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逍遥人生2014-03-12 21:03:13




以不争争,以无为为,正是水的显著特性,也是老子赋予我们的人生
大智慧。尽管“不争”是老子的名言,许多父母读了还是会摇头:“这是个竞争的时代呀,不争怎么行?”如果谈到教子“不争”,不少父母也会疑惑:“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会竞争的孩子将来怎么生存?”

于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见到了太多太多的争:

  1、争宠爱。谁不知教师的权威?况且,独生子女在家受宠惯了,万一在学校失宠怎么受得了?所以,父母们竞相向老师示好,争取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偏爱几分。

  2、争职位。谁不知学生的地位有差别?如果孩子当上学生干部,不但有助于自信心的养成和能力的锻炼,各种机会也会增多。所以,有些孩子跃跃欲试,父母也倍加热心,还出现了贿选的现象。

  3、争分数。谁不知道分数的厉害?无论中考还是高考,一分之差便可能决定是否如愿进入理想的学校。所以,为了自己胜过别人,有些学生在大考之前放“烟幕弹”,有的明明会做一些难题却说不会,拒绝帮助同伴攻克难关等。

另外一方面,父母不禁也在争“为”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一项大型调研,即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研究课题。调查发现,全国约50%的城市独生子女学习过钢琴等乐器; 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对3297名琴童父母的调查证实;50%的琴童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为严厉的管教。调查发现,11.4%的父母有时打骂孩子;33.3%的父母偶尔会为此打孩子;至少44%的孩子因不“听话”经常受到父母批评;21%的父母经常威胁孩子;40%的父母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另外,47.4%的琴童很少有玩的时间。

这些都是父母以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而选择的“为”,不管孩子的意愿、兴趣,也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赋。将心比心,相信琴童的父母可能比别的父母更爱孩子,更关心孩子的发展。只是不容回避一个尖锐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心”和“爱”呢?

应了老子“无为”的理念。在《 道德经 》第二章里,老子在论述了美与丑、善与恶等事物对立统一之后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段话的意思是:“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以此自居。也正因为他们不立功自居,因此其功绩就不会失去。”(陈国庆、张养年注译,下同)

这段话的核心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也是老子首次提出“无为”的概念。必须指出,老子的“无为”之说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去做事,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也许可以说,无为的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科学发展观。无为就是不强为,不妄为,就是按规律去做。今日孩子的教育出现的问题,许多都与违背规律的强为妄为有关。无数个走上歧途甚至绝路的孩子,都是父母太有作为的悲剧作品。自由是天才成长的真正摇篮。在人类历史上,许多科学巨匠的成功,都得益于父母的无为无不为。

发明大师爱迪生的故事尤为经典。

2005年是全世界享受电灯光明120周年,谁不感激它的发明者——伟大的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然而,1855年,8岁的爱迪生上学仅3个月,就被老师开除了,理由是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原来,爱迪生连续在考试中倒数第一,而且怪问题太多。例如,老师教学生念字母把A念“ei”,他就问:“老师,A为什么要念做ei呢?”老师又教1+1等于2,他又问:“老师,为什么1+1等于2呢?”老师气坏了,用竹片打他的头,骂他“糊涂”。爱迪生的母亲也当过教师,她在与校方争论无效的情况下,自己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其方法正是无为之法。她发现爱迪生对物理、化学特别喜爱,就专程上街买来《自然科学与实验科学入门》,又把地下室借给儿子当实验室,任由他大胆探索。

谁也想不到,爱迪生第一个科学实验计划,竟是让人在空中飞翔!他相信:如果在人体里充上比空气还轻的气体,那么,人就一定能像气球一样飞向天空。于是,他选择了一种爆发剂,据说可以制造比空气还轻的气体。他又鼓动好朋友奥池:“你想飞不?想飞,我有办法让你飞!”奥池一向佩服爱迪生就同意了,口服了爆发剂,结果人没飞起来,却肚子疼得满地打滚。自然,爱迪生的母亲承担了责任,又请医生为奥池治疗,又向他父母赔罪道歉,又教训自己的儿子。但是,母亲依然没有剥夺儿子做实验的权利,而正因为如此,爱迪生一步步走向了惊人的成功。

事实证明,爱迪生的母亲因无为而成大为,恰恰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并创造条件让其把潜能变为了现实。

父母如何做到无为而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有关于孩子的事情,父母应该问清孩子的想法、理由,让孩子自己决定,不要加以干涉。譬如孩子要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会由于训练活动影响学习,但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和孩子来个“君子协定”,双方共同拟定注意条款,并要督促孩子认真遵守。

在孩子考试时“闭嘴”。许多父母在孩子考试期间很爱唠叨,左打听右打听孩子考试考得怎么样,使孩子感到压力很大。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少一点“关心”,能减缓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孩子考试时父母不问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奇怪,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关心我了?当他主动告诉你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与孩子交换角色。在孩子心中总会对父母有一种期望,希望父母是什么样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才令他幸福;同样的,在父母心中也对孩子有一种要求,希望孩子做到什么才满意,但往往双方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与孩子交换角色,让父母和孩子彼此相互加深理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