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名氏
1992年1月17日,88岁的邓小平开始了“南巡”之旅。从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后来被统称为”南巡讲话”。正是这次“南巡”成了中国改开的重要历史节点。其发表的“南巡讲话”,更是对中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影响。且不论这个影响的历史功过,仅就这次“南巡”活动的本身来看,至少有六个关节点,有重大“非组织活动”之嫌!
一,88岁的邓小平退而不休,去“南巡”可有中央授命?
作为一个退休干部,休息后四处走走,这无可非议。可,邓小平的“南巡”,是个人活动吗?显然不是!
1,这无疑是官方色彩浓重的“南巡”。其中,1月3日,一个由三人组成的先遣组抵达广州。花了7天时间,安排和检查了预定路线,提出了巡视路线方案,即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广州——上海。并和其他方案一起上报“邓办”批准,并由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带队负责“南巡”的一级警卫。
1992年1月20日,深圳迎宾馆。邓小平与广东省党政军领导干部合影留念。
1月22日下午3时10分,小平同志和杨尚昆主席,在市迎宾馆接见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的负责人,亲切地同他们一一握手。小平同志和杨尚昆主席同深圳市五套班子的负责人合影。合影时,坐在前排的有:小平同志、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广州军区司令员朱敦法、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广东省委副书记郭荣昌、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市长郑良玉、市委副书记厉有为。
在珠海,邓小平召开了一个由乔石支持的重要会议
仅从邓其在深圳、珠海的活动看,从接待路线勘察,到乘坐专列“南巡”,各位高规格接待,不断召见和接见当地党政军官员(甚至同时接见“五大班子”);有国家主席陪同;并在“南巡”中召开重要会议等等,都清清楚楚地表明,这铁定无意的是一场“官巡”。
2,这样的“官巡”可是擅自行动?可这样一个事关重大的“南巡”,邓小平竟然“没有同中央打招呼,是‘秘密南巡’”。“邓小平知道这次南巡的风险。他对身边的人说‘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我要冒一冒险。不冒一下,什么事也别干。什么事也干不成!’”
由此可见,邓小平的“南巡”,甭说没有中央的任命授命授权,甚至都没和中央打招呼。这是“冒险”进行“南巡”。虽然,名义是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去“南巡”,可用四川话讲:这不是“摸石头过河——糊弄鬼”。谁见过有这样普通党员的“南巡”?作为一个退休老人,一个普通党员,如此的“秘密南巡”,如此有重大冒险目的的“南巡”,有没有非组织活动之嫌?
二,一个退休老人,如何享有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
美国总统奥巴马下台后,还会凌驾于特朗普之上吗?可,邓小平能!邓小平始终没有担任过中国的党政最高领导职务。却是却是他自己自封为”第二代领导集团的核心”。即便如此,在退休下台三年之后,在“南巡”中,还能拥有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吗?又是谁给给他的这个权力呢?这样的发号施令,不是重大“非组织活动”、不是古今中外极其罕见吗?
1,邓小平发号施令的核心是什么?
在邓小平“南巡”中发号施令的一个重点,就是反反复复地强调:说不改革开放就下台!
第一站,汉口火车站,专列会见室。邓小平对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说:“你拿出笔来记下我的话。我有几点意见请你转告北京”。“国家需要改革开放,人民需要改革开放。谁不改革,谁下台”。“暂时就这几点,没有了……你去吧。回去就向北京报告”。“就照我说的,原汁原味发给北京!你去吧”!”记住:回去就向北京报告”!“要记住,书记大人,你也一样,不改革开放,就下台”!听这语气,有多霸道!
第二站,南昌,滕王阁休息室。邓小平对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用说:“对了,书记大人,记住,发展才是硬道理!你应该多向广东学习。而不是向北京学习。谁不改革开放,谁就下台。你可以把我这话,向北京报告”。
第三站,在深圳迎宾馆接见厅:“我今天讲的,你可以回去跟下面讲,也可以跟上面的北京讲。我在湖北和江西,讲过,谁不改革开放,谁就下台!这点你也讲”!
第四站,1月28日上午,在拱北口岸的粤海大厦最高处的旋转餐厅。这一天,“国家主席杨尚昆也在。也就在餐厅里。小平讲到,‘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去好了’”。
在珠海召开的那次高规格会议上,邓小平在会上再次强调:“谁不改革,谁就下台”。
2,邓小平发号施令,到底剑指何方?邓小平对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说:“ 你拿出笔来记下我的话。我有几点意见请你转告北京”。“记住,回去就向北京报告”!“就照我说的,原汁原味发给北京”!”要记住,书记大人,你也一样,不改革开放,就下台”!从这话语中,就可以看到两点:
其一,剑指“北京”。让湖北省委书记“记住,回去就向北京报告”!“原汁原味发给北京”。这个“北京”,指什么?湖北省委书记又该报告给“北京”的什么人物?这个剑指“北京”,无疑是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集体。一个已经“裸退”了的党员,咋有这样的最高权力呢?
