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炎
《孔子家语》里记载,孔子曾对子路说:"《诗经》有云,‘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那么,作为圣人的孔子为什么对美女总是念念不忘呢?而且在自己的学生面前也不忌讳,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因之一是孔子崇尚<诗经>.春秋时期,人们要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并不是现在的书法,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诗经>,因为当时可供学习的书籍是非常少的.后来在儒家的经典里,<诗经>始终占据五经之首,这与孔子的喜欢是分不开的.孔子平时在与弟子们交谈时,也经常引用<诗经>的典故作为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诗经>里有许多关于男女情爱的篇章,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孔子向来是以君子自居的.
原因之二是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平凡之人.人都有好色的天性,无论男女.孔子是文圣,可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娶老婆,生孩子,享受夫妻之间的快乐.尽管在典籍里我们读不到有关孔子好色的记载,想想也不可能读到,他的弟子们怎么可能把自己老师的"桃色新闻"记录下来呢?但我们可以经常读到孔子是如何如何喜欢美食,是如何如何看重食品的精细,甚至连用餐的器皿都极为挑剔,这样的一个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不喜欢美女简直就不正常了.由于孔子的好色和好"食",所以,亚圣孟子才有了"食色之性"的训诫.孔子好色,诚然不虚也!
原因之三是孔子有"酸葡萄"心结.于丹女士曾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作了这样的解释,说孔子的意思是把女人嫁给品行不佳的男人生活就不幸福,我不能赞同这样的解释.著名作家李新月说这句话其实就是孔子与老婆吵架后发的一句牢骚话,这是有可能的.孔子是个很情趣化的男人,他喜欢旅游,喜欢饲养宠物,喜欢钓鱼狩猎,凡是吃喝玩乐的事情他几乎都喜欢,这样的人在家里一定不是好老公,与老婆吵架当属正常.作为一个教授级的人物岂能自甘禽兽,一个在当时就已经非常著名的名人岂能自毁名声,所以时时处处要为人师表,礼字当头,看到美女却只能看不能碰,别人包二奶自己却只能回家面对黄脸婆,孔子的心里有些酸酸的也在所难免."酸葡萄"心结的主要特点就是发发牢骚,好象没什么其他的行为.
原因之四是孔子喜欢交朋友.孔子认为交朋友可以得到快乐,得到学习的机会.读《论语》,许多人都会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十分的耳熟能详,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孔子是善于学习来自于朋友身上的长处的,所以孔子才有"不亦乐乎?"的欢呼.春秋时期,礼法观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在民间得到具体的实践,男女之间的隔阂比现在还要宽松,所以,那个时候,交朋友是不分男女的.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可没交代朋友的性别,说不定里面就有女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没说如果三人之中有女人就一定不是我师傅.
不少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的老学究们,嘴上也时常会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作为儒家文化老祖宗,孔子喜欢美女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