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2021-11-01 16:14:10

 

《苏东坡》全6集,以苏轼的人生轨迹为纵轴,以苏轼谪居黄州的这一特殊阶段为横断面,以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
 

 
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角度观照苏轼在黄州之前和黄州以后的人生沉浮背景,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苏轼生命感悟、精神嬗变。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只要你读宋词,就绕不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只要你练书法,就绕不过他的寒食帖;即使你不练书法不读宋词,怎么也得吃饭吧,那你一定知道他的东坡肉……

 

如果你爱苏东坡,一定不可错过——史上最全面、最走心的有关苏东坡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

 
 
纪录片《苏东坡》 全六集
 
 
第1集:雪泥鸿爪
主要讲述苏东坡从闻名天下的大文豪到阶下囚的人生转折。
 
苏东坡早年成名天下,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后由于党争原因,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几乎被判死刑,最终被贬黄州。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第2集:一蓑烟雨
主要讲述苏东坡在黄州苦难中的自我超越。
 
苏东坡被贬黄州,生活困苦,精神孤独。面临困境,苏东坡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从苏轼变为苏东坡。
 

 

《东坡八首》(其一)

 苏轼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

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仕途上及生活上的种种不如意,苏轼从原来名动朝野的天仙才子变成了现在躬耕东坡的乡村农夫。

 

 

 

第3集:大江东去
要讲述苏东坡完成人生蜕变,过程中所带来的文学成就。
 
苏东坡在黄州达到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创作了赤壁“一词二赋”等众多流传千古的名作。
 

 

他认为虽然宇宙是无限的,人生是有限的,但二者又是相对的、辩证的。万事万物都有生有灭,人生的意义亦可永存,问题就在于以何种态度处世。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第4集:成竹在胸
主要讲述苏东坡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上的成就。
 

 
 
 
第5集:千古遗爱
主要讲述苏东坡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和成就,以及晚年从朝中高官到一路被贬,最后在北归的途中逝世的人生阶段。
 

 
 
 
第6集:南渡北归
主要讲述苏东坡晚年生活困境重重,但他仍然平和乐观的对待生活,以超脱的胸怀对待苦难,成为后来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南渡北归:主要讲述苏东坡晚年生活困境重重,但他仍然平和乐观的对待生活,以超脱的胸怀对待苦难,成为后来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东坡八首》(其一)

 苏轼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

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仕途上及生活上的种种不如意,苏轼从原来名动朝野的天仙才子变成了现在躬耕东坡的乡村农夫。

 

 

【与苏东坡有关的20个成语】
 
 

01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02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03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

 

Image

 

04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pandali2021-11-01 19:09:45
谢谢推荐
Lacedaemon2021-11-02 02:51:57
画像上当年的苏学士,很像本朝苏步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