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苑2011-05-27 21:55:39

京城往事(17)天安门前留个影

 

小时候看电影,好像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片头,总要先出一个金光四射的天安门城楼,之后才是正片。那会儿天安门城楼不对外开放,而且不让闲人靠近,金水桥前有士兵把守,还有铁栏杆拦阻游人。所以那时的天安门城楼是个神秘的地方。两侧的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倒是开放,门票只要一毛钱。

 

全国各地来京出差,探亲旅游的大多会到天安门前留个影,当地人也喜欢在天安门前纪录下自己的身影。那时候的照相机主要分120135两种,135相机一个胶卷可以照三十六张,海鸥120相机一卷12张,只能照黑白片,爱好摄影的人很多都是自己洗照片,从商店里买回来定影液和显影液,遮挡住窗户或是夜晚时分在只有红灯的暗房里操作,看着自己的作品慢慢从操作盆的清水里浮现出来。

 

天安门前的华表是重要的地标,与此相同的华表只有在北大西门内还能见到。小孩子喜欢爬上华表的基座,抱着石柱留影。最常见的驻足位置是金水桥前,几人合影站成一排。最理想的季节是秋天,十一前后,秋高气爽,蓝天白云,阳光灿烂。那时候还没有太多的汽车,空气还干净,也没有冬春的狂风和沙尘。能见度高,站在长安街上向西望去,甚至可以望到西面的山峦。

 

金水桥的后面是观礼台,和足球场的看台相似,是刷成红色的木制结构,下面有钢梁钢柱支撑。石竹苑上学的时候,曾跑到在观礼台上面去躺着看书,也曾经手里拿着鱼钩和钓线趴在金水河的汉白玉石护栏上偷偷地垂线钓鱼,因为学校离天安门不太远,放学后不想回家的时候常跑去玩儿。守卫的士兵大部分很友善,并不会太刻意驱赶,有时也会聊几句天。当然也有比较凶的,态度很坏的。

 

与天安门城楼隔着长安街和广场相对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是经常被当作拍照的背景。站在纪念碑的基座前要仰视才能看到它的顶部,基座四周的浮雕被多少只手摸过难以统计。浮雕中人物和真人大小差不多,以此为背景照出来的相片效果都不太理想,估计只有技术高超的人士才会拍出好的效果来。

 

广场上的人都显得很渺小,因为广场的面积真的很大,站在中央向四面看,西面的人民大会堂,东面的博物馆都象两座小房子,周围的景物都变矮了。近前的人和背后的远景建筑物比较起来又显得高大起来,有时候会有一种失真的感觉。取景的角度不同会有大不相同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点,因为空旷,广场上的风很大,闷热的夏夜这里是纳凉的好地方,(还有一处是北海公园的大桥上)也没有蚊子,也许是风太大,蚊子无法停留吧。傍晚时分,华灯初放,灯光映射着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周围的建筑物,长安街的路灯象两条发光的长龙,蜿蜒伸展,指向远方,城楼的轮廓由灯光勾勒出来,就像是一幅画,那景色真的很迷人。常有专业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专门来拍夜景。支上三角架,调整相机,把美景收入镜头之中。

 

夜景很美,但是照人像比较困难,若是留影的话还是得白天来。记得广场边上有专为游人照相的摊档,好像还是国营的,有一把遮阳伞和一个柜台。(据说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外滩,国营和私营的照相摊档都有,态度也更积极主动,不知是否准确)。在照相摊点交钱拍照,当时是拿不到照片的,要留下邮寄地址等着照片寄来才能看到自己的身影。

 

七十年代,马路上的汽车不多自行车多,也没有地下通道,只有人行横道,行人都是横穿长安街,路中央有一个交通警指挥台,有警察用指挥棒和哨子指挥车辆,疏导交通。也有人喜欢停留在路中央拍照留影,这时候车辆通行就会受到阻碍。交通警的哨音自然也就变得急促和焦躁。若是遇到特别的日子,例如外宾来访,广场和城楼之间的通道会被封闭起来,有警察把守,要穿行必需绕道,东面差不多要到南池子或是北京饭店东边的王府井路口,甚至再远些,到东单路口,在西面最近的是南长街南口,其次是六部口。

 

很多人都有在天安门前的留影,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从服饰衣着到发型和手里的包儿,都有很大的变化。天安门前的景物也有些变化,但好像又变化不大,(就此打住)。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虎头日记(十四)刀剪笑与圣雄甘地
  • 京城往事(16)76年的抗震棚
  • 虎头日记(十三)对话孔子,君子小人论大选
  • 京城往事(十五)粮店和煤气站
  • 虎头日记(十二)三国人物大揭秘 曹操为何杀刘馥
  • 松风阁主2011-05-28 01:50:20
    姓石的都恋旧~~
    dingdongg2011-05-28 07:06:08
    记得俺第一次看天安门是站在天安门对面的一个招待所门口,看着那不太漂亮的天安门楼,
    waatuu2011-05-28 11:21:31
    这是为什么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