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先看看两山轮战期间敌我伤亡数据的三种版本:
1.据战后成都军区编写的《两山作战经验汇编》之《卫勤和后勤保障经验汇编》中记载,5年多两山作战期间,我军战斗减员与非战斗减员合计2.17万人,其中作战减员1万出头(包括阵亡、负伤、失踪),剩余为病员和事故减员。我军共歼灭越军3.6万余人,其中毙敌1.5万余人,伤敌2万人,俘敌202人。
2.两山轮战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在1984年4月至1989年10月的两山作战期间,中国军队共歼灭越军38000人左右,其中击毙15000人以上,俘敌61人,自己伤亡9500人左右,其中牺牲约2000人左右,被俘6人(14军2人,67军4人)。
3.越方史料宣称,在河江战役(即我们所说的两山轮战)中取得的战绩是:毙伤敌1.5万人,抓俘325人(包括战斗捕俘和侦察、反特捕俘),歼灭性打击敌人4个团、43个营、18个连又10个排,重创4个营、5个连又4个排,轻创4个营、7个连又10个排。
需要指出的是越方史料并没有公布自己的损失数据,个中缘由都理解。但是越军史料中表示抓俘325人就太离谱了,因为1990年初,中越双方交换战俘,李某某、姜某某、 缪某、王某某等6人在友谊关被交换回国。这多出来的319人不知道越军从哪里来的。
而越方披露的河江战役“歼敌”1.5万人,就算虚增战绩也不算太过分。与我们10000人的真实伤亡相比,误差率只有33%。
而我军的俘虏人数有202人和61人两个数字,估计61人是越军正规军,其余人只是武装人员,比如越南“青年冲锋队”(准军事人员)和民军之类。
接下来我们进行敌我伤亡对比,越军伤亡人数选择折中的3.8万人(各版本中最高数字是4万人,最低数字3.5万人),其中受伤2.3万人,被击毙1.5万人;我军伤亡按照官方版本1万人,牺牲数字较一致都是2000余人。伤员为8000人。
通过对比得出数据:敌我伤亡比为3.8:1.
敌我受伤人数比例为2.875:1。
敌我阵亡人数比例为7.5:1.。
其中越军阵亡与受伤的比例为1:1.53,阵亡人数占总伤亡比例为39.5%。
我军牺牲与受伤比例为1:4。牺牲人数占总伤亡人数为20%。
二、各阶段轮战部队的战绩和伤亡情况:
1.拔点作战阶段与最初坚守防御阶段
拔点作战是指攻占两山作战阶段,从1984年4月2日至5月15日止,昆明军区部队先后攻占了老山、者阴山一线的重要制高点。
通算在两个阶段的炮击、拔点和坚守防御作战中,昆明军区部队共歼灭越军近8000人,自己也伤亡了3300余人,其中牺牲766人(含民兵、民工)。
敌我伤亡比为2.42:1。没有越军受伤与阵亡具体数字。
(小编:这一阶段敌我伤亡比较小的原因是昆明军区组织了大量的进攻作战,7月又打了7.12大仗。)
2.南京军区第1军率1师配属12军36师和炮兵、工兵、保障等部队共26624人,于1984年12月9日全部接防了11军部队在老山战区的防御阵地。1985年5月31日结束轮战。
第1军总计歼敌5007人,自己伤亡1500余人。
敌我伤亡比为3.34:1。
3.济南军区67军率199师配属46军138师及其他技术兵种共计31146余人,于1985年5月31日全部接防了第1军部队在老山战区的防御阵地,1986年4月30日结束轮战。
67军在一年作战中,共毙敌4000余人、伤敌4390余人、俘敌10人。付出了伤亡2134人的代价,其中牺牲413人,负伤1721人。
在两山轮战各军中,67军成为了歼敌最多的部队。
敌我伤亡比为4:1。敌我阵亡比为9.69:1。
4.兰州军区47集团军率139师、141师421团,配属21集团军61师及其他技术兵种共37351余人,于1986年4月30日全部接防了67军部队在老山战区的防御阵地。1987年4月30日47集团军结束轮战。
47军作战一年,共毙敌2440余人、伤敌4151人、俘敌6人。也付出了伤亡1041人的代价,其中牺牲149人、负伤892人。
敌我伤亡比为5.98:1。敌我阵亡比为16.4:1。
5.北京军区27集团军率79师、80师和81师241团,配属各技术兵种共33700人,于1987年4月30日全部接防了47集团军部队在老山战区的防御阵地,1988年4月30日,27集团军结束轮战。
27军轮战一年,共毙敌1580人、伤敌1800余人,俘敌1人;自身伤亡人数为235人,其中牺牲63人、负伤172人。
敌我伤亡比为14.7:1。敌我阵亡比为25:1。
5.成都军区13集团军37师配属38师112团,以及炮兵、高炮、工兵、电子对抗、汽车等部队共17000人,于1988年4月30日,全部接替了27集团军在老山战区的防务,1989年10月30日,13集团军结束轮战。
13集团军所属部队在一年半的轮战期间,共毙敌725人、伤敌1062人。自身伤亡人数为241人,其中牺牲26人、负伤215人。
在整个两山作战中,13集团军参战时间最长,牺牲人员则最少。
敌我伤亡比为7.45:1。敌我阵亡比例高达27.9:1.。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军与越军的伤亡比和阵亡比逐年上升,伤亡比从最低的2.42:1,最高到14.7:1;敌我阵亡比从9.69:1提高到27.9:1.
