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武汉之后,达到了战略的终点,中日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在第一年,日军可以攻下目标城市,并且留在手中。然而日军战线拉长,兵员分散,甚占领城市之间仍存在大量的中国军队,因此武汉以后,日军能集结的兵力大幅减少,而且攻下的城旋即遭我军反扑,战争进入僵持拉锯的状态。
相对于日军疲于奔命,国民政府在重庆建立了稳固的抗战中心,传统的天府之国四川成了抗战的经济腹地。由南京、上海、武汉各地迁来的工商业在此重新开张,无意间带动四川工商业发展突飞猛进;至于许多著名的学校以及文化团体也搬到四川,使得本地的文化水平一日千里;不愿意生活在沦陷区的百姓纷纷涌进四川,虽然增加了人口的压力,也无形地扩大了消费市场的规模。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的发表,自此重庆就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陪都,于此,许多人心生发问?为何重庆能成为陪都,相对于成都以及其他城市就不行呢?
第二,重庆有长江陪衬,交通便利,据天险而守城,易防守而难攻。此外重庆作为一个炸不坏的城市,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确保了万无一失”,为何重庆炸“不坏”,你看日军5年的轰炸依旧能够屹立不倒!
第三就是四川局面不行,自辛亥革命以来,四川差不多就一直处于一个军阀混战的局面,而其中为刘湘(重庆)以及刘文辉(成都)两人势力较大,此外刘湘是是站国民政府这边,而反观刘文辉之前对蒋有过抗争,关系十分紧张。后来刘文辉与刘湘大战,刘文辉败退西康,而四川境内的成都以及其他区域,就已经被许多军阀占领了,所以如果要把成都作为陪都,势必就会加剧四川地区军阀的矛盾,而在抗日统一战线上面看来,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一致对外。
相反,刘湘驻守的重庆是非常支持抗日,还率领川军亲自出兵抗日,颇有大将风范,在整个抗日大局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个人品质值得称赞。所以在决定重庆为陪都时,刘湘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以上三点就是说明重庆是有足够的实力成为陪都,而至于成都以及其他城市为何不能成为陪都,并不是说没有实力,受到战局的影响,西安太偏僻,地处西北,土地贫瘠,洛阳虽有资源,却像武汉一样"九省通衢",但太过于耀眼,自然会成为日军眼中的“香饽饽”,届时极有可能遭到日军的大举进攻,所以“偏安一隅”成为了重要决策,也是确保了后续有作战的能力。
其实从地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南京作为第一道防线,沦陷之后,至武汉,第二道防线,最终以重庆为第三道防线的战略,确实可以在战局中以退为进,致使日军方面在补给、地势、作战等方面有所延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