可。若看看前面的华国锋、赵紫阳、胡耀邦的下场,这个发号施令,仅仅是嘘声恫吓吗?而且,1月20日上午,在深圳国贸大厦的谈话中,讲到培养接班人时,邓小平特别讲到赵紫阳和胡耀邦:“那两个人都失败了。不是在经济工作上出了问题。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上栽跟头”
其二,剑指“封疆大吏”。“要记住,书记大人,你也一样,不改革开放就下台”!这就是说,凡是不改革者,都要像“绊脚石”般的被踢走,都要像“拦路虎”般的被牵开。那么,作为一个退休老人,邓小平如何有这样大的权力?又如何还能权倾朝野?又如何能将“封疆大吏”玩弄鼓掌?虽然,邓小平反复讲:谁不改革就下台,并没具体指谁。但,说谁,谁清楚。可,点谁,谁明白。
不说毛泽东晚年糊涂,才犯下大错吗?可,毛泽东1966年发动文革时,才73岁。他能畅游长江30里。83岁时去世。而邓小平85年还担任军委主席。他咋就不糊涂?不说要废除终身制吗?邓小平1989年辞去军委主席时,已明确表示,退出政治舞台。可,他88岁了,还“南巡”,咋就不糊涂?作为一个什么职务都没有的退休干部,竟然底气十足地、十分霸气地对全国和北京发号施令。这不咄咄怪事?
三,擅自召集军委“三巨头”开会,不令人震惊?
在邓小平的“南巡”中,曾在珠海召集召开了唯一的一次会议。这是有国家主席参加的高规格会议。由于参加会议的人数很少,到底这是个什么名目的会议,到底进行了什么会议内容。外界统统不知。所以,这一个细节不知是被媒体忽视了,还是被官方忽视了,抑或被可以掩盖了。可,这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会议。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非常值得研究。
1,召开一个什么人参加的会议?在从深圳转到珠海时,邓小平召开的这个会议,由乔石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国家主席兼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中共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数月后升任中央政治常委)、杨尚昆的弟弟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数月后升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邓小平在会议上再次强调:“谁不改革,谁就下台”。
仅从媒体可查的,有关这次会议的报道,仅寥寥数语。但,从中却可清晰看到这样四点:一是会议规格绝对高。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乔石主持的会议;二是来自北京的参加会议的人,位高权重;三是会议的军队色彩浓重;四是会议的基调是“谁不改革,谁就下台”。
2,召集军委“三巨头”珠海开会,更非同小可。这个会议最特别之处在于,一个在军队已无任何职务的退休老人,竟然能召集军委常务副主席、副主席和军委秘书长,这样“三巨头”赶来珠海开会。而当时军队的实际军权就在这“三巨头”手中掌握。杨尚昆是国家主席、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杨白冰是军委秘书长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杨尚昆和杨白冰又是亲兄弟。在数月后的十四大,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升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如此召集军队“三巨头”开会,宣示“谁不改革,谁就下台”!这不是震慑?这不令人震惊?
就在邓小平不断发声“谁不改革,谁就下台”,被邓小平高度赞扬,并推举为总政治部主任、军委秘书长,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杨白冰上将,在中央军委主席还没表态,中央第三代核心领导集体没表态,就指示军内宣传机构在全国发出了“军队愿意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口号。虽然,军人参政议政符合国家国情。但,这个公开宣示的口号,个中意味谁不明白,由军队来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这不让人毛骨悚然嘛……。
所以,邓小平召开的这次外人并不知晓的会议,不仅铁定有非组织活动之嫌?还是令人十分震惊的非组织活动?这样的非组织活动在震慑谁?谁在中共的历史上,一个退休的普通党员召集这样手握军权的人,飞驰数千里赶来开会。除了邓小平,谁敢?谁能?谁听?
3,造成的“示范效应”极为恶劣。自改开以来,甭说一个退休干部,就是在职的几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因为没有任何军队职务,无论是谁,可有一人进过军营大门视察?可有一人插手过军队?军队的誓言是:一切听从中央军委的指挥!一切听从军委主席指挥。这个神圣的誓言,谁敢挑战?
可邓小平既不是在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职位退休,又已经公开表态“裸退”了,竟然能这样非组织的“南巡”。试问:其他的中央最高领导退休,如都这样的“南巡”、“北巡”、“西巡”,都这样的发表讲话,这怎么得了?尤其,邓小平一直了85岁,都迟迟不交出军权,这造成党中央主席与军委主席长期分离,让党指挥枪落不到实处。而且,还退而不休地全面干政。这个榜样的作用,没“有样学样”,没被后来的继任者全部继承下来,还继承得理直气壮,不仅继续兼任军委主席,甚至交出军委主席也继续遥控军权。
四,带着一大家子人“南巡”,这是不是公款吃喝享乐?
