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新2017-08-06 14:58:30

延伸阅读

印度亲华分子对中印对峙的几句心里话

文:高学思

http://mp.weixin.qq.com/s/nyda7RbBsu1-up9esQSAJg  ( 在李光耀文章后面延伸阅读中!!!!!)

 

本次对峙事件在我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都对印军的侵略行为义愤填膺,同时也惊叹于印度方面的狂妄与嚣张。身兼国防部长印度高官阿伦·贾伊特利的一句“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传到我国后,遭到很多网友的反驳与嘲讽:印度固然不是1962年的印度,但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了,强者仍是强者,再发生冲突,印度只会输得更惨。

 

网友的判断并非无穴来风,关于印度与中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差距,毋庸多言,已是有目共睹。作为弱方,印度人自己可能比我们更为清楚。那么,这次印度为什么要如此固执地挑起事端,且至今拒不让步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拨通了一位印度朋友Sanjay的网络电话,想要从他那儿侦查一些“敌方”的心理活动。

 

Sanjay(化名)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我最早和他认识,是在四年前的Italki语言学习平台上,当时还是高中生的他主动联系我,想要学习中文(我则向他学习印地语)。

 

他告诉我,2008年北京奥运给了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从高中开始,他就开始自学中文。当时还在复旦读书的笔者曾用手机skype带他远程视频一瞥了上海陆家嘴,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给我发过孟买的图片了。

 

后来Sanjay考入了孟买最好的大学学习商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徐中约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中国近代史)等书,对中国革命历史了解颇多。作为一个“中国通”的Sanjay,与我有着许多共同话题。

 

与一些印度人不同,他对中印关系有着冷静思考,深知印度想要发展,必须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还多次说自己是个“亲华分子”(Pro-China)。

 

对于军事对峙这个敏感话题,本来我只是抱着尝试的态度,试探性地问了问他对此有没有了解。没想到他似乎早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要和我说。相比印度的军官和政客,Sanjay显然更为坦诚,几乎无拘束地将他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和盘托出。笔者略作整理,录之成文。从他那里,我们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印度人的真实想法。

 

中国崛起,印度人心理不平衡

 

看到中国崛起,印度人心理感到十分不平衡,这是在中印矛盾之中,印度人最重要而广泛的心理背景。Sanjay向我承认,即使是作为一个亲华派(Sinophile)的他,也常因目前中印之间的巨大差距而感觉苦闷不安:

 

上世纪四十年代,新印度和新中国建国时,本是两个平起平坐的国家。甚至,在当时的印度人看来,恐怕印度还要高出中国半个头:那时印度国内有着更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在国际上则是不结盟运动乃至第三世界的领导者,朋友比中国多,反殖民主义的影响力也比中国大。

 

即使是1962年战争上的惨败,也被我们看作成一次失误,中国虽然大获全胜,却也没有在占领区常驻。而如今则不然,几十年间,一切似乎都变了。

 

1962年,中国军队在边界战争中大胜印度

 

Sanjay接着说:

 

曾经的印度经济实力与中国相当,现在GDP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了。虽然近几年印度增速超过中国,但主要是因为起点较低。现在两国的差距之大令赶超几乎没有可能。

 

这令很多印度人想不通,也无法接受。在国际地位方面,中国既不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反对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这些都让我们感觉低中国一等,心里不太好受。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中国品牌产品涌入印度,很快征服了当地市场。印度人在赞叹中国产品性价比之高,佩服中国工程师研发能力之强的同时,也不免生出了嫉妒心理。

 

Sanjay本身就是一位“米粉”,他对我说:

 

每一个米粉都会在心里感叹为什么我们做不出这样的产品,为什么中国人却做得出来。这种心理落差致使在遇到国家冲突时,印度人对中国的感受很容易从正面转向负面

 

“中国有个词叫‘羡慕嫉妒恨’,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我问道。

科夫2017-08-06 16:35:11
应该“深入去探究一下印度人对中国、对中印矛盾的真实看法“
红新2017-08-06 16:58:19
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