好的“政治宣传片”更是如此。

所以,我就想看一部中国版的《1917》,有那么难吗?

viBravo52021-10-06 18:39:09
“这场仗不是我们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打”?胡话。志愿军老兵及他们后代没有人恨美国,抗日战争老兵都恨日本人
方家胡同2021-10-06 18:51:42
你的抗战老兵现在在哪里呀?似乎话里有话,何不明说呢?
jin_yin_hua2021-10-06 19:10:58
你找找有没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国参加二战的反战题材?
多哥2021-10-06 19:15:14
伐巴洛夫同志,我看你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战争不是因为谁恨谁才发生的;战争起因无外乎有俩:保家卫国以及资本利益和资源的占据。
多哥2021-10-06 19:18:13
资本利益和资源占据,作为驱动战争的因素之一、二,自古以来就是主因,而保家卫国并不等于一定要被人打进来了被迫反击,才叫保家卫国。
多哥2021-10-06 19:22:25
对此,一个普遍原则就是: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多哥2021-10-06 19:24:41
伐巴洛夫同志,看在你也是国际的老战士老革命的份上,我就对此提醒几句,呵呵。
sheandI2021-10-06 19:47:09
看过god and generals,里面把南军拍的和八路军差不多了,第一部主要讲Jackson the ston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