邓小平这次“南巡”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带了一大家子人一同“南巡”。这可是又开了中共一个创造性的先河!
1,“南巡”为什么选在1月17日出发?为邓小平安排“南巡”的先遣组,就花了7天时间,安排和检查预定路线,提出了巡视路线,经广东省委审定后,报到邓小平办公室。邓小平亲自确定了出行的时间:1992年1月17日。为什么要选择1月17日出发?这个原因让人大跌眼镜。原来邓小平这次出行没有任何外人随行。中央办公厅也没派一个工作人员。都是他的家人;他办公室的人。他要等到萌萌、羊羊,他的这些孙子辈放寒假了,才能出发。所以,他不能提前。必须1月17号夜晚出发。
2,邓小平的”南巡”带了多少家人?从其“买了四包铅笔和四块橡皮,送给孙子们”,这说明了孙子辈的有四人。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女儿邓楠、邓蓉及其他亲属,在深圳“锦绣中华”布达拉宫前合影看,这是13个人。这里还没包括邓朴方。从各方面的统计看,邓小平“南巡”带着其妻子和除邓质方外的四个子女及其配偶和孩子等亲属,大约一行是17人。如此带着一大家子人,坐着从北京始发的专列,全是公款接待吃喝玩乐游山逛水,不悠哉、优哉?
吴松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中报道:“1992年1月19日到23日,邓小平在深圳视察,很重视儿孙团聚、家庭团圆。邓小平每天都在桂园里面同家人一起吃饭。无论到哪里参观、视察,他都带着家人一起,从坐轮椅的大儿子,到海带有红领巾的小孙儿,都尽可能仅仅跟随。在华侨城锦绣中华景点参观,看到辉煌、祥瑞的‘布达拉宫’,老爷子主动提出‘我们一家子照个像吧’……儿女们很尊敬自己的父亲。但,似乎并不惧怕老爷子的威严。甚至,可以拿老爸开玩笑”。“邓小平家庭生活和谐、温馨,使他健康、长寿、头脑清醒,老而不衰”。
相比毛泽东在位时的视察,可曾带全家四处游玩?可曾带子女到处白吃白喝?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每餐4小碟菜,外加一小碗汤,由井冈山管理局交际处开出的两张发票:一张是00006482号发票,上面写着:首长伙食费,7天,每天2.5元。合计17.50元;另一张是00006484号发票,上面写着:首长交粮票23斤。邓小平“南巡”各地高标准的接待,邓家可曾掏过一元钱?邓家那么小的孙子辈,就享受这样的特权,这是多么恶劣的示范效应?如用现在的“八项规定”来衡量,这该是一种什么行为?
五,深圳接待处处长,“走后门”让邓小平题词
1992年1月24日上午,从北京开出的专列抵达深圳。可从深圳离开时,邓小平也没给深圳题词。而邓小平到了珠海,却题写了“珠海经济特区好”。这让深圳市委、市政府感到压力很大。如何能让邓小平给深圳题个词,就成了深圳的一块心病。
1,派接待处富处长张荣到广州“走后门”。为了去掉这块心病,在邓小平“南巡”已转到广州,深圳市委、市政府紧急决定派接待处副处长张荣追到广州,其任务就是抓紧“走后门”,希望赶在邓小平离开广东前,能得到多深圳的题词评价。那为什么要派接待处一个级别不高的副处长张荣,去执行这个重大使命?因为,邓小平一家在深圳,其家人的接待主要是张荣负责。他在接待中,和邓家的人感情联络得挺热乎。张荣福处长赶到广州后,广东省委接待处接待科副科长李天增,特意将张荣安排住在珠岛宾馆新6号楼,和北京来的工作人员住在一起,与邓小平的住处仅隔着一条有桥相连的小溪。
2,张荣“走后门”重点抓住两个人。一是通过李天增走邓蓉的“后门”。李天增回忆说:“我每天早上都要和邓蓉一起送她的孩子去东山的一个地方学琴。所以,第二天上午,我就把深圳的意思告诉了邓蓉。邓蓉说:‘胡子叔和杨伯伯(指王震和杨尚昆)都应该给深圳题个词。我们做工作吧”。邓蓉后来把这事儿向邓小平同志的秘书王瑞林报告了”。二是通过孙勇走卓琳的“后门”。张荣与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朋友。孙勇将张荣引荐给卓琳。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很爽快。对张荣说:“应该给深圳题词。你先回去。写好后我们会通过机要交通送到深圳”。但是,没有拿到邓小平的题词,张荣心里不踏实。所以,他并没有打道回府。继续住在广州等候。
3,张荣“走后门”求题词不辱使命。2月1日,是大年三十。上午,小平同志照惯例出去散步。邓楠告诉李天增:“你别出去了。在家准备。散步回来就写”。邓小平散步回来,一进1号楼,就坐在门左边的沙发上休息。李天增将深圳写好的、作参考的纸条拿给邓小平。邓小平一看说:“要写这么多呀”?李天增说:“这是深圳同志拿来的。不受限制。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邓小平随手丢开纸条,胸有成竹地走向办公台,拿起了笔,一挥而就:“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落款日期是小平同志离开深圳的日子——1月26日。(此节引自2014年8月20日《羊城晚报》)
相比毛主席的题词,谁听说有这样走“后门”求题词的。这简直也太奇葩了,更简直是不可思议!我们不能说邓小平的题词内容有什么错。但,走这样的程序来题词,怎么说也让人匪夷所思。程度的公正,不关联着结果的公正?邓家的家眷积极参政,这是否妥当?邓家的家眷积极做工作让邓小平题词,这有没有吃人家嘴短之嫌?
