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正義与非正義
自有人類以來,戰爭就伴隨著人類,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判斷戰爭的輸贏,標準只有一個:誰仍存活?誰已被滅?存活者就是贏家,被滅者當然就是輸家。因此,輸贏的標準,是一個客觀標準,被滅一方無法強行爭辯:我贏了。
判斷戰爭的正義与非正義,標準卻是主觀的,各有各的立場,參戰的各方都會說自己代表正義,敵人代表邪惡。戰爭的旁觀者也會分為兩派:你支持的一方當然就代表正義,你反對的一方當然就是邪惡。
既然標準是主觀的,那當然也是會改變的。被消滅的一方喪失了發言權,他的標準便不再作數,而勝利者的標準便會成為“普式价值”,成為各方共同標準。
作為戰爭的旁觀者或中立者,盡管當初會同情一方而反對另一方,但輸贏既定之後,你也只能承認現實,調整政策,改變立場,拋棄失敗者而接受勝利者,因為這符合你的“利益最大化原則”,這個原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同樣是一方謀求“獨立”,另一方維護“統一”制止“分裂”的戰爭,美國打敗了英國,就叫美國革命,是正義的“自由之戰”;而南方敗於北方,就叫“分裂美國”,“維護奴隸制”的“南方叛亂”,自然是非正義的。
同樣是“國共內戰”,國民黨強大,美國就承認“中華民國”;共產黨贏了,它也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与中華民國“斷交”。
正因為共產黨沒有全勝,“中華民國”沒有被徹底干淨完全地被消滅,所以美臺之間“斷而仍交”,美國立場也反復搖擺,這沒有什麼不正常,因為這符合它的“利益最大化”原則。
由此觀之,戰爭只有輸贏,沒有正邪。所謂正義与非正義,是由贏家來決定判斷標準的。輸家若被徹底消滅,它也就永遠閉嘴;它倘若還有一口氣在,必然就會嘰嘰歪歪,伸辯自己是正義一方。
如此看來,“正義”要徹底戰勝“非正義”,非斬草除根,不能達致。
至於旁觀者及中立者,邱吉爾早就代表了他們的立場:“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