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ranth2013-12-06 05:12:21

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在七兄弟中行六,从小聪敏好学。有一天,父亲让孔融分梨给兄弟们吃,孔融按长幼次序把最大的五个梨子分给所有哥哥,剩下一大一小,选了较大的给弟弟,最小的给了自己--孔融让梨的故事,凡中国人想必早就耳熟能详,大约小时候都被用这个故事教育过要谦让。

近来,看到多种“另类解读”,或者“X国小孩眼中的孔融让梨“。无外乎是说孔融假心假意,如此分配不合逻辑等等。别人的看法是一回事,作为被如此故事教育长大的中国人,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此处是本人的一点想法--传统社会对孔融让梨的推崇是中国人对于“官”这一角色的理想的表达。

作为一个由大量雷同的小型农业自经济体--家庭--组成的集权大帝国,中国人几千年里面对最频繁、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有限的资源在越来越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上的分配问题。作为官员,对于民事的主要干涉就在于财产分配。由于工商业的式微和家庭宗法制度,中国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合同、契约、仲裁、审判、法定继承权等等概念,而是一直按照“惯例”、“人情”在分配财产。

兄弟分家,本该平分。但是原本有限的土地再分成多份,必然导致土里利用率的下降,而且,会使得这个家族的后续分支模糊了干、枝的区别,导致长子的大宗身份形同虚设。而家族没有实权在握的族长,宗法便面临崩溃的威胁。所以,“兄”就应当比“弟”获得更多。孔融把最大的给大哥,次大的给二哥??的行为,就是对于此种财产分配理念的肯定。

同时,中国传统的又一大特色就是没有绝对。没有什么是不能违反的--主本应该是奴绝对的主宰,偏偏第一诗礼人家孔家就出了个世代恩亲张姥姥--因为曾经有功,用自己的儿子换下来遭遇生命危险的少主子,从此以后就可以世世代代手持龙头拐杖监视、指责主母。忠臣孝子本应该是没有二话的父君的服从者,偏偏《孝经》里又有个诤臣篇,讲究那么个”文死谏“,明里暗里鼓励”臣“、”子“用性命去要挟君父。

说到钱,就更是如此了,虽然”兄“该多得,”弟“又岂不是太可怜?所以,就应该法外施恩,给”弟“一些人情上的补偿。可是这补偿应该谁出呢?执法者!享有分配权的人,因为拥有了权利,就应该主动放弃自身的利益,这样,才能站上道德的制高点,才有权去拥有”权“(中国古代社会官员的理想模型实际是道德楷模,此处不细说)。所以,孔融把自己应得的让给了小弟弟!

在分配别人的利益时,按照“规矩”来;在涉及自己的利益时,主动让给他人--这就是君子,这就是清官,这就是中国老百姓对于统治自己的人的美好设想。

阿方2013-12-08 14:29:36
短缺经济下的道德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