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一、我军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片面强调战士的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转变为强调火力打击为主,舍得物资消耗,注重减少士兵伤亡,多用炮轰,少用人冲。在整个两山轮战期间,我军共发射炮弹240余万发!
轮战开始后打得好的部队就是创造一切条件轰轰轰,打得不理想的部队往往就是战术简单粗暴蛮干强攻。
二、注重提高卫勤保障能力,采取直升机空运不惜一切代价救护危重伤员,大幅降低了伤员的致死率。
我军牺牲人数占自身总伤亡人数的比例几乎只有越军的一半(我军20%,越军为39.5%),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军炮火占据优势,越军受伤士兵很难撤下来,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
而我军的老山前线空运救护队,在1984年4月28日攻打老山的时候就成立了。老山前线最初只开辟了几个机降点,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后来机降点又增加到十几个。从前线返回昆明300多公里,只需一个多小时,大大降低了战场死亡率和伤残率,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官兵的士气。
空运救护队由各大军区轮换参战,每次时间半年。空运救护队成立五年多来,先后轮换了十几批,机组轮换了100多批,直升机起降8000多架次,挽救了近万名伤病员的生命,最多的一天出动直升机48架次,挽救了148名战友的生命,
也就是说,我军总受伤人数在8000人左右,就出动了8000多架次的直升机!
另外各级十分重视卫勤保障。比如由43军组建的第二侦察大队,在战场救护方面建立四级救护组,即大队设手术组、连队设急救组、班排设互救组、个人带急救包。作战中先后抢救伤员38名,成功率达96.5%。
三、战前训练得到加强,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以改变。
1979之战时的中国军队是临时扩编,简单训练后仓促上阵,由于训练不足的新兵比例过高,导致最初两天伤亡极大。到了两山作战时,一般新一批轮战部队从接到命令到上阵地换防,短的有3个多月,长的在半年以上,在战区进行了比较充分且有针对性的临战训练。1979年时部队基层干部都是提干产生的(军校没办了),军事素质不高,指挥作战简单粗暴,多兵种协同能力差。而到两山轮战时,基础指挥员大都是从军事院校毕业,军事素质大为提高。能有效组织实施多兵种协同战斗。
四、装备的改善
前线官兵人人必须戴钢盔、撤装56半,全员装备56冲(后期换装81式班用枪族),增加了79式狙击步枪。连前线的女护士都必须戴上钢盔a打击越军以炮兵为主。在老山拔点作战时,14军就集中了3个地炮团和1个高炮团,有82毫米以上各种火炮409门、高炮93门。在防御作战期间,14军所辖炮兵更是破天荒地增加到了8个地炮团和1个高炮团。(不恰当地形容,相当于战场老山地区的14军40师这一个步兵师倒有3个炮兵师支援)重视技术装备的使用,进口了美军的0.5瓦单兵对讲机,开始装备国产微光夜视仪(也有进口的),“辛柏林”炮侦雷达(迫击炮定位雷达)。我军的电子对抗部队也在战场崭露头角,总部直属干扰17团率大功率干扰机及各军区的通信干扰营也先后进入老山战场参战,在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两山轮战期间的敌我伤亡比相对于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大幅提高,就是上述四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