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Op.49的两首奏鸣曲是两乐章的,它接近了小奏鸣曲的形态,说明了贝多芬对创作两乐章的“简易钢琴奏鸣曲”发生了兴趣,应该把Op.49两乐章的组成看作是小型化的结果。是否贝多芬在编辑这些奏鸣曲时产生了大型奏鸣曲两乐章的可能性和适宜性的念头?总之,Op.49的两首奏鸣曲具有成熟的贝多芬作曲技巧的痕迹和思维独创,依然能充分感觉到贝多芬特有的音乐芳香和包含着很多迷人的细节。
Op.49的两首奏鸣曲以其惊人的简洁写作手法和朴素的风格,把明朗、可爱的气氛贯穿起来,闪耀着杰出的音乐凝缩力,洋溢着艺术音乐之美,的确是属于艺术性极高的佳作。在Op.49 No.2(0大调)中,是回旋曲式。
关于Op.49的两首奏鸣曲写于何时,至今却没有明确的记录,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断定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众说纷纭,莫衷是。最早判断作品年代的洛恩兹说,它属于波恩时代的产物。杜威认为它是Op.2之前的创作(即1795年前)。贝格认为是在1796年。持有约略意见的格罗夫认为是1802年以后的作品。诺特勃姆
断定说它是完成于1796年。根据上述贝多芬作品研究专家的推定年代,可大约确认这两首奏鸣曲应该写于(1795——1796年),它代表了是贝多芬最初期的作品。至于完成,据推测是No.2(0大调)为先,可能是1796年;No.1(g小调)为后,可能是1798年。两首奏鸣曲都没有呈献词,从简易的作曲和演奏容易上看,很可能是为初学音乐或音乐爱好者练习用而写的。
Op.49的两首奏鸣曲于1805年由维也纳美术工业社出版,题为“两首简易奏鸣曲”。
Op49. No2 是个明朗、快活、清爽的乐章,全曲都令人感受到鲜明、律动的节奏感和呢喃声。此乐章的回旋曲是属于三段体,多少具有奏鸣曲式的味道,其曲式也较为独特。
主题开始4小节反复后即插入了4小节的中间部,紧接着的旋律主题出现在高一个的音程上。在表情优美的经过句陈述时,预先暗示了主题性质,使副主题出现在bB大调上,它充满了甜美、怡静之意,极其深刻地展露出贝多芬那温暖人性的内心世界。回旋曲主题的再现是加以发展的,进一步强调了反复进行的性格,而且在转调中表现得更为轻快、直率。
轻快可爱的回旋曲主题,凋性是G大渊,但不管是旋律的进行或发出的音响,都令人感到象是小调般的情调。尾声鲜明地表达出富有表现力的形象思维,有一定的音乐预见性。
曲体分析
第二乐章 回旋曲 快板(Rondo Allegro) G大调 6/8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用再现的连接段落代替展开部。)
1.呈示部(1—64)
(1—16)主要主题 (G)
(17—20)加固调性乐句 (g)
(20一32)连接
(32—64)副主题 (bB)
2.再现的连接段落(65—78)
(79—81)先现再现部动机
3.再现部(81—135)
(81—96)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97—103)主题性格的离调部分 (e、c、a、D)
(104—135)副主题 (G)
4.尾声(136—164)
演奏注释
[不完全小节]一开始的主要主题断音应弹得轻盈透亮,手型要保持水平,把手腕稍微下降,用手指动作和最小的手腕动作加上反弹力弹奏。
[1]注意每个音要确实弹到底。
[3]第四拍上的倚音要有sf之感。
[8]完全终止。
[9]头两个八分音符的连、断奏法要明显些,是属和弦的发挥。
[12]延长号要处理得有动感。
[13]以高八度再现乐段的后乐句。
[15]倚音应弹成短倚音。
[16]这里是典型朗诵音调的线条,f、sf的效果要对比性地做出。
[17]转为g小调。
[20]左手伴奏音型G音和F音要轻而用心。
[22]注意f是突然出现的。
[24]又是p的性质,倚音一定要弹得轻巧。
[26]sf只管高音声部。
[32]是洋溢着甜美情调的副主题,旋律的流泻要使内心跟着歌唱,左手的伴奏可以轻些,它是16小节的乐段,没有重复。
[36]左手要注意连奏,以显示出柔美的流动。
[48]完全终止。
[49]高音声部是朗诵音调,做出保持音的奏法。
[65]再现的连接段落,它具有主题的性格。
[68]接触到bB大调之后转回g小调。
[78]突然的pp,但不要做出(rit.),可以表现得亲切而微妙些。
[79]小调的变奏先现了再现部开始的动机。
[87]再现部。突然改为大调,主要主题准确地再现。
[96]应该把模仿突出来,以下的进行以此类推。
[97]短小的、主题性格的离调部分(e—c—a—D)。
[104]副主题在主调上准确地再现。
[136]尾声,开始是具备主题性格的。
[137]主要主题在低音声部里,不要削弱f和p的对比。
[148]此延长号可拖延两拍,左手的旋律要象在歌唱,然后移到右手上。
[153]在最终的ff之前,速度至终不变,在反复同一动机上,风笛般低音要弹得漂亮些,整个结束应该是轻盈的,是p的性质。
[163]两个结束的和弦十分果断,乐章在田园般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