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6 15:29:54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1月03日 第 04 版)
  本报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陈振凯)为更好地体现民意,自今日起至今年底的两个月内,就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发改委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请全国人民出谋划策。目前,《纲要》正在编制。明年两会期间,编制完毕的《纲要》将报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

  请全国人民为“十二五”规划出谋划策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和十大任务,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明了方向。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组织力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是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指标要具体化,对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细化。

  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更好地体现民意,集中民智,自今日起至年底,国家发改委开展“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请全国人民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出谋划策。《纲要》将于明年两会,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获批准后,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特点,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希望建言献策重点围绕3个方面展开。一是围绕深入总结“十一五”时期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进行建言。二是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建言。三是围绕“十二五”时期要采取的重大举措进行建言。

  更多地利用网络和手机

  张平介绍,就制定五年规划纲要广泛征集民意,今年并非首次。“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制定时,都曾开展建言献策,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公众参与为编制规划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统一全社会认识,对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产生推动作用。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介绍,在保留过去好的做法基础上,此次建言献策活动将进行新的尝试。如拓宽渠道,国家发改委已商请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贸促会、工商联、企业家协会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系统内分别组织开展建言献策活动,以便使不同群体的声音通过各个渠道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充分的反映。

  这次活动将更多利用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体渠道。除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中经网等参与合作外,还将与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4家商业网站开展合作,共同设置公众网上建言献策专栏。同时,还将与电信部门合作,设置公众手机短信建言献策平台,使建言献策活动更灵活便利。另外,还将通过开展电视广播访谈、网络在线访谈,面对面听取意见。

  不漏掉任何一条建议

  为确保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徐宪平介绍,国家发改委将采取多方面措施。

  首先,国家发改委成立了“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全面负责建言献策活动。其次,建言献策每个环节均指定专人负责,每条意见建议均要登记、编号、分类,做到不漏掉任何一条建议。第三,建立顺畅的沟通交流机制,与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合作的媒体保持紧密联系,把方方面面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汇集整理。

  此外,国家发改委工作人员还将实时处理,办公室负责人每天审阅,然后每周汇总上报有关领导和规划《纲要》起草小组,以确保所有意见建议都能够得到认真阅读和处理。

  编制过程注重社会参与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介绍,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的每个关键环节,都注重提高社会的参与程度。

  《纲要》编制前期,国家发改委已通过公开选聘、委托等形式,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等70多个相关机构,对40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现已形成500余万字专题报告,成果涵盖经济社会发展众多领域。

  其次,充分发挥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专家委员会由50余名专家组成,都是在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著名专家。规划编制过程中,这些专家全程参与,可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纲要》上报审议前,专家将专门写论证报告。

  此外,无论是前期研究阶段还是规划制定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将广泛地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听取各方对《纲要》的意见。

  本报北京11月2日电 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使规划编制成为汇集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于11月2日至12月31日开展主题为“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的活动,请社会各界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出谋划策。为扩大活动影响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开设“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专栏。专栏每周将刊发两次公众意见建议。欢迎读者尤其是海外读者踊跃建言献策。





编者按:

  为使“十二五”规划编制更加全面科学,国家发改委联合本报,从今天起至12月31日推出《我为“十二五”建言献策》专栏,专栏每周在本版刊出两次。欢迎海内外读者踊跃来稿建言献策。

  

  对自费生公费生要一视同仁

  我想从留学生的角度谈谈:现在有不少留学生希望回国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留学生回国就业结果并不理想,有些反而成了待业青年,希望国家能为留学生出台一些特别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国。

  自费留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公费留学人员数量,公费留学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较多,希望自费留学生和公费留学生能享受到一样的政策。

  (韩国东国大学硕士生 王佳)

  为海外高端人才提供空间

  科技创新方面,建议“十二五”期间,注重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大力培养各类人才。首先,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其次,加大公益性科技投资;第三,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第四,按照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为海外高层次复合创新型人才提供事业发展空间,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首先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和科研考核机制;第三,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力度,注重提升留学生质量。

  就业和分配方面,首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技术培训和在职研修等方法,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其次,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第三,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韩国延世大学博士生 张雷生)

  尽量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

  虽然是网络时代,但每天必读的报纸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因为身处海外,每天接触到的传媒信息,还是有偏见,有丑化的东西在“伤身体”。因此,为保证身心健康,每天读读《人民日报》(海外版),对祖国的了解,就会及时,还会有自豪感产生。

  我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言是:扩大内需,增加国民收入,尽量让民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我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影响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大国,因此,只有国民的教育达到世界水平,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才会透过每一个个体去影响世界。中国,不仅是世界的工厂,还应是人类文明的主导者。“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加大教育的投入。中国与印度是世界经济格局中成长最快的巨人,但印度的农村中,文盲人口较多,造成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在投入上是公正的。中国之所以好过印度,无疑有制度上的优越。未来,中国还会超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日本中文导报执行董事 欧阳乐耕)

  搞出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

  中国的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人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也已经有很大提高,但我们差什么呢?我觉得“十二五”要切实加强科技和教育投入,要尽快从“中国制造”初级阶段向“中国创造”阶段突破。要有真正的自己的一流领军人才,不抄袭别人的发明创造,不模仿别人的发展道路,搞出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来。

  另外,尽管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很重视绿化和环保了,但总体仍然还不够很“绿色”。开发区、招商引资,“高铁”和高速公路、开矿等项目发展固然对地方GDP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很重要,但绝不能再欠债给子孙。希望“十二五”规划能在土地规划使用、退耕还林和鼓励真正的绿化环保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总之,笔者人虽然在美国,但能够感受到“十二五”规划对中国这条巨大的“航母”继续乘风破浪的至关重要性。衷心预祝“十二五”规划圆满成功!

  (美国 谷世强)

  引才机制要规范化程序化

  11月2日,“2010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现场,刘坤面带微笑,侃侃而谈。他对面坐着的是杭州某医药公司的代表,双方正洽谈合作。

  这位来自湖南的小伙子,目前在剑桥大学药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外联部部长。这次,他带着实验室生物医药方面的项目,专门来杭州参会,希望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聊起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刘坤顿时来了精神。“作为一名海外留学生,我一直很关注国内时政,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人才政策,因为这对我而言有实实在在的影响。”

  对于国内开展的引才工作,他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地方政府常到我们这里引才,但有些流于形式,在引才会上热情高涨,回国后却联系减少,甚至到后来信息渠道彻底中断,所以,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引才机制非常必要。”

  刘坤渴望毕业后回国发展。“希望政府营造出良好宽松的人才环境,让海外人才回到祖国能人尽其才。不仅要引得来‘凤凰’,还要留得住‘凤凰’。只有这样,我们留学生在海外学习的高新知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孙国徽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