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oftheworld2017-08-19 16:47:39

 

当地时间8月18日前后,中印在洞朗的对峙暂时降温,两国在班公湖、达拉克地区的边界风波也暂告一段落。这时,某种来自北京的意外动作就在印度乃至西方世界掀起了风浪。

印度人士往往自尊心强烈,极为在意外界对其看法

也就在17日前后,中国媒体新华社播放了一条斥责印度非法越界的视频,这则演技浮夸的视频很快让外界大吃一惊。因为在印度和欧美各界人士眼中,中方这一行动虽然向外界明确谈及了自身立场,但也带有所谓“种族主义”特征,毫无疑问的“辱印”了。这对于试图向国际社会宣传自身的北京而言,就成了一次严重失误。

新德里为何愤怒

对向来在意外媒口中印度形象的新德里各大媒体来说,8月16日前后来自新华社英文节目“火花”的一则视频正令他们大为激愤。

在这则旨在“站在中国角度、用全球视角,评论当下国内和国际热点”的节目中,中方主持人在谈及“印度七宗罪”后,就让一名头戴印度式头巾,表演夸张的演员用印度口音强调“印度在保护不丹”,对印度在洞朗一带的行动大加讽刺。

伴随着这则节目在网路上广为传播,印度和欧美的主流媒体都留意到了来自中国外宣的这一奇怪举措。毕竟,对印度来说,以头戴锡克头巾,操印度口音的“刻板成见”描述其形象可算“辱印”。

 

 

 

《卫报》、BBC、《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为其打上“种族歧视”的戳印后,印度主流媒体也在17日到18日间抱怨起来。当然,西方媒体试图营造一种中国“洗脑文宣”、“拙劣宣传”的气氛,譬如路透社的报道就说,“中国的‘七宗罪’视频让印度人感到好笑多于气愤”。

相比之下,印度媒体的态度可能恰恰相反,譬如《印度时报》就称新华社的这段3分钟视频里“满是狡辩和歪曲的事实”,更指责其英文节目组“全然不顾客观公正而甘做共产党的喉舌”,其愤然跃然纸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华社此举的确激怒了印度各界人士,其视频截至18日仍惨遭围攻。《今日印度报》等也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报道中直接批评中国竟用“种族主义”嘲讽印度。该报驻华记者克里希南(Ananth Krishnan)也颇为不满,认为新华社本不应用头巾、口音等刻板印象描述印度人。

必须承认,中国媒体在外宣领域一直有“滥用辱骂语言”的不良传统。曾在新华社担任外文翻译审校的林迈可(Michael Lindsay)爵士就批评过这一点,认为新华社的英文新闻稿如不注意用词,就会在敌方与中立方“造成相反的舆论宣传效果”。 

就当前情况而言,北京也不得不为这次失误带来的负面效应买单。《华尔街日报》已经在18日刊登了印度专家杜海姆(Sadanand Dhume)的来稿,此文认为,新华社的这段视频“凸显中国完全无意把印度当作一个国家平等对待”,北京更希望莫迪(Narendra Modi)当局向其“屈膝下跪”。

在中印敌意因此升温之际,中国未来在中印问题上的动作就值得外界进一步关注了,而北京能否留意此次失误造成的不良后果,更成为媒体人士关注的一大焦点。

LordofMoney2017-08-19 17:16:33
胡扯
dwqzlbk2017-08-19 18:07:16
兔的意图=司马昭之心
青松站2017-08-19 22:25:40
来住惹火
海少爷2017-08-19 23:41:29
所谓种族歧视不存在于两个近乎开战的国家之间,所有能鼓舞我方士气,打击敌方士气的,都是好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