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点侧卫的发动机下挂,是开发顺序导致的。因为飞机本身的研制在涡扇发动机之前,而下挂式布局是最不怕发动机尺寸和进气量变化的布局。米国不这么做,最主要是发动机研制当时就规定死了1180外径。
2:另外双发下挂还有一个不惧侧滑影响进气的优点。苏57一直留着那沟,恐怕最主要还是这个原因。
3:根据米高扬设计局的风洞记录,除了匹配发动机的优势之外,米格29构型比F15构型能得到更大可用迎角。但是在相同迎角之下升力差别并不大。产生优异升力特征的来源,更多的是足够长的边条和翼身融合(也就是说F16也有)。
4:T10早期外形很像FA18,比现在的侧卫短,直,但沟还是在的。西蒙诺夫认为它“平庸”,现在从结果来看指的很可能是油箱容量平庸。
5:米格29子型号中其实只有A型和更早的型号是机场保卫者(内油航程1500)。后面的SMT型加大了脊背油箱(内油航程2200),OVT和米格35取消了辅助进气道(内油航程2400)。个人认为如果两者结合一下做成SMOVT,内油航程也就到3000了。
6:米格29需要辅助进气道最主要是因为主进气道低而且在前轮之后,实在是太容易吃泥了。
7:侧卫的解决办法就一个字,吃昂长。起落架更长,进气口离地就高了。因为侧卫本身也很长。这解决办法很粗暴,会增重,但还有一个额外好处,进气道下面可以挂东西了。
8:类似问题,升力体创始者公猫,以及T10近似者大黄蜂是怎么解决的?不用解决,它们是舰载机,航母上没有泥土石头。
9: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台风或者1.44那样。问题是进气道加长了,也同样是需要重量的。
10:攻击机有“前线”属性的比较多。肥豹,美洲虎,狂风,AMX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法比较直接:抬高进气道高度就行。但当时战斗机的核心指标就是机动性,横侧滑这个属于不能让步的指标。选来选去只能牺牲航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