六,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属不属于非组织活动地发表?
对于宣传工作,中央有着严明的规定:作为政治局常委到各地视察,都是从当地离开后,由新华社统一发稿;作为离退休的中央领导到各地活动,一律不发稿。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不仅公开发表了,还是由深圳一家市级小报先发出来。然后,国家主流媒体跟进,中央再下文件全面贯彻;这样说程序,是不是有点太扯了?无论怎么看,都不是一种正常的组织活动。可以说“前不见古人”,相信也会“后不见来者”。
1,报道小平“南方谈话”要点,《深圳特区报》抢发八篇社论。《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是唯一被允许到现场的记者。他被告知:“此事绝密,不得外传”。可,到了第三天,1月21日,路透社、法新社等外国通讯社同时发出消息,说邓小平“两天前抵达深圳”,“正在视察”。十天以后,香港《大公报》的文章说:“邓小平鼓励大胆改革。称,谁不改革,谁下台”。
此时,关于邓小平的讲话内容是否报道,陈锡添去请示市委宣传部,兹事体大,谁都不敢做主。《深圳特区报》编辑委员会决定写一大堆评论,不提邓小平到了深圳。深圳连邓小平三个字都不提。只把他说过的话写出去。得到了一个回答:“市委也是这个意思”。《深圳特区报》在以后14天“里发表八篇评论,一律冠以“猴年新春”的副题。就将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深圳部分的内容公开了。
这里的“市委也是这个意思”,那个市委的”这个意思”,又来于哪里呢?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谢非,在有请示希望能让小平南方讲话思想尽快见报时,已明确表态:先等等。那作为深圳一家市级小报,敢如此抢先连续发表这样重大的报道,这不是极为罕见?若没有和邓办取得联系,这显然说不过去
2,深圳一家小报的独家报道,能一直牵着中央在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看到深圳发表的第一篇报道后,立刻致电深圳,让其把所有文章传真至国务院。当时,“他正在筹备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紧锣密鼓地起草政府工作报告”。2月28日,即《深圳特区报》发表评论的第八天、邓小平南巡的第40天,中南海采取行动,将邓小平在四个城市的谈话,整理成册下发,要求各级党委立即传达到全体党员。只隔一天,中央党校新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乔石校长是政治局第一个公开响应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人。总书记江泽民紧急把一群文人召集到中南海说,即将起草的十四大报告,要用邓的“南巡讲话”精神,作“贯穿全篇的主线”。
3月的第二个星期,江泽民把政治局召集起来,持续两天商议此事后,把支持“南巡讲话”的立场,交给新华社公开发布。3月底,中南海加快行动节奏。北京的中央主流报纸,开始转载深圳的言论。这显然鼓励了深圳。3月24日,《深圳特区报》又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把邓小平一个深谋远虑的行动,彻底公开在普通中国人面前。六天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北京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东方风来满眼春》。至此,邓小平的“南巡”,终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邓小平来深圳之前,曾立下了“不开会、不陪餐、不题词、不见记者、不照相、不报道”的规矩,已统统化为乌有。由深圳一家市级小报不断发文,牵着中央不断去贯彻。牵着国家主流媒体去放大声音。这怎么看,也不符合组织程序。这怎么看都有点别扭。
邓小平的“南巡结束了”。但,“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呵,吹绿了东风神州,春雨呵,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啊,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一时,一首《春天的故事》,开始唱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这歌声,现在舞台上,还有人唱吗?党的十八大以来设下了的一条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法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那么,以此来衡量一下,邓小平的“南巡”到底有没有”非组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