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jinzhiling2013-09-14 01:09:42

“瑞士银行”这个名字在很多人眼中都多多少少带着一种神秘感。这一词汇,既不同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名称,又不同于中国、美国等任一国的中央银行,而是 成为了某种近似符号化的“安全”、“保密”的代名词。事实上,很多人常听到的广义上的“瑞士银行”并不是某一家银行的名称。而是对以瑞银集团(UBS)和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为代表的瑞士数百家银行的一种通称。当今世界各国海外财产的三分之一藏身于瑞士,三百年来,他们区别于其它银行的一个最主要制度之一即为所 谓的“银行保密法”。

    16世纪,基督教加尔文教派从日内瓦开始兴起,由于受到迫害,大量新教徒陆续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日内瓦,和他们一起到来的,是大量的财富和金钱。有需求就 有市场,于是最早的瑞士银行家们开始在这里出现。为了保护这些新教徒,避免泄露他们的情况,银行家们建立起了一种行业内非正式的基础保密制度。

    1713年的日内瓦议会制订了一项规定,即银行人员应登记客户信息,但未经市议会批准,不得泄露给储户本人以外的任何第三方。这就成为了瑞士银行保密法最早的前身。

    18、19世纪,欧洲大陆诸国陆续爆发了革命,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大量寻求避风港的财富和个人涌入拥有银行保密法的瑞士。有意思的是,在上百年的欧洲社会变 革中,瑞士的银行家们不仅是逃难者们首选的财产庇护所在,同时还长期成为欧洲大陆各位霸主们的理财首选。从路易十六,到拿破仑,甚至再到后来的纳粹德国, 无不如此。

    上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上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造成大量犹太人的财富流向瑞士为主的其他地区。因此,1933年,德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要求德国公民必须如 实汇报海外资产,多人因此丧命。以此为契机,次年瑞士议会正式颁布1934银行法案,以此将银行家对用户信息的保密义务列入刑法范畴。事实上这一法律也成 了瑞士银行家们多年来面对各种外部压力时拒绝公布客户信息的一道挡箭牌。

    在很多电影中,提到瑞士银行时,一个常用到的词是“匿名账户”。这一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东东如今其实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历史上瑞士银行业确实曾允许代理人 在不透露真实财产拥有者身份的情况下开设账户并进行财产管理(业内称为Form B)。而自1991年后,瑞士法律规定,允许使用号码而不是真实姓名开设账户,但同时,在银行内部小范围中,该账户对应的客户信息必须是存在记录的,只是 由于瑞士刑法的严格规定使银行职员不得对外公开(保密协议在职员离职后仍终身有效)。仅有的可对外公开的条件是涉及瑞士法律相关的恐怖分子或洗钱等刑事指 控。湾湾的阿扁同学就是沾了后面这一条,才被瑞士当局把家底捅出来的。

    直到几年前,“逃税”仍然是被排除在上述一系列公开账户信息的条件之外的。迫于经合组织(OECD)和欧美各国持续不断的压力,2009年3月,瑞士政府 终于宣布其外国客户涉及逃税问题时将与洗钱问题一视同仁,即当这一条件被触发时,其账户信息将可以被提供给需要的第三方。同年,在和12个国家签署了双边 税收交换协议之后,瑞士得以被经合组织从其“避税天堂”的灰名单中移除。

    然而此后至今的这三年多,简直就是瑞士银行业的噩梦,各种打击不断接踵而来。先是瑞银集团在和美国政府长期拉锯博弈后被迫妥协公布了美国财政部索要的 4000多名逃税嫌疑人信息。随后2011年瑞银又因“魔鬼交易员”事件损失20多亿美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瑞士银行业纷纷裁员,随着保密体系的瓦解, 数以百亿计的私人财产流向新加坡和加勒比海岛国等其他避税天堂。最近又爆出因操控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案(Libor)接受15亿美元的罚款。

    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银行保密法,避免全面公开储户信息,瑞士银行业设计出一种折中方案,并在2011和2012年通过与德国、英国、奥地利签订鲁比克协议 (Rubik Agreement)的方式开始推行。即在欧盟各国储户的存款中,根据事先与各国约定的比例,预提出应缴税款,由瑞士银行业直接支付给该国政府,同时对过 去历年的逃税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偿,以此换取不因逃税原因而公开该国客户在瑞士银行的开户信息。结果是屋漏偏逢连夜雨,2012年11月,鲁比克协议率先在德国议会遭到否决,给这一解决方案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前对于瑞士银行保密法和瑞士银行业的未来,瑞士金融业内部有着各种不同意见。一部分人希望通过Rubik Agreement等方式尽可能维持银行保密法体系。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当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是最终实现全球银行业信息共享,既然早晚要走到那一步, 不如顺应时势,也让那些因协助逃税而在各国通缉黑名单上停留已久的瑞士银行家们早日得到解脱。与此同时,后一种观点的人们还指出,瑞士银行业吸引全球储户 的地方不光是其银行保密法,同时还有其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可否认,Stability和Privacy一直是瑞士银行业闻名于世的两大优势,但一旦彻底失 去其中一臂后,靠仅存的另一臂,是否还能维持其曾经独一无二的地位呢?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第一项又是否能长久保持呢?

    对于瑞士这种小国,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一个单极的世界时,其可以做的反抗是非常有限的。而随着美国权势可以预见的衰退、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欧盟一体化的停滞不前,小国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博弈空间仍将长期存在。但面对新兴国家金融业的不断挑战,瑞士银行业要想重返昔日的辉煌,恐怕仍任重而道远。
毫无疑问的是,银行业作为瑞士的经济支柱之一,关于其前途的讨论与博弈仍将长期持续下去。

更多文章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14831182_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