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2017-05-20
中国与菲律宾高官“坦诚、友好”地就南中国海问题展开首次双边磋商,但没有对解决具体问题达成共识,也没有宣布展开油气开发等实质合作。受访学者认为,这让人难以对双边磋商机制感到乐观。
中国副外长刘振民昨天和菲律宾驻华大使罗马纳在贵阳举行中菲南中国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首次会议。
根据双方在约三小时的会议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双方就共同及各自关切的涉海问题交流了看法,同意进一步探讨处理问题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并就推动下阶段海上务实合作、建立技术工作组等事宜进行讨论。
罗马纳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首次会议“非常良好”,在“非常坦诚和友善”的氛围中进行。他表示,菲方在会上提到南沙群岛、黄岩岛、仲裁案以及菲律宾渔民等敏感议题,“但没有在某一议题停留太久,没有(把观点)强加于中方”。
学者:意味中菲分歧仍大
他解释,双边磋商机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双方拥有可以讨论争议性议题的平台,但由于领土主权、仲裁案等棘手问题需要时间解决,所以双方目前要做的是尝试创造条件,建立互信和信心,巩固双边关系的基础,以便问题最终能获得解决。
广州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张明亮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双方在会后没有宣布对黄岩岛等具体问题达成共识,“这意味中菲的分歧还是比较大”。
张明亮指出,联合声明也没有提到油气等领域的新合作,可见首次磋商会议或许没有实质成果。他也注意到联合声明也没提及仲裁案,这可能难以被菲律宾的传统政治精英所接受,“会议可能在菲律宾国内会有反弹”。
刘振民前天在记者会上说,双边磋商机制的意义在于,中菲就南中国海问题分歧的处理回归双边轨道。
菲律宾2013年把南中国海问题提到常设仲裁庭,使两国关系陷入紧张,这个局面在去年6月杜特尔特上台才好转。杜特尔特去年10月访问北京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成立双边机制达成共识。会议每六个月在中菲两国交替举行,下一次会议预定今年年底前在菲律宾举行。
另一方面,刘振民昨天也与亚细安高官举行磋商会议,双方同意制定中国—亚细安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通过加强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等方式,提升双边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